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b>

  • <li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li>
      <div id="pn9gm"><label id="pn9gm"></label></div>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廣元市旅游

      廣元市文物古跡介紹

      1、昭化古城 AAAA
      昭化古城
        昭化,古稱葭萌,是蜀道上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早在兩千多前就是苴國都邑,自秦設郡縣以來,一直是郡縣治所,宋代改名昭化。今為廣元市昭化鎮(zhèn),位于廣元城之西南30公里的嘉陵江與白龍江匯合處!度龂萘x》中所描述的張飛挑燈夜戰(zhàn)馬超;老將黃忠、嚴顏勇退曹兵;姜維兵敗牛頭山的故事,都發(fā)生在這里。昭化古城,一面臨江,三面環(huán)山,嘉陵江在城東與白龍江匯合,直通古渝州(今重慶)、金牛道穿城而過,自古也有水陸碼頭之稱。劍門雄關屹立于城之西北,桔柏古渡扼守著城之東南。昔日的昭化,舟船川流不息、車馬絡繹不絕。她既是交通要塞,又是軍事重地。三國時,劉備占據(jù)葭萌后,看中了這里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此城兩江匯合,繞城東去,金牛古道穿越而過,劍門雄關,巍峨傍立,桔柏古渡,扼江拒守。北枕秦嶺,西憑劍閣,南通閬巴,真是全蜀咽喉。雖是……[詳細]
      2、皇澤寺 AAAA
      皇澤寺
        皇澤寺始建于后蜀廣政二十二年(公元959年),寺內現(xiàn)保留有則天殿、中心柱窟、大佛樓、小南海、呂祖閣、五佛亭、望江樓,新建有女皇山莊,宋代墓室浮雕墻。據(jù)明代陳鴻恩所撰《皇澤寺書事碑》載:“皇澤寺相傳為武后創(chuàng)”。清代張邦伸《云棧記程》中說:“武后秉政,建皇澤寺于此”。宋慶齡也于1963年為皇澤寺題詞:“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摩崖造像及石刻皇澤寺內保存著開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龕、1203軀摩崖石刻造像,大部分為盛唐時期的作品,分布在寺中“則天殿石龕”、“迎輝樓石龕”、“大佛樓石窟”、“中心柱石窟”、“五佛亭石龕”內;蕽伤鲁ρ略煜裢,還有眾多碑刻,其中有著名的《蠶桑十二事圖》。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廣元縣令曾逢吉下令在全縣境內的驛道兩旁栽桑,曾逢……[詳細]
      3、中國紅軍城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紅軍城
        四川省北部和陜西省漢中市接壤的旺蒼縣,是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四年紅四方面軍開展革命活動的根據(jù)地。當時0川陜省委,川陜蘇維埃政府,0西北軍事委員會,紅四方面軍總部所在的,大約兩平方公里的旺蒼老縣城,也就成了當時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第二大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被國內外稱之為旺蒼紅軍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紅四方面軍由南江,巴中進入旺蒼,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爭,受到長期經受軍閥地主殘酷壓迫的人民群眾擁護。經過大小數(shù)十次戰(zhàn)斗,打敗了-反動派和地方軍閥割據(jù)勢力的圍剿,紅軍隊伍又如川時的四個師,一萬五千人擴充到五個軍,八萬余人,創(chuàng)建了以旺蒼為中心的川陜蘇維埃革0據(jù)地。以旺蒼為中心的川陜革0據(jù)地成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第二大區(qū)域的指揮中心。紅軍在旺蒼的兩年多時間里,由旺蒼縣城的0西北軍委,紅四方……[詳細]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北4公里的嘉陵江東岸。千佛崖造像是四川境內規(guī)模最宏偉的石窟群,在長約420米、高約40米的崖面上,龕窟密布,重重疊疊,多達13層。根據(jù)清咸豐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記載,全巖的造像有一萬七千余座。