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寧縣是滇文化發(fā)樣地。航海家鄭和故里。世界著名磷都之一。位于滇中,居濱池西南岸。面積1391平方千米。人口25.5萬(1997),其中彝、回、哈尼等少數民族占9.5%。轄昆陽、寶峰、晉城、古城4鎮(zhèn)及6個鄉(xiāng)、2個民族鄉(xiāng)。
縣人民政府駐昆陽鎮(zhèn),郵編:650600。代碼:530122。區(qū)號:0871。拼音:Jinningxian。
--------------------------------------------------------------------------------
行政區(qū)劃
晉寧縣轄4個鎮(zhèn)、6個鄉(xiāng)(其中2個民族鄉(xiāng)):昆陽鎮(zhèn)、晉城鎮(zhèn)、寶峰鎮(zhèn)、古城鎮(zhèn)、二街鄉(xiāng)、新街鄉(xiāng)、雙河彝族鄉(xiāng)、夕陽彝族鄉(xiāng)、上蒜鄉(xiāng)、六街鄉(xiāng)。
2000年,晉寧縣轄3個鎮(zhèn)、9個鄉(xiāng):昆陽鎮(zhèn)、晉城鎮(zhèn)、古城鎮(zhèn)、二街鄉(xiāng)、化樂鄉(xiāng)、中和鄉(xiāng)、寶峰鄉(xiāng)、雙河彝族鄉(xiāng)、夕陽彝族鄉(xiāng)、上蒜鄉(xiāng)、六街鄉(xiāng)、新街鄉(xiāng)。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67739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昆陽鎮(zhèn)22521古城鎮(zhèn)24623晉城鎮(zhèn)40784二街鄉(xiāng)15035中和鄉(xiāng)37538寶峰鄉(xiāng)16518雙河鄉(xiāng)9682夕陽鄉(xiāng)-6上蒜鄉(xiāng)33388六街鄉(xiāng)12132化樂鄉(xiāng)13252新街鄉(xiāng)31570
晉寧縣轄4個鎮(zhèn)、8個鄉(xiāng)(其中2個民族鄉(xiāng)):昆陽鎮(zhèn)、晉城鎮(zhèn)、古城鎮(zhèn)、寶峰鎮(zhèn)、二街鄉(xiāng)、化樂鄉(xiāng)、中和鄉(xiāng)、雙河彝族鄉(xiāng)、夕陽彝族鄉(xiāng)、上蒜鄉(xiāng)、六街鄉(xiāng)、新街鄉(xiāng)。
2006年,撤銷中和鄉(xiāng)及古城鎮(zhèn),其行政區(qū)域并入昆陽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原中和鄉(xiāng)政府駐地;撤銷化樂鄉(xiāng),其行政區(qū)域并入晉城鎮(zhèn),晉城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
--------------------------------------------------------------------------------
人文
唐置晉寧縣。據《徐霞客游記》:“至唐武德中,以其為晉時寧州統(tǒng)會之地,置晉寧縣,此州名之所由始也!
戰(zhàn)國時楚將莊躍開滇,以此地為中心,建立滇國。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封常羌為滇王,置益州郡。滇王國都和益州郡治均設于此,稱滇池縣。詞唐武德四年(621)于東部置晉寧縣(晉寧縣名從此始),屑昆州;于西部置望水縣。宋大理國時為陽城堡部和巨橋部。元代改為晉寧州和昆陽州。1913年廢州,設晉寧縣和昆陽縣。1958年昆陽縣并人晉寧縣。1960年由玉溪地區(qū)劃歸昆明市。
