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府儒學,始建于唐代,初為夫子廟,又叫文廟,是歷代朝廷、百姓供奉祭祀孔子及儒家學派賢哲的祠廟。宋代以后各地將官辦學校與文廟合建。此后,池州府儒學成為歷代池州教育文化中心和禮制圣殿。1917年,池州師范學校在池州府儒學原址上創(chuàng)辦。池州府儒學所屬的大成門、大成井、狀元橋、泮池等古建筑以及古城墻和古建筑之間原有的歷史空間軸線至今仍保存良好。池州市博物館位于池州市池陽路(原池州師范學校校址),隸屬于池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正科級建制,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池州市博物館屬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是征集、保藏、研……[詳細] |
全椒太平古城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新華路與河灣路交叉路口東南側,北鄰吳敬梓故居、吳敬梓紀念館,古城一期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萬平方米,全椒太平古城(一期)由128棟原真精雕收藏級古建筑組成。以33米高純榫卯結構建造的縉福樓為地標樓,由128棟精品雕花古建筑組成古城磅礴風貌,打造代表中國文化藝術的全新文化自信精神地標,以代表椒陵大地的本土文化,打造“城市門戶”、“美食風味”、“大師傳藝”、“文化演藝”功能,形成“日游風景,夜進古城”的旅游體驗。太平古城一期由六大主題區(qū)域:太平文教區(qū)、……[詳細] |
三塔寺,江淮名剎。在安徽全椒縣城西北18公里六鎮(zhèn)東北側。創(chuàng)建于隋大業(yè)(605—618)年間。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在寺前建塔三座,因名“三塔寺”。相傳揚州瓊花,實產于全椒六鎮(zhèn),名“六丈瓊花”(六丈,六鎮(zhèn)原名六丈市)。并建有一座巨大的瓊花池(宋參知政事、邑人張AAA《瓊花池》詩云:“此花已去不須嗟,-亡家總為他。父老不知前日事,逢人口口道瓊花!保。隋煬帝移瓊花于揚州后土祠后,瓊花池邊便建此寺,以取天地靈氣。明洪武年間,因謁泗、鳳兩陵,取三塔之磚,“毛湯橋,塔久圮,天啟年間重修,楊宏宇有記……[詳細] |
水東鎮(zhèn)始建于隋唐時代,山清水秀,古跡眾多。該鎮(zhèn)系國家級文明村鎮(zhèn)、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省最佳旅游鄉(xiāng)鎮(zhèn)和省級重點中心鎮(zhèn),目前正在積極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明清時期,古鎮(zhèn)水東因水陽江這條“黃金水道”而成為鼎盛的商埠碼頭,F(xiàn)存的老街街區(qū)面積約0.5平方公里,街道全長740米,寬4米。上街頭、下街頭、正街、橫街、當鋪街、網(wǎng)子街、沈家巷等街巷縱橫交錯,形成連環(huán)街市。與徽派建筑一脈相承的水東老街,青石板鋪成的街道兩側,是清一色的青磚、黛瓦、木檐、馬頭墻,與光溜溜的青石板街道路面相映成趣,更顯盎然古意和徽風皖韻。……[詳細] |
吊棟閣位于涇縣西南章渡鎮(zhèn)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后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極富江南水鄉(xiāng)情調,由于此建筑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恰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桿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于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一處……[詳細] |
曹誠英是民國時期有名的才女,天生麗質,聰敏好學,但生未逢其時,所學到的知識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當年國內學術受政治影響,生物界都以米丘林-李森科的細胞遺傳學為宗,魏斯曼-摩爾根主義遺傳學被斥為唯心主義,反達爾文學說。曹誠英在美國所學的遺傳學是屬于后者,遂改研究馬鈴薯及高梁。她在馬鈴薯細胞遺傳的研究和改進工作中取得卓越成績,培育出為東北地區(qū)廣為種植的高產馬鈴薯。曹誠英天性近文學,在杭州讀書時,汪靜之、馮雪峰、魏金枝、柔石等在杭州組織晨光社,曹誠英也參加了這個團體,并得到胡適的支持和幫助。她的一生寫了大……[詳細] |