但1935年修筑川陜公路時,炸崖開路,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毀,F(xiàn)存大小龕窟四百多個,造像七千余尊。根據(jù)《廣元縣志》的統(tǒng)計,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無年號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文字題記和摩崖碑刻一百多通。千佛崖造像以大云洞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南段著名的龕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龕、多寶佛窟、如意輪觀音等;北段著名的有三世佛窟、無憂花樹佛、彌勒佛窟、三身佛龕、菩提像窟、盧舍那佛龕和清代的藏……[詳細]
      5、平樂寺 AAAA
      平樂寺
        在元壩柳橋鎮(zhèn),有一座巍峨磅礴的古建筑群,這就是川北佛教第一叢林—元壩平樂寺。平樂寺位于廣元巴中路旁的元壩平樂寺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相傳該寺始建于宋代紹興(公元1131—1163)年,距今860余年,現(xiàn)有臨濟正宗三十六代、三十七代祖師墓碑及始建平樂寺碑記均有記載。舊時殿宇輝煌、香火鼎盛、道場干凈、佛法興旺。該寺在0遭到毀壞。改革開放后,人民政府為了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信仰佛教的人民群眾的宗教生活需要。1993年,經所在地縣人民人民政府申請,廣元市人民政府批準同意,在其舊址開始重建工作。為了有力開展這項重建工作,選擇一位有相當能力的,即既持戒精嚴、修學并重,又懂得古建筑設計與修建兩者具備得法師便成首要工作。在人民政府得到申請下,由上級佛協(xié)推薦,幾經考證,最后正式決定:禮聘……[詳細]
      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青川地震博物館)
        地裂山崩,媲美九寨前生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了8.0級特大地震。本次地震首破點起于汶川映秀,止于青川東河口,烈度10度。青川縣地震災害遇難4697人,失蹤124人,受傷15489人,垮塌房屋135萬間,25萬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達500.8億元。東河口地震遺址,是本次震災中地質破壞形態(tài)最豐富、地震堰塞湖數(shù)量最多最為集中、傷亡最為慘重的地球應力爆發(fā)形成的地震遺址群。遺址群帶從關莊鎮(zhèn)沿青竹江經紅光鄉(xiāng)東河口、石板溝至前進鄉(xiāng)黑家,沿紅石河經紅光鄉(xiāng)東河口、石壩鄉(xiāng)董家至馬公鄉(xiāng)窩前,成“Y”型布局,集中連片分布近50平方公里,紅光鄉(xiāng)東河口村、石壩鄉(xiāng)青龍村、馬公鄉(xiāng)窩前村、和蘇河鄉(xiāng)三鳳村等四大地球應力爆發(fā)形成崩塌現(xiàn)場,依次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斷層、褶皺等多種地質破壞形……[詳細]
      7、尋樂書巖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尋樂書巖
        尋樂書巖位于嘉陵江西東青鎮(zhèn)東興村境內。清嘉慶五年(1800)由鄉(xiāng)人寇繼順等鳩工依山鑿石室兩間以避兵亂。清道光二十年(1840)至光緒十年(1884),地方名儒賈儒珍利用原石室右下側天然巖穴及穴上端石巖先后新鑿石室5間,加原石室共7間連接相通,面積355.5平方米。在石室外辦“竹橋齋”,厚聘縣內名儒考訂、刊刻、翻印“四書”、“五經”,增印《小學集注》,質地精良,信譽遠蹈,一時文人學士往觀不絕;凡題詠善書者均留有佳作刻于室壁,行、楷、篆各體共152幅、1.9萬多字。內有石雕孔子、文昌帝、關圣大帝、八仙、觀音、藥王、財神、土地、送子娘娘、蠶絲公、蠶絲婆等像和浮雕5處、壁畫9幅。賈儒珍又在洞外數(shù)十處建亭臺房廊,環(huán)以石砌圍墻,墻內植花木。石室內泉水四時不涸。賈儒珍常住其間,以文會友,以樂其志,故名“尋……[詳細]
      皇澤寺摩崖造像