地處濱中高原中心地帶。地勢南高北低。有-、大黑、黑漢、老虎等山,均屑烏蒙山余脈。河流有柴河、大河、東本河等,注入滇池,屑金沙江水系。中北部滇池沿岸為湖濱盆地。地處滇東地震帶小江地震區(qū),1833年、1913年兩次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屬低緯度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6度。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云南松林,森林覆蓋率16.13%。有耕地1.47萬公頃,產水稻、小麥、蠶豆、油菜、煙草、玉米、雜豆,為云南主要產糧縣之一。生豬和鮮魚生產頗具優(yōu)勢。
礦藏有磷、鐵、銅、鋅等。磷儲量8.4億噸,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為世界四大磷產地之一。有昆陽磷礦、晉寧磷礦、昆陽磷肥廠、昆明化肥廠、云南輪胎廠等一批大中型企業(yè),形成采礦、化工、冶金、橡膠、建材等數十個門類的工業(yè)體系。
昆洛公路、昆玉高等級公路和昆玉鐵路貫穿縣境。從昆陽碼頭水路可達滇滇各口岸。
古跡有梅樹村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線層型剖面、夕陽鄉(xiāng)恐龍足跡和化石、漢滇池縣治故址、觀音洞壁畫、石將軍石刻、盤龍寺、鄭和公園馬哈只墓碑等。1955、1960年石寨山遺址和漢墓群出土的大量文物,尤其是金質"滇王之印"的出土,表明晉寧一帶是滇文化的發(fā)祥地。
--------------------------------------------------------------------------------
旅游
鄭和公園
鄭和公園在滇池南端昆陽鎮(zhèn)的月山上。昆明是我過明初偉大航海家鄭和故里。為了紀念鄭和航海的歷史事跡,在昆陽山上建了鄭和公園,占地250余畝,蒼松翠柏與果林交映。南大門巍峨壯觀,兩側有“鄭和下西洋”的浮雕,浩浩蕩蕩船隊,向西乘風破浪,氣勢雄渾。東大門在昆陽大街中段,玻璃坊頂,翼角紅墻。園內建有“鄭和紀念館”和“馬哈只碑”等。
由東門入園,先達鄭和紀念館,館址在原明代兩層建筑玉皇閣內,里面陳列著100多件各式各樣的珍貴文物。其中有鄭和航海圖,鄭和遠洋樓船模型、鄭和下西洋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紀念館西面松柏林中,有鄭和父親馬哈只墓,墓前立有“馬哈只碑”。此碑是明永歷9年(1411年)鄭和主立,字跡經570余年的風雨仍很清晰。因鄭和11歲喪父,已記不清父親的名字,只知道祖父和父親都到達回教圣地麥加朝圣,被人們尊稱為“哈只”(阿拉伯語意為虔誠而有學識修養(yǎng)的巡禮人),于是碑文中便寫“公字哈只”,碑也就俗稱“馬哈只碑”了。碑文對馬公籍貫、身世、任職等記述頗確,正碑兩側還有后人立的兩碑,一是師范(荔扉)所錄“明史.三保太監(jiān)鄭和傳”,另一是夏光南的“鄭和太公墓志銘跋”。此外還有“鄭和紀念亭”,立在紀念館南面的芙蓉叢中。
盤龍寺
位于晉寧縣晉城東5公里的盤龍山上,寺始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為蓮峰和尚所建。相傳,蓮峰大師為選址來到盤龍山,見山勢雄偉,地勢寬闊,所選中的寺址,為山間的龍湫,蓮蜂和尚念咒迫使蛟龍搬家,水干涸后動工修建寺宇。寺建后信徒日眾,香火興旺,不久蓮蜂和尚坐化,被尊為'盤龍祖師"。明初祖源和尚相繼擴建寺字,蓋藏經樓、觀音殿,使寺宇初具規(guī)模。據《徐霞客游記》記載:"盤龍山蓮峰祖師,名崇照,元至正間以八月十八日涅磐……至今日以此為盤龍會。"
盤龍寺觀廟宇依山勢構建,山門內有一、二、三天門,迎仙橋、唾佛殿、呂祖殿、祖師殿、大雄寶殿、玉皇閣、伽藍殿、藥師殿等20多院,供奉釋、道、儒三教諸神,尤以盤龍祖師殿、藥師殿、觀音殿香火最盛。寺宇四周林木繁茂,以茶花、松柏著名。原有萬松寺,現建高大的觀海樓,登高可遠眺滇池風光。盤龍寺環(huán)境極其清幽,每年七月十七日和八月十八日為盤龍廟會,游人眾多,是人們休閑覽勝旅游勝地。
核桃園
風景迷人的核桃園位于晉寧縣雙河彝族自治鄉(xiāng),核桃園山谷全是野生核桃樹,每到夏天核桃樹綠樹成蔭,是一個極佳的辟暑勝到,還可以真切體會到彝鄉(xiāng)的純樸風土人情,再加上美味的農家樂,那真是一個人間的天堂啊!
