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b>

  • <li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li>
      <div id="pn9gm"><label id="pn9gm"></label></div>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鎮(zhèn)江市旅游

      鎮(zhèn)江市文物古跡介紹

      鎮(zhèn)江合作蠶種場舊址
        鎮(zhèn)江合作蠶種場舊址位于城西四擺渡蠶種場和江蘇科技大學西校區(qū)內。清末民初鎮(zhèn)江開始發(fā)展蠶桑業(yè)。民國間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為繁育優(yōu)良蠶種,推廣新法養(yǎng)蠶,以提高絲綢產品的質量,促進全國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于民國十五年(1926)在鎮(zhèn)江四擺渡創(chuàng)建了鎮(zhèn)江蠶種制造場。該場創(chuàng)辦伊始,成績斐然,其繁育的優(yōu)良蠶種深受江浙一帶蠶農歡迎,并深得其益。在其影響下地方賢達相繼辦了民營的裕民、明明、益民、瑞昌、均益、永泰、三益、永安、女職等10多個蠶種場,后來為擴大優(yōu)良蠶種的供應范圍,大力推廣和普及科學養(yǎng)蠶,又將鎮(zhèn)江民營的10多個蠶種場和蘇州、南京的部分蠶種場聯(lián)合起來,以鎮(zhèn)江蠶種制造場為核心,成立了合作蠶種場,成為全國優(yōu)良蠶種生產中心基地,蠶種行銷從江浙擴至皖、魯、晉、陜、鄂、川、粵等地并遠銷國外,F(xiàn)存的蠶種場建筑共計21幢建……[詳細]
      張云鵬故居
        張云鵬故居緊挨五柳堂,占地近600平方米,建于光緒年間,前后四進九間,四周圍墻,正門朝南。進門見小池,左首為雅室,內置古物字畫,右進回廊與后院相連,后院有半亭、亭臺、月亮門等建筑。主建筑面闊三間,磚木結構,雕花門窗,花園內置元寶石、八仙門墩、雙龍戲珠條石、石桌、石凳、假山等,種植花草樹木數(shù)十種,如紫藤、爬山虎、翠竹、臘梅、桂花、月季、黃楊等。尤其是一棵百年香圓樹與古井形成“橘井流香”意境以及一個半亭與芭蕉構成的“聽蕉小筑”景觀,格外地引人入勝。進入這座老宅,給人一種曲徑通幽、小巧玲瓏、雅致含蓄,文化底蘊深厚的感覺。張云鵬(1900—1958),又名翼元,鎮(zhèn)江名醫(yī),出生于中醫(yī)世家,1923年加入中央國醫(yī)館醫(yī)學改進會,著有《溫病辯證十三篇》等著作。張云鵬故居一直由其后人進行維修和保護,2000年……[詳細]
      冷御秋故居
        冷御秋故居位于丹徒黃墟鎮(zhèn)。建于20世紀20年代初。是一處獨院住宅,主樓為一幢坐北朝南中西合璧式的兩層樓。冷御秋,丹徒黃墟鎮(zhèn)人,曾與趙聲等共同從事反清革命活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他作為廣西民軍幫統(tǒng)出師北伐援鄂。1912年元月,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授予他中將軍銜和文虎勛章,委任他為中華民國陸軍第一軍第三師師長。后又參加孫中山先生的0運動。護國運動失敗后,他回到丹徒從事實業(yè),創(chuàng)辦了永安蠶種場。1945年7月1日,與黃炎培等一行6名民主人士赴延安,在機場受到毛澤東、-、-等0領導人的熱情迎接,與0領導人共商大事。解放戰(zhàn)爭期間,他利用省臨時參議長的身份,營救地下黨和新四軍及革命群眾,獲救者近百人。建國后,他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和開國大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委員,歷任華東軍……[詳細]
      廣肇公所
        廣肇公所,是江蘇省鎮(zhèn)江市著名的近代歷史建筑物,位于鎮(zhèn)江市城西伯先路,對面便是鎮(zhèn)江市歷史博物館,為江蘇省文保單位。廣肇公所,是古時廣東廣州、肇慶兩府商旅來鎮(zhèn)江經商的同鄉(xiāng)會建筑。它原在中華路菜場南面有其基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現(xiàn)址。公所面積約600余平方米。朝西大門,用磨磚砌成,上有挑檐,飾“五福盤壽”雕磚,白石橫額鐫刻“廣肇公所”四大字,落款為“前護川督陳燏書”。并有浮雕磚飾的“福祿壽”三星、“琴、棋、書、畫(四樂圖)”及“漁、樵、耕、讀”等民間習俗裝潢,大門兩側磨磚倚柱底部為石刻蝙蝠等。進入大門另有向北的二道門,亦有磚雕紋飾。公所大廳面闊三間。廳南側廂房內壁嵌一“廣肇公所記”碑,記載公所歷史及重建始末。孫中山先生于民國初年曾由上海專程來鎮(zhèn)江考察,在公所居住一宿,與地方人士商討整治長……[詳細]
