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村(Nan cun cun )位于陵川縣城西南部,距附城鎮(zhèn)5公里,因坐落在玉泉村之南,故名南村。南村地理位置在東經 35°41′65″ ,北緯113°4′25″之間。海拔高度為1123米。北界玉泉,西連沙泊池,東接王教、九章,南與桑家坪接壤。總面積大約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58畝。總戶數190戶,總人口720人。
南村村地處陵川縣平川區(qū),地勢開闊,山的比高不大。整個村莊坐落在半山坡上,呈東西方向分布。村莊距陵川縣城15公里,距附城鎮(zhèn)5公里,離晉陵公路僅有1公里,交通比較便利,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水資源比較豐富,農業(yè)生產條件得天獨厚。
1984年以前南村大隊包括5個自然村,即:南村、井洼、桃樹洼、西坡、西嶺后。大隊在南村。1984年以后南村大隊分為南村村和井洼村。桃樹洼、西坡、西嶺后三自然村屬井洼大隊。(井洼村在南村村南1.5公里處。因其地處山洼,其間又有一眼水井,故名井洼)直至2003年井洼村又合并入南村村大隊,F在,桃樹洼、西坡、西嶺后三個自然村因條件極不方便,村民都遷移到附近村莊,現已無人居住。只有井洼村還有5戶村民,23口人居住。
南村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冬季風所控制。主要特點是:春季干燥多風,夏季涼爽多雨,秋季陰雨較多,冬季寒冷雪少。年均無霜期為125天——175天,年均降水量約600毫米,年平均氣溫9.1 ℃。
南村村可供開發(fā)的資源相當有限,是名副其實的“地下無礦產、地上無資源”的窮村。盡管在改革開放初期村里也開辦過罐頭廠等一批小型企業(yè),但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取得長遠的發(fā)展,沒有做大做強。如今村里沒有一家廠礦和企業(yè)。世世代代的南村人民主要靠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來發(fā)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隨著思想的轉變和農業(yè)技術的改進,村民的農業(yè)種植結構也一直發(fā)生著變化,現在正逐步由種植單一的農作物向種植經濟作物轉變。養(yǎng)殖業(yè)也出現了向大規(guī)模發(fā)展的趨勢,養(yǎng)殖園區(qū)已初具規(guī)模。
南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南村的革命史從1936年就開始了。申成順是南村最早的0員,他1936年就加入了中國0,一直從事地下工作,進行革命斗爭,為陵川的革命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期,南村有部分村民參加了以-為首的犧蒙會。其中焦成保同志曾擔任犧蒙會的秘書,在對敵斗爭中和農會干部李朱彪、李肉則、李滿富、李振勤五人不幸與民國32年陰歷八月壯烈犧牲,譜寫了南村革命史上壯麗的篇章。歷史綿延,精神永存,如今的南村人民繼續(xù)發(fā)揚老一輩的革命傳統(tǒng),銘記歷史,展望未來,正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南村村一直以來社會和諧、政局穩(wěn)定。各屆領導班子承前啟后,團結一致,為南村村的發(fā)展注入了畢生精力,深得老百姓的擁護。
改革開放以來,南村人民在中國0的領導下,在村級事務管理中,堅持“村務、黨務、財務”三公開,堅持實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發(fā)展生產,我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29元,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跨越。在居住環(huán)境上,完成了自來水戶戶通、電話戶戶通、體育健身器材安裝、水泥路戶戶通等工程,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質的飛躍。
南村村附近有王莽嶺風景區(qū)、鳳凰歡樂谷、棋子山、錫崖溝、黃圍山、陵川龍巖寺等旅游景點,有陵川黑山羊、面羊、清炒野山菌、石頭炒雞蛋、黨參燉土雞、狀元大燴菜等特產,有爛柯山的傳說、陵川剪紙、韓式正骨術、山西民居磚雕、陵川布貼畫、陵川紙龍制作技藝等民俗文化。
區(qū)劃: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zhèn)·南村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