        皇澤寺摩崖造像始鑿于北魏晚期,歷經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斷雕鑿,至中唐時期趨于衰落,持續(xù)時間300多年,F(xiàn)存造像57窟龕、大小造像1200多軀。現(xiàn)存重要洞窟除前述的12號、13號外,還有15號、28號、38號、45號、51號、55號、56號等洞窟。這些石刻造像對研究四川地區(qū)佛教的傳播路線、造像題材和風格、人們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1961年,國務院將皇澤寺摩崖造像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蕽伤履ρ略煜裨谒略旱暮竺妫澰煊谂R江的絕壁之上,共有自南北朝至宋、明時期的造像一千多尊,主要的石刻龕窟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石龕、則天殿石龕等。除部分分布在寫《心經》洞區(qū)、五佛亭區(qū)外,大都集中在大佛樓區(qū)。大佛樓又叫大佛石窟,原本無樓,是則天殿背后依山……[詳細]
      劍閣文廟
        劍閣以“劍門天下雄”著稱于世。作為古代秦蜀交通樞紐和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向來受到歷代統(tǒng)治的高度重視。行政建置較早,東漢末年劍閣境內置漢德縣,自南朝至清末1400余年間一直置州設府。因此,這一地區(qū)也開發(fā)得早,建校興學歷史悠久。劍閣中學的歷史源流,近可以追溯到清代的兼山書院,遠可以上溯到宋代的官學。劍閣中學的校址位于劍閣縣普安鎮(zhèn)臥龍山麓,前臨聞溪河,門對鶴鳴山。先是唐代天寶年間(742-755)劍州刺史韋明宗在這里建造東園(本名“聞溪”,習稱東園)。后成為州城一大景觀,是供人們登臨游覽的一大勝地。唐代和北宋州學設在州衙之后,南宋淳熙六年(1179)始由知州張淵遷建于東園。淳熙十三年(1186)知州楊為緝重修大成殿,當年冬月動工,次年春完工。紹熙無年(1190)劍州升為隆慶府。翌年,隆慶知府費少南……[詳細]
      10、中子鋪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子鋪遺址
        中子鋪細石器遺址位于四川省位于廣元市朝天區(qū)東北部中子鎮(zhèn)營盤梁,是108國道和金牛古道的必經之地,距陜西寧強縣界10公里,距朝天城區(qū)25公里。中子鎮(zhèn)是歷朝軍兵從秦國入蜀的必經之地。兵家的軍營多駐扎在此山包上,故稱為營盤梁。營盤梁地處嘉陵江支流潛溪河中游,是一條不甚寬闊的河谷臺階地帶,海拔660米,營盤梁是一座獨立的石山包,高約60米,表面積約13000余平方米,潛溪河繞過此山包向南流入嘉陵江。河谷四周均是高山,海拔1100米至1600米。潛溪河谷是古代金牛道的一條輔道。從中子鋪上山,過南埡口,從大安河翻過梅子埡至新店子,接金牛正道至廣元。因此中子鎮(zhèn)是歷朝軍兵從秦國入蜀的必經之地。兵家的軍營多駐扎在此山包上,故稱為營盤梁。遺址發(fā)掘1990年4月、1991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詳細]
      中土觀音寺
        中土觀音寺位于蒼溪縣城東北三十公里的中土鎮(zhèn)麻溪浩對岸,與中土場隔河相望,犁苑灘上游。始建于宋代,清乾隆六年重建,為蒼溪境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積7441.5平方米。中土觀音寺前后呈三層四合院布局,整個布局得體,結構緊密。大小房屋六十余間,其山門、萬年臺、鐘鼓樓、觀音殿、大佛殿均在一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兩側為偏殿和廂房。鐘鼓樓與兩側佛殿為全寺主體建筑。鐘鼓樓為三重檐歇山式屋頂。最高層檐下施五鋪作計心造斗拱,除柱頭轉角鋪作外,四邊各施補間鋪作四朵,每朵拱的耍頭后部接一橫木成昂尾狀連接內檐;中層檐下施劉鋪作計心造斗拱,鋪作法與上相同。但前后面檐下的華頭作成象鼻狀,并出有45度斜出象鼻狀假昂。最下一層,左右各延伸三間,共面闊七間,長29.3米,進深12米,通高19.3米,除柱頭鋪作外,各間均等分……[詳細]
      蒼溪臨江寺
        臨江寺位于縣城西1公里處的嘉陵江西岸,因緊靠臨江渡故名。唐廣德元年(763)杜少陵送客至此渡并題《送客至蒼溪放船歸閬》一首。蒼人為紀念詩圣此行為之建亭,并在亭東刻“放船臺”三字。南宋詩人陸游北上南鄭游此亭,題留“最憶蒼溪縣,送客一亭綠”句。明代在該亭左側石崖上鑿洞奉佛,明成化年間(1465-1487)四川督學吳智的《舟泊蒼溪題》七律詩中有“居民依麓茅為舍,古寺棲巖石作床”句。清乾隆二十六年(1771)知縣余大鶴修筑城垣在此取石,兼顧建寺。道光二十八年(1818)知縣澤寬完成慈云閣和兩側石殿。同治十年(1871)知縣蔡懋康再次擴建,在慈云閣兩側各增一洞,巧架石廊,泥塑、石雕神像數(shù)十尊,配置木結構亭、臺、軒、樹,繞以石欄、圍墻,最成規(guī)模。入山門向右循石級扶欄而上,有八仙洞。寺正中底層為石鑿韋馱殿……[詳細]
      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渡口遺址