      45、沸井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沸井
        丹陽的季子廟之所以聞名遐邇,不僅是有十字碑、消水石、季河橋等名勝古跡,更得益于這里有獨特的奇觀異景——沸井涌泉。季子廟的沸井主要分布在廟前的沸井塘邊。根據(jù)志書記載,古代這里有井百口,其中一部分是沸井,F(xiàn)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濁,各相距尺許。稍遠看去,井欄古樸典雅,神韻別具;走近細瞧,井內水面翻騰鼎沸,滾浪有聲。這奇特的景觀令游人稀奇不已。此外,在廟周邊的河溝水塘內,還有多處沸泉在滾涌,從不停息,鄉(xiāng)民們謂之為“龍氣”,稱沸井塘為“龍?zhí)丁薄ⅰ胺刑丁。季子廟何時有沸井很難考證,但從南朝劉敬淑的《異苑》一書可知,早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沸井已名聲遠播了。拜謁季子廟,觀沸井涌泉是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非常向往的事。南朝張正見來此后寫了《行經季子廟》一詩,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濕苔碑”![詳細]
      46、丹陽岳廟
      丹陽岳廟
        丹陽岳廟廟址在江蘇丹陽市全州鄉(xiāng)培棠村東北香草河畔。始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該廟占地畝,房舍建筑十五間,三進院落。其廟基是當年岳珂建報本祠的地方。南宋紹興十一年,岳飛父子和張憲遇難時,岳飛生前好友貢文憲(秣陵關總鎮(zhèn))為保岳飛三子岳霖(十二歲),掛官隱居丹陽紫陽渡(即培棠村),后岳珂任丹陽縣令時,為感恩,在培棠建 “報本祠”, 祠內供貢文憲公與岳飛祖,并享厥祀,血食千秋,報本永遠。該祠元代被毀。明景泰二年,丹陽人民為紀念中國歷史上著名民族英雄岳飛的功績及岳珂在丹陽的政績,在培棠村建立岳廟(即岳家祠),該廟1968年文革中被拆,基址上尚存景泰三年(1452年)植的精忠柏一棵,高八米,這棵柏樹五百三十年了,現(xiàn)長勢很好,筆者1987年11月24日到培棠村調查時,該村岳飛后裔岳萬壽先生說:培棠村……[詳細]
      47、隆昌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昌寺
        隆昌寺位于湯山鎮(zhèn)北約2公里的寶華山上。寶華山,因盛夏季節(jié)黃花滿山而得名,周圍36座山峰似36片蓮花瓣,隆昌寺如蓮房一般端坐其中。山間云霧縹緲,溪連流水叮咚,一年四季,松柏常青,確是一方非同尋常的佛教勝地。隆昌寺,又稱寶華寺,始建于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寶志和尚在此結庵傳經,故名寶志公庵。寶志即民間傳說中濟公和尚的原型。明神宗敕賜大藏經及“護國圣化隆昌寺”的名稱,于是改稱隆昌寺。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駕幸寶華山隆昌寺,足見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響。 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稱。寺內戒臺只有有放戒資格的寺院才能擁有。隆昌寺號稱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間半,網(wǎng)絡獨特,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壇。與眾不同的是山門面北偏東, 既小又僻。原來因皇上駕臨寺院,故改山門面北以……[詳細]
      48、華嚴閣
      華嚴閣
        華嚴閣位于定慧寺西南的華嚴閣,面臨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兩層樓臨水建筑。華嚴二字出于《華嚴經》,比喻這里是“百花齊放,包羅萬象”的勝境。樓上廳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東去,群山西來”的對聯(lián),對登樓觀景有畫龍點睛之妙,F(xiàn)已換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樓下為“浮玉齋”素菜館,頗具特色。華嚴閣是賞月的好地方,“華嚴月色”是焦山最富詩意的十六景之一。每當皓月當空,江上銀濤萬頃,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輝相映。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進入仙境。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居士在此揮毫題寫“無盡藏”,寓意雙關,耐人尋味。華嚴洞:華嚴閣東側,又名“安隱巖”,是一個不大的山洞。洞口石壁上嵌有蘇東坡的石刻畫像和焦山十六景詠詩,可見焦山景色之勝。焦山十六景為:山門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華嚴月色、香林花圃、海云墨寶……[詳細]
