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東峪溝村 | 隸屬:皋落鎮(zhèn) |
區(qū)劃代碼:140724101215 | 代碼前6位:140724 |
行政區(qū)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K |
長途區(qū)號:0354 | 郵政編碼:030600 |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在皋落村立村以后,盆地四周的土地、山水統(tǒng)歸皋落村所有。位于盆地東岸的東溝為皋落曲水的支源,清泉不斷,溪水潺潺,最適合村人居住,故住在附近山上,溝里的村人陸續(xù)集中到較高的平整地帶居住。早先可考的姓氏有宋、光、李、趙、黃、孟等,擇地而居的遺址有紅巖峪、馬車嶺、三不長溝、萬糧嘴、木峪、小東溝等。北宋時期,人口漸增,村落開始形成。因本地屬盆地東岸的一條溝,多為皋落村治下的自然村,故村人依其地理位置,取名東溝。清初實行村里制,東溝被編為行政村。1982年2月,因與洪水鄉(xiāng)東溝村同名,經(jīng)晉中地區(qū)行政公署批準,昔陽縣人民政府將本村更名為東峪溝村至今。不可思議的是隨著東峪溝人的逐漸增多,戶數(shù)不斷擴大,村域也在增大,而且村的形狀越來越完整地建成了一條活生生的龍。站在村南高處,不管什么角度,只要能看到東峪溝村容、村貌、村景的,你會驚異地發(fā)現(xiàn)東峪溝村是一條生龍活虎的龍再世,頭朝東,尾朝西,腹背清楚,麟爪分明。余不識真龍,但它比真真實實的大鯊魚(鮫)有過之而無不及。古有“喝著楊趙水,滋潤皋落人:護佑東峪溝村,民康又興盛”之說,可見東峪溝村龍的形成由來久矣。
基本介紹:
小東峪村位于皋落村以東15華里處,東連河北贊皇縣,南接河北內(nèi)邱縣,西靠寨背,北依南北巖,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3°50’,北緯37°26’。該村四面環(huán)山,山清水秀,峭壁林立,翠柏滿坡,風景宜人,民心淳樸。全村68戶,162口人,耕地面積727畝,林地面積12218.9畝,201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3650元。新一屆兩委班子,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一方面致力于改善村民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先后實施了村通水泥路、人畜飲水、村通廣播電視等項工程;另一方面致力于村民的增產(chǎn)增收,先后在河灘栽植楊樹100畝,投資50萬元建成50頭肉牛養(yǎng)殖場和100頭野豬養(yǎng)殖場各一個,初步見到成效。
東峪溝村與南莊村、簸箕洼村、庫城村、鋪上村、柳溝村、碧霞觀村、桃軀村、青巖底村、車寺村、西溝村、西莊村、皋落村相鄰。
歷史沿革:
東峪溝立村以前屬皋落里一統(tǒng)。
清康熙年間建村。
雍正四年(1726年)置牌、設(shè)牌頭,屬皋落甲。
民國初年(1912年)東峪溝村恢復村級建制,屬皋川鄉(xiāng)。
六年(1917年)推行鄰、閭、編村,編為1閭8鄰,屬皋落編村。
七年(1918年)皋落編村改為三區(qū),駐地皋落村。
抗日戰(zhàn)爭(1937-1945年)時期,昔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將全縣分為6個區(qū),屬皋落直屬區(qū)。
1940年以后,抗日形勢緊張,中共昔(陽)東(平定東、和順
周邊相關(guān):
東峪溝村附近有大寨景區(qū)、石馬寺、昔陽龍巖大峽谷、頤民公園、昔陽離相寺、昔陽福嚴寺等旅游景點,有昔陽小米、大寨核桃露、冷香豆腐腦、扁食頭腦、油糐涼粉、紅棗米糕等特產(chǎn),有昔陽迓鼓、昔陽拉話、和順五谷畫、左權(quán)開花調(diào)、牛郎織女傳說等民俗文化。
區(qū)劃: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皋落鎮(zhèn)·東峪溝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