“核桃園記”
核桃園初見人煙的歷史可追溯到三百年前,其實幾戶獨具慧眼的彝族人家為尋新址遷徙到此,經幾方審視、評斷,禁不住喜從心來,停下了腳步。
仰首向天,風飛云走,放眼四顧,青山擁懷,鞠腰撫地,酥松肥美,給你倘祥,處處生機,鉆山箐,嚇跑一群麂子,兔子、老豺狗。攀古木,驚飛一片野雞,畫眉、貓頭鷹。涉清溪,招來搖頭搖尾大清魚,登山巔,極目不盡,高山厚地,蓬萊境,清晨看清鳥直沖彩云頂,正午停,遍地綠蔭采白駒,黃昏視彩霞更好鳥回巢,入夜賞浩瀚天宇綴銀燈。
潛山林可避亂世紛爭,出幽谷可取菌粗鹽,抗冷暖,搓得麻線做衣,尋山珍贏來休養(yǎng)生息。
天公地母、賜吾千機、先祖擊鼓、踏歌歡慶、為求地名,傷透腦筋,忽見箐中核桃樹列陣成林,撒落遍地堅果,原住野獸爭食,見人即唬,于是有了主意,開口勸“山非你買、樹非你栽、天公造物、共享共待、互不侵擾、禮尚往來、核桃園中、彼此善哉,鳥獸聽罷,噪附和,核桃園名,由此而來,沿用至今,無人更改”
彝批數十人,從此進駐核桃園,躲進深山成一統(tǒng),轉眼已過數百年建土房幾棟,三間四排格局,起炊煙幾縷,逐白云蒼狗徐徐,牛耕田地馬作車,剝取羊皮充坎肩,豬是歲末打牙祭,雞做下酒頭道菜,包谷入甕,生熟都是金黃色,蕎麥釀酒,村中處處竄八仙,彝人勤勞,自主家園,人丁興旺一年復一年,昔日靠祖?zhèn)鞯陡鸱N,伐薪戳地下種,雷晌田請?zhí)熨n水,輪歇地,種年歇年,今擁有水田百余畝,山地千余畝供養(yǎng)村民,栽種水稻、玉米、蕎麥、油菜、白云豆和烤煙。
舊時著裝,男穿水領黑布裳,無腰無扣大擺襠,女裝稍繁,去布帕包頭,穿滿襟上裳,縫綴銀扣銀鏈銀麒麟,配上繡花圍腰、繡花鞋,談不上千嬌百媚,卻也是別樣風情,關鍵是比心靈,賽手巧。
履踏布鞋草鞋,下地赤腳,唯恐踩斷地筋,影響收成,耕牛金貴,租用者以工抵錢,自組馬幫,馱礦、馱鹽、馱燒材、,村中飼養(yǎng)牛馬豬雞,誰家宰殺,見者有份,狗也沾光。
核桃園天地清明,物產豐富,冷暖有度,四季分明,詩云:春染萬花叢,夏迎雨夜?jié)。秋撒落地食,冬吹灶塘紅。得天獨厚之,怡然自得之,山中彝胞,大福氣也。
核桃園山高箐深,山有紅山,力克山,大黑山,喬海山和肚臍山,箐有核桃箐,茶花箐,芭蕉箐,毛驢箐,多依樹箐,蘿卜子箐,夜明珠箐,唱戲命珠箐,山山植被繁茂,箐箐野物雜居。
山箐典故簡略,唯毛驢箐典故非提,傳聞箐中有張國老過路時,見毛驢口渴,牽其飲水時留下的蹄印,說是毛驢飲足甘泉,高興的叫到:吃干,吃干。。。,興奮之余踩了一腳在巖石上,才升空遠去,仙蹤今在。
村中傲事,先祖栽下的楊柳樹至今繁茂,春綠秋黃,任人緬懷。村中逸事,有羅鍋將軍征戰(zhàn)造飯遇敵,慌亂間也不舍棄,將羅鍋掛于腰間,縱身上馬,未及揚鞭,米湯湯疼馬0,戰(zhàn)馬奔馳,沖破敵陣,羅鍋將軍得勝,因此得名,但另有一說:羅鍋將軍是馱背。村中還出祁大先生,人杰,確系清朝武官,其人武藝精湛,雙手各舞百斤石鎖,疾如流星,忽一日不慎脫手飛出,砸傷百米之外一頭老狼的左大腿,祁大先生常用的兵器是大刀,鋒利賽過美國刀片,砍翻過八國聯軍,文安邦,武定國,前朝只出武秀才,今天有了大學生。村中遺事,存有清代水規(guī)石碑一塊,嵌于土主廟墻內,存有清代指路石碑一塊,仍在路邊,存有百年馬鞍一架,居家收藏,另有歷代古物若干,持有者收藏。史上也有土主廟一座,雕龍畫鳳,香煙旺盛,惜于六十年前損毀,無力復原,尚余斷壁殘墻,另有十二世紀五十年代大戰(zhàn)鋼鐵時建造的土高爐多座,難斷是否已古董不提。村中樂事,歌舞為樂唱有山歌小調,男女青年對歌對調互傾心意,伴奏有月琴、三弦、竹笛、吡哩加鑼鼓,招之即來,舞者癲狂,紅事白事,凡事都來,尤其是傳統(tǒng)的秧老鼓,百人敲起,威震千山,百人吼起,山傀喪膽,核桃園村規(guī)嚴謹,最嚴是山規(guī),祖輩敬山護箐,不敬火神,牛吃莊稼馬踩地,造成損害主動賠。彝族同胞個個會唱敬酒歌,歌飛酒香處,必有朋友來,不喝白不喝,喝了還想喝,醉成一灘泥,還說喝、喝、喝……。