      焦山摩崖題記及石刻
        焦山摩崖題記及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焦山摩崖題記及石刻六朝至唐宋鎮(zhèn)江市焦山1988年,“焦山碑林”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名寶墨軒,位于鎮(zhèn)江焦山定慧寺東,由摩崖石刻與碑林石刻組成! ∧ρ率汰h(huán)集于焦山西側峭壁,綿延200余米,氣勢磅礴,存有六朝以來石刻一百余方,真草篆隸,各具風采。歷代書家尊稱“大字之祖”的《瘞鶴銘》原址,即位于此。摩崖上現(xiàn)存唐刻《金剛經偈句》、宋刻《壯觀亭址瘞鶴銘》、《米芾題名題刻》、《陸游踏雪觀瘞鶴銘》等,均屬上品,彌足珍貴! ”株惲惺加诒彼螒c歷八年(1048)所建寶墨亭,明代擴建為寶墨軒。鎮(zhèn)江市于1991年在此設焦山碑刻博物館,占地7000平方米,藏碑300余方。著名碑刻有《瘞鶴銘》、唐《魏法師碑》、《隴西李府君……[詳細]
      50、開泰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泰橋
        “開泰橋”位于丹陽市城區(qū)南門外大街,橫跨于東西向的西門運河上,“開泰橋”又名“草堰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90年左右)。為花崗巖石質單孔石拱橋,橫縱聯(lián)鎖式砌置,高10米、長45米、寬9.5米,橋拱部兩側有“開泰橋”三字,橋體東西明柱各有對聯(lián)一副,東側為“束京口潮流,百尺虹腰,高踞迎春以上;枕曲阿塔影,千層雁齒,迤趨萃秀而東”。西側為:“橫波激石,峙并雄關,搖揖鳳凰山秀;堰水長虹,跨當孔道,旁通香草河流”。橋面除橫狀階梯石階外,中心線上有豎砌條石路,以便獨輪車通過!伴_泰橋”下方的西門運河,是明萬歷16年(1588)將丹陽縣城西、南城壕拓寬浚深后而成的京杭大運河古河道,從明萬歷16年開始,往來船只從丹陽城外繞行!伴_泰橋”于1985年被丹陽縣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詳細]
      51、趙伯先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伯先墓
        趙伯先墓,在鎮(zhèn)江市南郊夾山竹林寺東。趙伯先(趙聲),丹徒縣大港鎮(zhèn)人,出身于書香門第,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是同盟會主要領導人之一。1911年3月29日,趙聲與黃興領導了廣州武裝起義(即黃花崗起義),擔任總指揮,失敗后憂憤成疾,4月20日病逝香港,終年31歲,當時暫葬香港茄菲公園附近山巔,題作“天香閣主人之墓”。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為了表彰趙聲的功績,追贈為上將軍,同年4月1日移柩遷葬今址。原伯先墓座南朝北,墓門前兩側有雕花圓形石柱一對,頂端雕飾坐獅,前列石供桌,有臺階和墓道,臺階前置雕花托座水池二方,列于左右,由墳向前110米置石牌坊,橫題有“浩氣長存”四字,石方柱上鐫刻“巨手劈成新世界,雄心恢復舊山河”,“綠竹徑回環(huán)勁節(jié)雅似君子德,黃花崗飄緲忠魂是有故人游”等對聯(lián)。墓……[詳細]
      鎮(zhèn)江香山寺
        屬于寧鎮(zhèn)山脈的香山,位于高資境內,山麓有一座始建于唐朝的寺廟,這座寺廟雖沒有靈谷寺等寺廟的名氣大,卻很不一般,它的存在證明了高資在唐朝時的繁盛。它就是香山寺。歷史由來唐朝時期,高資因良好的港口位置而成為江淮要沖,“舟車之輕從,郵置之經繹,漕運之轉輸,軍期之傳送,未有不由此途者!庇袃晌惶瞥嗽诟哔Y留下了足跡,一位是大將尉遲敬德,他出資修建了東方橋;一位是唐朝的賢臣魏徵,他在玄武門事變后來到高資的山林中隱居,唐太宗李世民親赴高資請魏徵到朝廷擔任要職,魏徵折服于李世民招賢的誠意,特在高資的一處地方修建了接駕亭,此處因此被命名為唐駕莊。唐朝時信佛之人眾多,在人來人往的高資港附近建造一座寺廟是眾望所歸。一天,下了船的過客們突然發(fā)現(xiàn)青翠的香山山麓增加了一座黃墻碧瓦的寺廟,信佛之人興奮地走向這座古香山……[詳細]
      53、宗澤墓
