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漁社區(qū):原打漁村方圓近2平方公里,古為清華海,因村民靠打魚為生而得名,轄區(qū)地勢低洼,水資源極其豐富,為保山“魚米之鄉(xiāng)”。村內(nèi)自然風(fēng)光優(yōu)美怡人,夏季可在清華海泛舟盡賞,荷葉田田,一品“漁村晚釣”的自然情趣。
毛鉉《金齒八景》中的《漁村釣月》一詩,記寫的是打漁村元明之交的月夜情境:"皎皎山吐月,沄沄水增波。水落月在天,天影相蕩摩。借問持竿人,夜涼魚反多。零露灑青箬,輕風(fēng)吹綠蓑。歸來夜將半,飲酒且復(fù)歌。即此以為樂,平生能幾何!"。
明嘉靖年間,楊慎用村寨名連綴成《保山村名歌謠》,其中的"柳巷紅花瞧畫眉,下馬河圖看打漁"兩句用了青華海周邊的六個村名,從北到南都能看到人們在打漁。楊慎摯友、保山一代名士張含留下了兩首青華海詩。一首是《泛湖》:"東村村外有東湖,湖上青山列畫圖。沙鴇低飛田鶴遠(yuǎn),霜葭齊發(fā)渚蓮枯。木蘭沖鷺驚驕浴,屬玉銜魚飼弱雛,自笑墮顛還放浪,風(fēng)流江漢在吾徒"。另一首是《有客約游東湖不果出》:"聞?wù)f湖東湖水清,荷花荷葉滿湖生。即教閉戶從花盡,莫遣看花不盡情"。
青華海漁事的最早記錄當(dāng)屬毛鉉外八景詩,記述了元明之交的釣捕活動,并記其時已有漁村。其后記及青華海漁事的史志、詩文頗多。史籍記載,青華海產(chǎn)魚之多為"保山冠",近海村民稱之為"魚庫",打漁村居民十之八九以漁業(yè)為生。所產(chǎn)以鯉、鯽為多,青魚、黃殼魚皆名貴,白鰷、泥鰍和馬鬃魚,平日上市亦復(fù)不少。打魚的方法有養(yǎng)放鸕鶿(魚鷹,俗稱水老鴉)、竹罩罩魚、使魚叉、下魚簍、釣竿垂釣等。漁民用得最多的是前兩種。鸕鶿羽毛黑色,能潛水,有些漁戶養(yǎng)十余只,有的養(yǎng)到三、四十只,下水時漁民連續(xù)喊道:"老鴉老鴉鉆、鉆!"竹罩以荊條制成,漏斗狀,形似羽毛球,長近二米。罩魚多在清晨和傍晚,水波不興,陽光斜照,容易發(fā)現(xiàn)游魚蹤跡。小船上的漁人手持長篙,悠悠然往來于湖河汊港之間,漁罩斜靠船頭,豁口向前,一旦發(fā)現(xiàn)大魚靠近便飛起漁罩將魚罩住,插下竹篙把船停穩(wěn),捋起衣褲,兩腳從圓口伸入罩內(nèi),將魚夾起,繼而又悠然自得地駛向前去。到周邊"海子田"谷熟排水時節(jié),農(nóng)家婦孺?zhèn)円院熥诱钟谒,守之獵魚,坐享而得,歡聲四起。顧文熙《永昌竹枝詞》第一首:"打魚舟在打魚村,打魚人家打魚喧。只解打魚街頭賣,賣魚買酒滿瓦盆"!洞螋~釣侶》:"秋分雨霽打魚村,打魚打罷月黃昏。歸來釣侶頻頻約,銅斗酌酒漫漫溫"。兩首詩均記述了打魚的場景。
打漁有著被列為保山外八景之一的水月寺。水月寺始建于嘉慶年間,有著輝煌的歷史,寺名取自于唐太宗"三藏圣教序"中"松風(fēng)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朗潤"。東河豐環(huán),兩岸綠柳蔭濃,夏秋之交,東海波光漣漪,蓮葉田田,荷香十里,鷗鳥飛鳴,錦鱗淺游,入夜則明月朗澈,正符合水月之意!队啦ⅰ分鹪诒I矫麆僦袑⒋说鼐坝^命名為"漁村晚釣"。記載說"漁村晚釣在縣城東十里(今打漁村),魚竿高插,月色映波,恍如畫圖"。
民國年間,曾任嵩明、祿豐縣長的保山城太和街人李景泰先生有《雨后晚步打魚村看荷》詩:"晚景芳村好,荷花遇雨鮮。紅妝增裊裊,翠蓋濕田田。柳拂堤邊影,波搖鏡里天。漁歌聲乍起,舟掠夕陽煙"。詩中的青華海芳村柳岸,波光水影,綠色的荷葉汪盛茂密,雨后鮮美的荷花有如艷麗的少女,在微風(fēng)中朵朵搖曳,游船輕快地拂過夕陽煙水,收工的漁人放聲歌唱,乘船游客彈奏的樂曲《漁歌》也時而蕩漾湖面。
打漁村歷來是保山商賈云集、貿(mào)易繁華之地,打漁村街創(chuàng)建于明嘉靖年,每到街天,貿(mào)易嚷嚷聲,遠(yuǎn)離一百多米都能聽到。打漁村也是保山較早的文化中心之一,“民國”十五年(1926年),就開辦了打漁國民中心小學(xué),學(xué)校學(xué)生最多時期達200人左右,曾經(jīng)培育造就了一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