地名:薩木于孜鎮(zhèn) | 隸屬:伊寧縣 |
區(qū)劃代碼:654021106 | 代碼前6位:654021 |
行政區(qū)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新D |
長途區(qū)號:0999 | 郵政編碼:835000 |
轄區(qū)面積:約126.5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1.57萬人 |
人口密度:12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8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薩木于孜村 | ~200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因首任屯田百戶長薩瑪洪而得名。薩木于孜,薩木百戶之意。薩木是“薩瑪洪”的音變。前冠下以避重名![詳細] |
下薩木于孜村 | ~201 | 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下薩木于孜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22,為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詳細] |
撒拉村 | ~202 | 村莊 | 原系“回屯”之地,定居建村始于清乾隆年間,曾因首任百戶長蘇丹夏得名“蘇丹夏于孜”。1881年,絕大部分居民被脅遷俄境,全村僅存6戶。兩年后,青海的撒拉…[詳細] |
十三戶村 | ~203 | 村莊 | 因十三戶回族而得名。薩木于孜鄉(xiāng)上十三戶村,原名喀拉亞朵什,是建國初期是伊寧縣14區(qū)的一個鄉(xiāng),其后與撒拉鄉(xiāng)合并為一個鄉(xiāng)。人民公社時期是十月公社二大隊的兩…[詳細] |
下十三戶村 | ~204 | 村莊 | 定居建村始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最初的居民為13戶回族,故稱“十三戶”村。因本村多榆樹,曾用名“喀拉亞尕奇”(榆樹林之意),1978年更現(xiàn)名![詳細] |
英阿瓦提村 | ~205 | 村莊 | 英阿瓦提,新的繁榮之意,向往繁榮昌盛,故名![詳細] |
艾西熱普村 | ~206 | 村莊 | 艾西熱普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克其克布拉克村 | ~207 | 村莊 | 以同名泉而得名。克其克布拉克,哈薩克語,“小泉”之意![詳細] |
地名由來:
因清乾隆年間首任屯田百戶長薩瑪洪而得名。薩木于孜,意為薩木百戶。
基本介紹:
薩木于孜鄉(xiāng)位于縣境之東,鄉(xiāng)政府所在地距縣城54公里,東鄰喀什鄉(xiāng),南濱伊犁河,西隔喀什河與巴依托海、維吾爾玉其溫鄉(xiāng)相望,北靠阿布熱勒山。東西寬5.5公里,南北長23公里,總面積126.5平方公里。
該鄉(xiāng)原屬鞏留縣,1946年劃歸伊寧縣。1950年建立人民政權時命名為四區(qū),1952年改稱五區(qū),1954年改稱六區(qū),1966年成立十月公社,1968年公社機關由薩木于孜遷往圖地于孜,1978年公社更名“喀什”。1980年一分為二,新設的薩木于孜公社,由上、下薩木于孜等8個大隊組成。(薩木于孜”系維語“薩瑪洪百戶”之音變,因首任屯田百戶長薩瑪洪而名,沿用至今。)
1984年改制為鄉(xiāng)。轄8個行政村,7個
歷史沿革:
1932年屬鞏留縣。
1950年,劃歸伊寧縣,為十四區(qū)。
1952年,為五區(qū),1954年,為六區(qū)。
1958年,改建十月公社。
1980年11月,十月公社分為喀什公社和薩木于孜公社。
1984年,改薩木于孜鄉(xiāng)。
2018年6月,撤鄉(xiāng)設鎮(zhèn),成立薩木于孜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