        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渡口遺址(蒼溪縣)紅軍渡——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戰(zhàn)役遺址。紅軍渡原名塔山灣渡口,是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紅軍渡位于縣城東3公里處的塔山灣,國道212線從渡口之上貫穿而過。塔子山山高林密,前山陡峭,居高臨下,后山低緩,葉茂林深。渡口在兩山之間的峽谷口,森林茂密、灘頭平坦、江面狹窄、水流緩慢、對面地勢開闊,利于戰(zhàn)前隱蔽和渡江登陸。1935年3月28日,為了迅速貫徹黨中央“渡江西進”的戰(zhàn)略方針,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副總指揮王樹聲以及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親臨前線,觀察敵情,尋找渡口,選定此處為強渡嘉陵江主渡口。解放后,為紀念紅軍渡江勝利,將渡口取名“紅軍渡”并勒石以志。1980年7月7日,四川省政府公布“紅軍渡”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0月,徐向前元帥題“紅軍渡”3……[詳細]
      木門會議舊址
        1933年6月底,紅四方面軍粉碎了敵人的“三路圍攻”后,根據(jù)地面積擴大,紅軍與地方武裝得到了很大發(fā)展。為了加強紅軍和根據(jù)地建設,川陜革0據(jù)地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陳昌浩、-、王樹聲等100余人在木門寺召開了著名的木門軍事會議,史稱“木門軍事會議”。會議著重總結了反“三路圍攻”的作戰(zhàn)經驗,檢查了紅軍中的“肅反”問題,決定停止軍隊內部的“肅反”,強調了全黨團結的重要性,做出了將紅軍四個師擴充為四個軍的決定,對紅軍大部隊進行擴編和整訓,紅軍由入川時的16000人發(fā)展到40000多人,建立了23個縣市蘇維埃,川陜革0據(jù)地成為全國第二大蘇區(qū),木門會議是紅四方面軍入川以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堪稱川陜蘇區(qū)的“遵義會議”!澳鹃T軍事會議會址”位于旺蒼縣木門鎮(zhèn)南面半山腰的木門寺,距縣城38公里。木門寺古……[詳細]
      15、柳橋石牌坊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橋石牌坊
        柳橋石牌坊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qū)柳橋。柳橋石牌坊建于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是“圣旨旌表”呂侯氏而造的節(jié)孝牌坊。牌坊有四樓、四柱、三門、八鼓、八龕、十二翹角、六卷角。高8.36米,通面闊5.91米,其中明間2.83米,次間1.54米。四根石立柱前后施抱鼓石,抱鼓石上坐四個石獅和四個石虎。明間和次間均用兩道石額坊,其石橫枋間鑲石裝板,左次間石裝板正面和背面分別刻“冰清”、“桂秀”二字,右次間石裝板正面和背面分別刻“玉潔”、“蘭芳”二字,明間石裝板前后題刻“節(jié)孝”二字。頂樓凸起于匾額之上,匾刻“圣旨旌表”四字,屋面為歇山頂,脊飾刻有中堆和石鴟吻六個,刻筒瓦石件。柱、梁、枋上刻有形態(tài)各異的人物造像及鳥、獸、花草浮雕,抱鼓石上刻獅子、老虎、麒麟、獨角獸各四個。前后額枋刻有36組浮雕畫,內容有……[詳細]
      木門軍事會議會址
        “木門軍事會議會址”位于旺蒼縣木門鎮(zhèn)南面半山腰的木門寺,距縣城38公里。木門寺古名老顴寺,建于南梁,隋毀,唐代重修,四周大樹參天、翠竹蔥蘢、青幽深邃,青龍寨雄踞其后,金魚河蜿蜒于下,寺內僧眾虔誠誦佛念經,晨鐘暮鼓,香火十分興旺,F(xiàn)存寺廟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積3375平方米,建筑面積1190平方米,寺院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大殿為清康熙年間建筑,兩邊廂房為解放后建筑。大門上有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木門會議會址”六個大字。正殿五間,陳列有當年紅軍留下的革命文物,正殿大門上掛有徐向前、李先念同志的題詞。李先念1985年5月的題詞是:“繼承和發(fā)揚紅軍光榮傳統(tǒng),把革命老根據(jù)地建設好;”徐向前的題詞是:“繼承革命先烈們艱苦奮斗、克服困難的精神和英勇犧牲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大無畏氣概。兩邊廂房為“紅四方面軍木……[詳細]
      17、昭化考棚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化考棚