      宗澤墓
        宗澤墓,在鎮(zhèn)江市東郊2.5公里的京峴山北麓,當?shù)厝朔Q宗澤山、宗家墳。宗澤,字汝霖,浙江義烏人。宋元祐六年(1091)進士,歷任地方官,以廉能著稱。宣和元年(1119)任職南京,因遭誣陷,削職安置鎮(zhèn)江,夫人陳氏歿后葬京峴山,他結廬在山下龍目湖畔。后大赦,靖康元年(1126)受命出任河北義兵都總管,旋升副元帥,徽、欽二宗被擄后,宗澤留守開封。宗澤為了乘勝收復失土,曾24次上 書--高宗趙構還都,遭到投降派的拒絕,因而憂憤成疾而卒,謚號“忠簡”。宗澤去世后,其子宗穎和學生岳飛護樞至鎮(zhèn)江與夫人合葬,1934年墓道口建石牌坊一座,1966年毀,1984年整修宗澤墓,同年6月竣工。宗澤墓的整修工程,按原基礎座南朝北建置,向前延伸,依山勢用塊石駁砌圈形墓壙,直徑9米余,墳包直徑3.s米,四周采用弧型塹鑿石……[詳細]
      山巷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城西山巷路東今清真寺街,又名西大寺,初創(chuàng)于康熙年間,迭經興廢,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1982年又重新整修。寺四周為青磚圍墻,條石基礎,有門樓,上置斗拱,對門有照壁。大門內有門廊明間、過廳、走廊,大殿面闊五間,硬山式,前有廊檐,梁上繪彩畫,迎面為大槅扇,兩側設券拱門。殿內用為宗教儀式。清真寺正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門樓兩側為磨磚壁八字門墻。門上額書“清真寺”正揩大字。殿前有庭院,東設對廳,會客之用。清真寺大殿為寺之主體建筑,穆斯林禮拜場所,規(guī)模之大為全省之冠。整個建筑群布局,既具有中國宮殿式建筑特征,又具有阿拉伯建筑藝術色彩。建筑內以阿拉伯文和幾何紋樣組成,有近800多種文飾,1000多個圖案。寺內設有窟殿、望月樓,是重要的禮拜之處。2011年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5、米芾墓
      米芾墓
        原米芾墓在丹徒長山下,后湮沒難尋。明崇禎年間建紀念墓于今鎮(zhèn)江市鶴林寺前黃鶴山下,“文革-”中被毀。1986年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重修,于1987年元月竣工,重修后的米芾墓位于黃鶴山北麓,包括石駁墓壙,墓直徑11米,墳包直徑4米,-護墓石,臺階四段共60級,兩邊有玉帶坡,平臺3座,兩邊各有路牙,均寬為3.3米,在兩邊各置大理石制作的長條凳3個。墓的整個走向由上而下向北延伸,全長60米,絕大部分采用大理石預制而成。墳前立巨型石碑,上鐫刻全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啟功所書碑文:“1987年春日重修,宋禮部員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后學啟功敬題”。墓門兩側各有一下方上圓雕刻云朵紋的大理石柱。墓前方50多米處平臺上恢復石牌坊一座,上部中央橫石額鐫啟功所題“米芾墓”三個大字,內柱一對系舊有牌坊柱,上刻聯(lián)語“坯土足千……[詳細]
      魏家墩土墩墓
        魏家墩土墩墓取名于它所在的村名,位于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魏家墩,屬于西周到春秋時期的土墩墓,是鎮(zhèn)江沿江地區(qū)僅存的未發(fā)掘土墩墓,F(xiàn)為省級文保單位。魏家墩土墩墓直徑有60米,高約6米,孤立在一片待開發(fā)的雜草叢生的空地上,為傳說中的吳國王侯墓地。在魏家墩土墩墓的南面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土墩墓的底盤應該遠比現(xiàn)在看到的要大,南面被削成小小的剖面,縱向生長著大樹密密長長的根須,雨水在泥土上沖刷形成的一道道水溝。從它的形制上看,應該是個規(guī)格很高的墓葬。文物部門曾經在鎮(zhèn)江的大港沿江一帶進行過土墩墓的調查和考古發(fā)掘,通過發(fā)掘已經基本認為這一區(qū)域是吳國王陵區(qū)。魏家墩土墩墓作為這一區(qū)域土墩遺存,具有吳國王侯陵墓的可能性。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孫家村遺址