麂子溏邊對山歌,只聞歌聲不見人,單人走進雙人出,兒孫滿堂益百年。民族節(jié)慶,多數節(jié)與漢人同,唯有七月火把節(jié),火把節(jié)來臨,最是萬人空巷,舉家出動,豬喊倒霉,狗-,箐火映紅不夜天,酒杯倒置無一滴,來客都成醉八仙,酒也罷,肉也罷,吃罷,喝罷,男也罷,女也罷,唱罷,跳罷,火把節(jié)不進山,非傻即忙。
已有五百年的核桃樹王,見證了核桃園的興衰,新世紀來臨,核桃園換了人間,今天的核桃園蓄勢待發(fā),明天的核桃園必將成為現實中的桃花園。
躲貓貓
網絡名詞“躲貓貓”的產生地
源出于2009年2月12日云南省晉寧縣警方的用語。
繼2008年流行詞“俯臥撐”之后,又一個可以致人死命的身體行為。
“躲貓貓”意為捉迷藏,屬南方方言,北方則稱作“藏貓貓”。不管“躲”還是“藏”,這種游戲顯然來自于貓和老鼠捉與被捉的游戲。當這個游戲發(fā)生在2009年2月8日下午的云南省晉寧縣看守所里時,卻引發(fā)了一場悲。簱數鼐秸f,因盜伐森林被拘押的24歲男子李喬明,和同監(jiān)室的獄友在天井里玩“躲貓貓”游戲時,遭到獄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墻壁,導致“重度顱腦損傷”,送醫(yī)四天后不治身亡。
當地警方的描述展現的是一幅溫情的畫面,與人們頭腦中看守所的概念大異其趣。幾個獄友像孩子一樣“躲貓貓”,這個因模仿孩子喜歡疊詞的口吻從而散發(fā)出親昵氣息的游戲名稱,為陰暗和暴力象征的看守所添加了一抹溫情脈脈的人文主義關懷,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飽受詬病的中國式看守所和監(jiān)獄的惡劣形象。然而不幸的是,這種修正隨即遭到了顛覆,伴隨著一條年輕的、身強力壯的生命的離去。“躲貓貓”這一游戲在展示普寧縣看守所的人情味兒之外,同時雄辯地證明了一個道理:游戲也可以殺人。
如今又輪到了“躲貓貓”。當地警方進一步自圓其說:“由于死者抓到同監(jiān)獄友普某某,而引其普某某不滿,最終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爭執(zhí)中普某某先踢了死者一腳,隨后又朝其頭部擊打一拳,死者由于重心不穩(wěn)摔倒后,頭部與墻壁與門框夾角碰撞,最終受傷!比欢皳ッ魇械谝蝗嗣襻t(yī)院神經外科李建明醫(yī)生介紹,盡管人類的顱骨十分脆弱,然而要對一名成年男子造成如此大如此致命的傷害,一定要有巨大外力才可能導致,而‘一般的不小心摔倒或撞擊中,人有自我保護意識,很難造成這樣大的傷害’”。如此說來,則只能歸結為李喬明很不幸地先天攜帶有比常人更脆弱的顱骨,一次輕松游戲中的碰撞就足以致死。“躲貓貓”的美學語義如此輕易就遭到顛覆,幻變而為暴力。
北京小販被城管追逐,-“跨欄”后骨折;俯臥撐;“躲貓貓”……越來越多的體育項目和游戲進入死亡地帶,變成了一場場死亡事件的關鍵詞,同時伴隨著瘋狂的流行和瘋狂的謊言。人們身體的任一部位都成為死亡不可預測的因素,等待著一次匪夷所思的“誘發(fā)”。
如果李喬明之死沒有新解,那么,“躲貓貓”就與此前流行的“打醬油”、“俯臥撐”一樣,成為又一個流行熱詞,因為,在“躲貓貓”的背后,同樣深含著吊詭的語義,有關機關一定在掩飾著什么-,伴隨這個流行詞,民眾對公權機關將失去信任,甚至導致執(zhí)法機構聲譽的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