        昭化考棚為周邊縣(四川昭化、廣元、青川、劍閣四縣)童試及府試考場。昭化考棚建于道光18年(公元1838年),設考位332個。日常為學子就讀學院。作為官署建筑,院門前都建有照壁,有遮擋和“風水”作用。考院布局為南北中軸線階梯狀上升,意寓步步高升。主考 總營本屆考試、閱卷及錄取工作,獨立履行職責,由地方衙署提供安全保衛(wèi)和生活服務。童生試由知縣主考,府試由州府派員主考,院試由省學政署派員主考。主考負責重閱、篩選房考選送的擬錄者試卷及復查、總裁錄取名次,并上報放榜。副主考 縣試、府試、院試分別由縣、府、省級官署委派人員擔任。協(xié)助主考主持考務,負責編錄應試者名冊,試卷編碼、加密,正考時發(fā)卷、收卷。協(xié)助房考閱卷,協(xié)助主考審閱試卷并商定錄取名次,具有一定的裁決權。巡察 由府、省等上級官署委派官員擔任。負責……[詳細]
      葭萌牌坊
        【葭萌牌坊】 葭萌坊,整個牌坊雕刻技術精湛,圖飾古樸典雅。在春秋時期,今昭化嘉陵江流域一帶生活著的居民,人們稱他為苴人,其實苴人是巴人的一支,他們主要靠捕魚打獵為生。至蜀王九世開明尚時,蜀國征服巴國苴人集聚區(qū)后,蜀王封地給他的弟弟于蒼溪縣北至漢中以南之地為苴侯國,號苴侯,并將都邑建在嘉陵江與白龍江交匯的土基壩上(當時叫吐費城)命名為葭萌。在《華陽國志蜀志》記:“蜀王別封弟葭萌于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葭萌坊上雕有一幅柱聯(lián)“蜀道三國重鎮(zhèn)”,“天下第一太極”。昭化是一座古代文化的傳承之城,尤以三國文化著稱于世。從劉備入主葭萌(公元211年)到蜀漢滅亡(公元263年)短短的52年歷史,將昭化推向了歷史的最前沿,使昭化三國文化成為眾多歷史文化中最耀眼的一環(huán)。史載了劉備、諸葛亮、張飛、黃忠、霍……[詳細]
      19、劍閣古城
      劍閣古城
        劍閣古城是劍閣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南北朝宋大明中(公元457棗464年)置南安郡,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相繼有:南齊、梁置安州;北魏、北周置始州普安郡,隋置普安郡;唐、五代置劍州,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改劍閣縣,1935年又置劍閣專署。 四山環(huán)繞的劍閣縣城,北有涓涓傍城東門過聞溪河,東南有秀麗的鶴鳴山,川陜公路傍城東門過聞溪河,終日車如流,人如潮。那橫跨聞溪河上的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原是平板石橋,名武侯橋,是諸葛亮率兵北伐時所造。佇立橋上,扶欄眺望,便可見面城東門殘存的古城墻。明正德年間(1515年后)劍州知州李璧主持修筑的城墻,呈桃形狀環(huán)繞古城,周長1582米,現(xiàn)只存528米。那青石壘砌,中心夯土,高5米。厚3米的城墻,仍能看出當年城墻的雄壯。 古城東門,便是東西走向橫穿城……[詳細]
      紅軍血戰(zhàn)劍門關遺址
        紅軍血戰(zhàn)劍門關遺址于2009年落成,包括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將帥雕塑和石刻標語。1935年4月2日,紅四方面軍經過激戰(zhàn),一舉攻克川北軍事要塞劍門關,紅軍血戰(zhàn)劍門關創(chuàng)下了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是紅四方面軍的著名戰(zhàn)列之一。紅軍血戰(zhàn)劍門關遺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100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qū)之一。劍門關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關隘位于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里,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之美譽。劍門關景區(qū)位于劍閣縣城南10公里處,原稱劍閣,為蜀北屏障、兩川咽喉,是古劍門蜀道上的一處重要關隘,也是劍門蜀道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的核心景區(qū)和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 劍門關地處數(shù)百里大劍山中段……[詳細]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91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