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董家鎮(zhèn) | 隸屬:豐都縣 |
區(qū)劃代碼:500230105 | 代碼前6位:500230 |
行政區(qū)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qū):西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渝 |
長途區(qū)號:023 | 郵政編碼:408200 |
轄區(qū)面積:約69.9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3.1萬人 |
人口密度:44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個社區(qū)、8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水巷子社區(qū) | ~002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因此地巷子經常被水淹沒,得名水巷子。1985年成立水巷子村;1996年由董志街、道志街、三街3個村民小組組合成為水巷子社區(qū),建立水巷子社區(qū)居民委員會至…[詳細] |
龍頭寨村 | ~203 | 村莊 | 傳說此地山形像一條“困山龍”。頭在磨子嶺,兩只眼睛(指兩口水井)在大秧田灣,尾在關門石,故名“石龍頭”。此地又是交叉路口,來往行人甚多,在此乘涼。日長…[詳細] |
三仙湖村 | ~213 | 村莊 | 傳說此地有三個湖泊,里面住有神仙,得名三仙湖![詳細] |
四角樓村 | ~214 | 村莊 | 因境內有一座四角院廟,得名四角樓。解放前屬于飛龍鄉(xiāng)第六保;1950年改名為先進村;1957年又更保為先進大隊;于1962年分村為先進大隊、躍進大隊、![詳細] |
中和場村 | ~215 | 村莊 | 因此地是理明、董家、同德等幾個場的中心點,得名中和場![詳細] |
大埡口村 | ~218 | 村莊 | 因該村位于兩山之間的埡口上,得名大埡口![詳細] |
彭家壩村 | ~219 | 村莊 | 因此地有很多姓彭的百姓居住在一個平坦又大的壩子上,得名彭家壩![詳細] |
關圣場村 | ~220 | 村莊 | 傳說此地為古代帝王屠殺邪教“白蓮教”場所,取名“官圣”,意為官兵圣地不可冒犯,有震懾之意,后得名關圣場![詳細] |
石龍門村 | ~221 | 村莊 | 因境內有兩塊巨大的石頭像一條龍,得名石龍門![詳細] |
地名由來:
董家鎮(zhèn)因原轄區(qū)內董姓人較多而得名;相傳董家壩紳耆董漢廣等四人為首,向鄉(xiāng)民募化錢糧木料,在壩南崗建起一座文昌宮,并在宮前擴建市街店鋪,因壩上董姓人家特多,遂取名董家場;后鎮(zhèn)名沿用場名。
基本介紹:
豐都縣轄鎮(zhèn)。1953年由飛龍鄉(xiāng)劃出設董家、大石、石盤三鄉(xiāng),1955年底將三鄉(xiāng)合并置董家鄉(xiāng),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xiāng),1984年建鎮(zhèn),1992年飛龍鄉(xiāng)并入。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83公里。面積69.9平方公里,人口3.1萬。董家場至許明寺公路與豐墊公路相連。轄人和寨、紅丘、董家嘴、陸家林、敞埡口、趙家河、雞公嘴、柏楊坪、新場嶺、余家山、熊坊溝、石龍門、中和、水地溝、新屋旁、四角樓、 上岔河、黃桷灣、彭家壩、飛龍洞、官圣場、雙岔河、白鶴洞23個村委會和水巷子1個居委會。有以建材、建筑、運輸、釀酒、糧油加工為主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農業(yè)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青菜頭。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蠶桑為主。特產董家竹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飛龍鄉(xiāng)。
1953年,由飛龍鄉(xiāng)劃出設董家、大石、石盤3鄉(xiāng)。
1955年底,董家、大石、石盤3鄉(xiāng)合并置董家鄉(xiāng)。
1958年9月,董家鄉(xiāng)改為董家公社。
1983年,董家公社改為董家鄉(xiāng)。
1984年,董家鄉(xiāng)撤鄉(xiāng)設鎮(zhèn),改為董家鎮(zhèn)。
1992年,飛龍鄉(xiāng)并入董家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