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吳村 | 隸屬:僧樓鎮(zhèn) |
區(qū)劃代碼:140882101211 | 代碼前6位:140882 |
行政區(qū)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M |
長途區(qū)號:0359 | 郵政編碼:044000 |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據傳說,在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在張吳村所在地建有一座戍城,稱之為萬春城,用于對付敵人的進攻,保衛(wèi)自己的領土,這座戍城的兩個軍事將領分別姓張和姓吳。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滅后,姓張和姓吳的兩個軍事領導人脫離軍隊,在這塊地方定居下來。后繁衍成村,并以張吳為名。
基本介紹:
張吳村地處河津市東北隅,北依呂梁山與鄉(xiāng)寧縣相望,東接稷山縣。全村共620戶,2200口人,黨員62人,11個居民小組。60歲以上老人261人,五保戶5人,低保戶59戶。養(yǎng)殖戶16家。主導產業(yè)是農業(yè),以小麥、玉米、豆類為主。村民收入主要是務工收入,目前外出務工人數700余人,臨街開商店50余家。張吳村地勢從東北至西南,由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組成,水源豐富,交通便利,稷西路、張柴路貫穿東西南北。張吳村以農畜業(yè)為主,全村共有土地4000余畝,人均土地1.6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yè)村。201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7786元。
2012年,新一屆支村委帶領全村人民,實現了道路硬化、合作醫(yī)療、新農保
歷史沿革:
明代為小張里張吳村。
清代為僧張里張吳村。
1919年為第三區(qū)張吳編村。
1947年4月河津解放為第三區(qū)張吳村。
1953年全縣劃為41個鄉(xiāng)為張吳鄉(xiāng)張吳村。
1955年全國合作化為張吳鄉(xiāng)三聯(lián)社(北、中、南張吳)第1-6生產隊。
1956年3月,全縣合并為17個鄉(xiāng)為張吳鄉(xiāng)愛國社第1-6生產隊。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為龍門公社張吳管理區(qū)。
1959年為僧樓公社張吳管理區(qū)。
1961年為張吳公社張吳大隊。
1984年4月
周邊相關:
張吳村附近有黃河龍門景區(qū)、大梯子崖景區(qū)、古今天下旅游景區(qū)、薛仁貴故里、河津真武廟、高媒廟等旅游景點,有連伯韭菜、晉南牛、龍門梨棗、北原蘋果、山西琉璃制品、龍門麻黃等特產,有河津趙氏中醫(yī)正骨法、河津剪紙、河津琉璃燒制技藝、河津轉花燈、河津干板腔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