        孫家村遺址位于鎮(zhèn)江新區(qū)丁崗鎮(zhèn),北距長江及吳國貴族土墩墓群所處的長江南岸山脈約10公里,東北距斷山墩遺址約3.6公里。遺址位于山地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西側有一條寧鎮(zhèn)山脈余脈,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遺址所在的鎮(zhèn)江大港區(qū)域為吳文化的發(fā)源地,分布著較多的高等級貴族墓、臺形遺址,構成了吳國遺址群,孫家村位于該遺址群的南部。考古中發(fā)現(xiàn),這一區(qū)域人文遺物、遺跡十分豐富,顯示人口眾多,可能是吳國的一個中心區(qū)域。結合孫家村遺址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別的構造方式,考古發(fā)現(xiàn)與冶鑄有關的遺跡遺物,說明孫家村遺址極有可能是當時吳國“國家級”的青銅兵器冶鑄“工廠”。此次考古發(fā)現(xiàn)對于吳文化、中國古代手工業(yè)技術、長江下游地域文明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孫家村遺址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城上村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周城上村遺址,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句容市華陽鎮(zhèn)大卓城上村南,是新石器時代至周代時期的古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出土的陶片以夾砂紅陶、夾砂紅褐陶為主,還有少量泥制黑陶、泥制紅陶、泥制灰陶、夾砂黑陶、硬陶、原始瓷等;器形有鼎、鬲、釜、罐、豆、缽、盆、器蓋、簋、瓿等;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弧線三角紋、鏤孔、刻劃紋、指窩紋、繩紋、梯格紋、折線紋、回紋等;石器有石錛、石刀等這些出土物品的時代從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時期一直延續(xù)到西周時期。城上村遺址,面積大、保存好,地層堆積厚、遺跡遺物豐富,是目前蘇南地區(qū)同類遺址中保存最好的一處,對于研究長江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古學文化和商周時期湖熟文化及吳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詳細]
      59、季河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季河橋
        季河橋位于延陵鎮(zhèn)九里村季子廟南大門,又名奈何橋,現(xiàn)座下的九里大塘原為元、明、清時期的香草河故道,季河橋始建于元至正2年(1342),當時由僧法安募建。明景泰2年(1451)改建為石拱橋,位于當時的季子廟南門之首。季河橋橋體為青白石石質,單孔石拱橋,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置,南北向,高6.18米,長22.3米,寬5.5米。拱橋兩側龍門石上各刻有“季河橋”三字,拱角獅面雕塑為省內罕見。季河橋完整第體現(xiàn)了明代江南石拱橋的工藝特色,古樸典雅,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91年被丹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鎮(zhèn)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鎮(zhèn)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60、丹陽白龍寺
      丹陽白龍寺
        位于今埤城鎮(zhèn)荒田村南,經山北麓。始建年代不詳。初為彭山龍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帝賜額“顯濟廟”。寺內有龍池靈異,與山泉相通,終年不涸。時邑士戎姓買地170余畝建廟。清咸豐十年(1860年)毀,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改名“白龍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八年兩次重建,敕賜“利濟蒼生”。原該寺3進1院,前進5大間,中進3大間,兩側為四大金剛塑像,中間為如來佛像;后進5間,中有龍王殿,殿梁懸3匾,兩側置有鐘、鼓,鼓徑4尺許。白龍寺池置于院中央,池圍筑墻,墻中砌有石碑3塊。在寺門前建有過街蓬,供過往行客小憩。民國31年(1942年)寺宇大部被日軍拆除。解放后僅存后進及白龍池。1979年寺宇被全部拆除,改建小學,今存寺池。……[詳細]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91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