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丘遺址位于廣饒縣大王鎮(zhèn)東營村北,臺丘高約9米,直徑約60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俗稱“壟丘山”、“六令崮”,呈坡、頂兩層的圓包形。是一處東周時期的古臺丘,具有較高的歷史考古價值。據(jù)民國二十五年《廣饒縣志》記載,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知縣謝中曾建龍王廟于其上,之后又建了龍王廟、老母殿,左、右、前三面各有一香火池,東南角有鐘樓,山的東坡有藥王殿和三皇圣祖殿,里面供孫思邈、張仲景、扁鵲、華佗等名醫(yī)和天皇、地皇、人皇塑像。臺丘的西坡是桃園三爺?shù),殿內塑有劉、關、張結義塑像,另有周倉、關平塑像,墻上畫有桃園結義及白帝城托孤等大型系列畫,人物栩栩如生。老母殿的下面是王靈官廟,廟門上兩幅對……[詳細] |
寨村遺址位于廣饒縣樂安街道寨村西南約100米處。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該遺址是一處以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至漢代文化為主要文化內涵的古文化遺址。1976年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并確定。該遺址文化堆積比較豐富,遺跡、遺物也比較多。遺跡有墓葬、灰坑及建筑遺跡等;遺物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鼎、石環(huán)、石斧,龍山文化時期的石錘、石斧、陶環(huán)、陶鼎、陶缸。另外還有戰(zhàn)國至漢代的陶缸、陶盆、陶簋等。從調查情況和采集的文物標本看,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遺物比較少,這也可能與文化堆積較深,不容易暴露有關,而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相對較多,商周至漢代的遺物相對較少。該遺址從大汶口文化到漢代……[詳細] |
東北塢鹽業(yè)遺址群位于廣饒縣大碼頭鎮(zhèn)東北塢村周圍,小清河穿越其北部,2009年6月2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首次發(fā)現(xiàn),東西長約3500米,南北寬約2500米,總面積約875萬平方米。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遺址群共由32個遺址點組成,面積均約5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0.5米,但第23號遺址點文化堆積較厚,達1米以上。從地表和排鹽堿水溝斷面觀察,出土遺物主要是盔形器,所占比例在90%以上,還暴露少量陶鬲、陶罐、陶甕等。從采集文物標本分析,該鹽業(yè)遺址群的主體年代為商周。同時,在東北塢村西南50萬平方米范圍內還發(fā)現(xiàn)漢代遺址,出土遺物有灰陶板瓦、灰陶筒瓦、陶盆、陶罐等,說明漢代有人類在此繼續(xù)活動。該遺址群面積大,……[詳細] |
申盟亭古墓群位于廣饒縣樂安街道申盟亭村北約200米處,2009年3月廣饒縣開展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復查。經(jīng)調查勘探發(fā)現(xiàn),申盟亭古墓群共5座,其中3座存有封土。其中1號墓位于保護標志碑正東約120米處,封土高約2米,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2號墓位于1號墓西北約20米處,封土高約1米,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3號墓位于2號墓東北約20米處,封土高約1.5米,占地面積約90平方米;4號墓位于保護標志碑正西約20米處,無封土,經(jīng)鉆探發(fā)現(xiàn)灰陶磚出土;5號墓位于4號墓正南約20米處,無封土。經(jīng)鉆探有灰陶磚出土。墓群位于申盟亭遺址內,總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根據(jù)墓群周圍散落的磚塊等情況分析,該墓……[詳細] |
東關遺址位于廣饒縣樂安街道東關村北。遺址中間高,四周漸低,整體地勢平坦。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約75000平方米,為一處龍山文化——漢代時期的古文化遺址。該遺址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層厚約3米,從地表到地下約3米皆是碎磚瓦塊之類的東西,土質呈黑灰色。廣饒縣博物館曾多次對東關遺址進行實地普查,采集到大量文物標本,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陶鬶、陶鬲;有戰(zhàn)國時期的銅劍;有漢代的泥質灰陶豆盤、灰陶板瓦等。另外,在該遺址于1978年還出土了92枚齊國刀幣。東關遺址是一處面積較大,文化內涵較豐富的古文化遺址,具有較大的考古研究價值。它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早期人類在小清河周圍的生產(chǎn)、生活以及分布情況具有極……[詳細] |
門田氏祠堂位于大王鎮(zhèn)田門村,東面約20米是陽河,西臨南北街道,東西約18米、南北約30米,總面積約540平方米。祠堂由北屋和南門樓組成一個完整的院落。北屋三間,灰瓦蓋頂,硬山式,磚石木結構,面闊11.5米,進深7.7米,四梁八柱,硬山脊,浮雕金彩雙龍戲珠,山脊上有動物雕塑。月臺東西長6.6米,南北長4.5米,高0.6米。從大門到正殿有石砌走道,大殿后面有一個后花園,種植著花草樹木。南大門為二重門,上橫掛“田氏先祠”匾,大門進深4.55米,面闊3.85米。據(jù)傳,田門田氏祠堂建于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該祠堂曾被維修過多次,最后一次維修是解放初期,現(xiàn)仍保持原貌。院落建筑古樸典雅,具……[詳細] |
