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蔡店街道 | 隸屬:黃陂區(qū) |
區(qū)劃代碼:420116015 | 代碼前6位:420116 |
行政區(qū)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鄂A |
長途區(qū)號:027 | 郵政編碼:430300 |
轄區(qū)面積:約174.1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5.15萬人 |
人口密度:29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個社區(qū)、30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石龍社區(qū) | ~001 | 主城區(qū) | 因境內有一石龍崗而得名。2001年1月成立石龍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先后屬蔡店鄉(xiāng)、蔡店街道![詳細] |
姚山村 | ~200 | 村莊 | 姚山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源泉村 | ~201 | 村莊 | 以其境內一小河-源泉河而得名。中部有一源泉泉眼,向外散涌而出,從古至今泉涌不斷,恒溫在24度左右,現經數鉆探,集中泉眼提高溫度,未獲成功![詳細] |
泉水店村 | ~202 | 村莊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詳細] |
雙河村 | ~203 | 村莊 | 因所轄境地位于兩條河之間,故名。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詳細] |
張河村 | ~204 | 村莊 | 清明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個鄉(xiāng),所轄地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縣四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詳細] |
道士沖村 | ~205 | 村莊 | 以其境內有一山沖而得名。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詳細] |
張新屋村 | ~206 | 村莊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詳細] |
萬家灣村 | ~207 | 村莊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詳細] |
姚老屋村 | ~208 | 村莊 | 姚老屋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李沖村 | ~209 | 村莊 | 因李姓聚居境內一山沖名而得名。清明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詳細] |
駱田村 | ~210 | 村莊 | 駱田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郭河村 | ~211 | 村莊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詳細] |
馮樓村 | ~212 | 村莊 | 馮樓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西峰村 | ~213 | 村莊 | 因轄區(qū)位于西峰尖山麓而得名。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詳細] |
劉家山村 | ~214 | 村莊 | 陽春三月,綠樹環(huán)繞的武漢市黃陂區(qū)劉家山村,流水潺潺,小橋彎彎,依山而建的房屋白墻灰瓦,如同一幅水墨山水畫。
劉家山是武漢海拔最高、最偏遠的村。近…[詳細] |
港口村 | ~215 | 村莊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詳細] |
桃花村 | ~216 | 村莊 | 依原大隊駐地在桃花廟,改稱桃花而得名。該桃花廟現已不存在。…[詳細] |
趙店村 | ~217 | 村莊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六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詳細] |
方灣村 | ~218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方灣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xiāng)結合區(qū)![詳細] |
蔡店村 | ~219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詳細] |
李谷堡村 | ~220 | 村莊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個鄉(xiāng),所轄地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詳細] |
長生村 | ~221 | 村莊 | 因其境內有一長生奄而得名。清朝初期,丁氏家族在長生處建一庵堂,規(guī)模較大,是蔡店最大的庵堂,尼姑數人,村民燒香拜佛,祈求幸福平安、吉祥,香客絡繹不絕,解…[詳細] |
五四村 | ~222 | 村莊 | 因1954年成立合作社,以年份而得名。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詳細] |
馬鞍村 | ~223 | 村莊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區(qū)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詳細] |
李文三村 | ~224 | 村莊 | “李文三”指自然村“李文三大灣”。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詳細] |
團山村 | ~225 | 村莊 | “團山”指團山寨,祝愿村民的生活團團圓圓,幸福美滿![詳細] |
郭崗村 | ~226 | 村莊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全縣設四…[詳細] |
陳沖村 | ~227 | 村莊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xiāng),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詳細] |
長崗村 | ~228 | 村莊 | 因境內有一長形山崗嶺而得名。清明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個鄉(xiāng),所轄地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六區(qū),…[詳細] |
鹿腳村 | ~229 | 村莊 |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個鄉(xiāng),所轄地屬黃陂縣灄源鄉(xiāng),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qū),所轄地屬黃陂縣六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縣…[詳細] |
地名由來:
明代末期,蔡氏兄弟二人在此開設小店,接待過往客人,后來此地便成為一條交通便道,店鋪日益增多,遂成為集鎮(zhèn),因蔡氏首居而命名蔡店。
基本介紹:
蔡店鄉(xiāng)位于黃陂區(qū)北端,西與孝感接壤,北與大悟縣交界。這里曾是-同志率領新四軍第五師生活戰(zhàn)斗過的老革0據地。
氣候
年平均氣溫13.0—15.8℃,年降水量1100—1150mm。
歷史沿革
建國初期建制為黃陂縣第一區(qū),1956年與姚集區(qū)合并為蔡店區(qū),1969年“姚”“蔡”分家,改為蔡店人民公社,1984年建區(qū),1986年撤區(qū)建鄉(xiāng)至今。
人口
全鄉(xiāng)轄30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場,人口5.15萬人,勞動力2.17萬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0.23萬,少數民族391人,土家族聚居的自然村2個,385人,是全區(qū)少數民族集居人口最多
歷史沿革:
蔡店街道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定居,東周至春秋期間屬鄂王地,戰(zhàn)國時期屬楚國,秦時屬南郡治地,漢末為黃陂治地,唐貞觀六年(632)黃陂縣改屬黃洲,宋時邑名仍舊曾因無兵逼近,于端午三年(1236)寄治鄂洲青山磯,元初復還舊治,明編黃陂屬黃洲府。
清雍正七年(1729)改屬漢陽府,同治十年(1871)屬灄源鄉(xiāng),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府改道,屬江漢道治地,后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治地,1933年,全縣設六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