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儀村 | 隸屬:盧溝橋街道 |
區(qū)劃代碼:110106017216 | 代碼前6位:110106 |
行政區(qū)域:北京市 |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京 |
長途區(qū)號:010 | 郵政編碼:100071 |
城鄉(xiāng)分類:主城區(qū) | 分類代碼:111 |
地名由來:
說法一:據(jù)載明朝末年,李姓山西巡府順京復命,率家人隨從一路辛勞來到村里,因途中過度勞累,巡府病死此地,建墓。后有山東逃荒而來的張旺兄弟4人,與李姓巡府家人一起開荒種地,逐漸發(fā)展開成村落,為紀念早年逝去的巡府,他們自愿出資,建起2座關(guān)帝廟,東廟和西廟。每座廟里存放著一口大銅鐘,不僅鐫刻著捐資人的姓名,還有2個十分醒目大字“張遺”,張遺村由此得名。后來”張遺村“演化成”張儀村“并延續(xù)至今。說法二:北京城初建時,來自外地的民夫在此居住,修建彰儀門(現(xiàn)稱廣安門)后,得到官府的遣返費用,由于路途遙遠、費用不足,便在此地定居下來,從而形成村落,為了紀念這批張姓民夫修建彰儀門的功績,即起名張儀村,”張“取自他們的姓,”儀“取自”彰儀門“中的”儀“,”張儀“又和”彰儀“同音,因此有人說此地原為”彰移村”,取先人從彰儀門遷居此地之意,后發(fā)展成“張儀村”。
榮譽排行:
2011年12月,張儀村上榜第三屆全國文明村鎮(zhèn)名單。
基本介紹:
張儀村,位于盧溝橋街道西北部,F(xiàn)轄張儀村、東興莊2個自然村。北到小瓦窯村,東至小屯村,南至大瓦窯村,西與石景山區(qū)交界。張儀村歷史悠久,至遲明時已成村。明《宛署雜記》稱“張義村”,清代《畿輔通志》稱“彰儀村”,清《光緒順天府志》稱“張儀村”,1929年11月《北平地圖》和1947年4月《北平市城郊地圖》均稱“張遺村”。張儀村地處北京市區(qū)的西部,屬華北平原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春天干燥多風沙,夏天炎熱多雨,秋天秋高氣爽,冬天干燥寒冷。張儀村日照充足,季節(jié)溫差及晝夜溫差大,能滿足多種蔬菜、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蘋果、梨、桃等植物生長的需要。
̳
歷史沿革:
1930年,民國實行編鄉(xiāng)制,百戶左右為一鄉(xiāng),為鄉(xiāng)公社。
1937年以后,日軍侵占北平成立偽政府,張儀村淪為日軍的侵占地,為宛平縣所屬。
1939年4月,中華民國新民會中央指導部所編纂的《河北省宛平縣事情》中,所示張儀村屬宛平縣一區(qū)所轄。
同時張儀村、張遺村兩名稱在書中并存。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城郊地圖》所示:今張儀村,當時名“張遺村”。
1956年,張儀村合并到小屯高級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
1958
周邊相關(guān):
張儀村附近有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北京世界公園、世界花卉大觀園、北京汽車博物館、南宮旅游景區(qū)等旅游景點,有豐臺芍藥、草橋菊花、長辛店白棗、太子峪大棗、冰花酥、酸梅湯等特產(chǎn),有盧溝橋傳說、西鐵營“花鈸大鼓”、米糧屯高蹺、怪村太平鼓、御生堂等民俗文化。
區(qū)劃:北京市·豐臺區(qū)·盧溝橋街道·張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