榮莊遺址位于廣饒縣大王鎮(zhèn)榮莊村西北約100米處。遺址中間高,四周漸低。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00米,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該遺址是1980年普查發(fā)現(xiàn)。遺址文物標本眾多,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片、紅陶鼎足等;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鼎、陶罐、陶器蓋、陶鼎足等;有商周時期的灰陶鬲、灰陶豆等;有漢代時期的灰陶壺、陶鼎等。紋飾主要有弦紋、繩紋;陶質主要有彩陶、磨光黑陶及灰陶。根據(jù)以上出土的文物分析,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繁衍,為研究這一地區(qū)的地方類型、文化分期及早期人類的活動、分布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深入探討黃河下游地區(qū)的古代文明提供了寶貴的資料。2005年被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詳細] |
稻莊民國四合院位于廣饒縣稻莊鎮(zhèn)中心幼兒園院內,2009年4月2日首次發(fā)現(xiàn),屬民國時期古建筑,為國民黨山東省保安十六旅第一團團長李青山所建。四合院座北朝南,四合院式,磚木結構,灰瓦,硬山脊,共有北屋、東屋、西屋和南屋組成。北屋五間,面闊17.42米,進深4.47米。東、西屋均三間,面闊均為4.17米,進深均為9.87米。南屋兩間,面闊7.4米,進深4.17米。整個院落東西長17.42米,南北寬20.51米,占地面積約370平方米。此四合院整體結構保存較完整,具有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筑特色,為研究廣饒縣民國時期的建筑歷史以及李青山其人其事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7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趙寺田氏祠堂位于李鵲鎮(zhèn)趙寺村西,為明代建筑。1988年,廣饒縣文物普查隊下屬的西營、小張、李鵲三級文物普查組對趙寺田氏宗祠堂進行了詳細調查。2010年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再次對該祠堂進行了復查。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祠堂為一個完整的院落,共有北屋、門樓組成,南北約33米,東西約15米,總面積約500平方米。北屋三間,坐北朝南,東西長9.1米,南北寬5.1米,房檐高3.5米,房脊高5.5米。門樓一間,磚木結構,青磚灰瓦,保存完好。該祠堂是目前廣饒縣現(xiàn)存的唯一一處明代建筑。該建筑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色,對于研究明代建筑藝術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2017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東趙鹽業(yè)遺址位于廣饒縣花官鎮(zhèn)東趙村周圍,2008年12月29日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首次發(fā)現(xiàn),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東西約900米、南北約1000米,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經(jīng)鉆探發(fā)現(xiàn),遺址文化層距離地表較淺,呈黑褐色,地層堆積厚薄不均,最厚處達0.6米,包含物有草木灰、灰陶磚塊、瓷片等。地表暴露的文物標本有大量與制鹽有關的陶片、窯坯等。陶器以灰陶為主,紋飾多為繩紋,器型有盔形器、鬲、筒瓦等。該遺址面積大,文化層深厚,包含物豐富,對于研究廣饒小清河以北區(qū)域歷史沿革,以及制鹽歷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2017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尹蔡古建位于廣饒縣廣饒街道尹蔡村,座西面東,共五間,南側三間為磚木結構,四梁八柱,青磚灰瓦,面闊11米,進深5米,占地面積約55平方米。北側兩間略低,為偏房,磚木結構,三梁六柱,青磚灰瓦,面闊6米,進深4.2米,占地面積約25平方米。該古建為清末廣饒縣第一大財主尹培所建“尹蔡莊園”的一部分,曾由尹培的孫子居住,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風格,是“鄉(xiāng)村記憶”工程的重要場地。2017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東呂古墓位于廣饒縣大王鎮(zhèn)東呂村東北約300米處。西距東青高速公路約20米,北距大王鎮(zhèn)政府駐地約5公里,南與青州市相鄰。該墓封土近似圓形,封土高約5米,直徑約60米,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該墓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大將軍呂丘亮之墓。封土為夯筑,夯層清晰,夯面平整,結構堅硬,夯層厚約15厘米,夯層上有一層鐵銹。墓主體保存完好,具有較大的保護價值。2005年被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北臥石西古墓位于廣饒縣大王鎮(zhèn)北臥石西村西北約300米處,東距原西營鄉(xiāng)政府至北臥石的南北瀝青公路約50米,北距原西營鄉(xiāng)政府12公里。西距淄河約3公里。該墓為黃土封頂,高約7米,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33米。墓現(xiàn)狀為橢圓形。該墓沒有進行過發(fā)掘,墓室結構不祥。該墓保存完好,為春秋時期的古墓,值得重點保護。2005年被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