皖口者,皖河入長江之口也。今屬安慶市大觀區(qū)山口鄉(xiāng)山口鎮(zhèn)村,距安慶城十五華里。別看現(xiàn)時皖口不過一個漁村小鎮(zhèn),在歷史上卻是赫赫有名的軍事、政治、文化重地,是懷寧縣所有集鎮(zhèn)中最早見于正史的一個古集鎮(zhèn),《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有載。皖口是古代軍事重鎮(zhèn)。小小的古鎮(zhèn),有文字記載的就有四次重要軍事活動。公元228年,孫權、陸遜殲魏將曹休萬余兵馬于此。公元550年,梁朝叛臣侯景派其手下將領伍約、盧景暉殺鄱陽王世子蕭嗣,梁將王僧、徐文盛出兵討伐,侯景親自率軍至皖口,在皖口一帶對峙達三個月。公元903年,宣州節(jié)度使……[詳細] |
大觀亭遺址位于大觀亭街中段(今大觀亭街56號)。元至正18年(1358)初,率軍守衛(wèi)安慶的元朝淮南行省左丞余闕在與陳友諒軍隊交戰(zhàn)中失利投清水塘而死。明太祖朱元璋念其德績,諭旨在其葬地修建忠臣祠廟,這是有關大觀亭的最早建筑。嘉靖年間知府陸珂建大觀亭,清康熙年間徐國相、張懋誠兩度重修。太平天國三年(1853)毀于戰(zhàn)爭。同治六年(1866),吳坤修重建,后人在其周圍又建起了樓舫,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更上樓”(后更名“上達樓”、“望華樓”)、“停云舫”、“鏡舫”。整個建筑群錯落有致,加之花木竹石輝映,景像……[詳細] |
陶行知紀念堂在歙縣城內。紀念館舊為崇一學堂,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讀之所,內陳有陶行知遺物和著名遺聯(lián)“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宋慶齡為陶行知紀念館題辭稱之為:“萬世師表”。陶行知紀念館坐落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小北街。紀念館建成于1984年,由瞻仰廳、放像廳、書畫廳和5個大展廳組成。瞻仰廳正中是陶行知半身塑像,身后上方是宋慶齡題匾“萬世師表”,正面是毛澤東題詞“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屏風正面是陶行知手書“愛滿天下”,背面是-題詞“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促進教育改革”,柱子上是郭沫若手書……[詳細] |
攔江磯炮臺位于安慶城東郊長風鄉(xiāng)營盤村長江西岸,面對楊林洲和攔江磯礁石群,這一帶江面窄,水流急,漩渦多,自古就是長江上著名險段。陳獨秀曾在《揚子江形勢論略》中分析:攔江磯“露石排列,敵舟至此必不能近南(東)岸”。解放后雖然對長達700余米的礁石群進行多次爆破清除,但今天過往船只仍然緊貼西岸,小心慢行,若站在炮臺遺址上望去,行船近在咫尺?梢韵胍,攔江磯炮臺當年在鎖江封航中的巨大威力。攔江磯砲臺建于清光緒八年,也即公元1882年。炮臺營壘呈西北、東南向,長約100米,寬約30米,高約4米,四周是用條……[詳細] |
信步東禪寺,夕陽古塔尖。院深藏野竹,垣矮如遠山。端坐佛含笑,頌經(jīng)僧不閑。一聲清磬動,明月送人還。這首《游東禪寺》詩中所指東禪寺,就是壽縣城內的報恩寺。這座千年古剎,隨著古城的開放,吸引來無數(shù)游客。報恩寺座落在城內東北偶,舊名崇教禪院,或名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年。據(jù)《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于唐忐觀年間(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一萬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規(guī)模之大,建筑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走到東大寺巷盡頭,越過高大紅色的照壁,邁進山門,即到第一進大院……[詳細] |
相傳廻龍寺始建于唐末。修復于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原名龍泉寺。因寺中有廻龍古洞(俗稱“-洞”)而得名。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更名為廻龍寺)。當時,該寺有地千余畝,建樓閣佛堂30余間。相傳這里的-能救人苦難,觀音送子,無不靈驗。又有歷代高僧衣缽相傳,致使數(shù)百年香火不斷。每年農歷二月十九,為該寺傳統(tǒng)香火廟會。其時,商賈云集,攤棚林立,趕會者多達數(shù)萬人!拔母铩逼陂g,廻龍寺遭到破壞,變得荒廢蕭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廻龍寺起死回生,先修葺了觀音殿,后又修建進寺山路、龍泉洞、僧房等,新建了大……[詳細] |
葛大屋位于水吼鎮(zhèn)駕霧村勝利組,由頓邱堂一世祖葛觀察嫡系后裔葛高知之子葛憲眾、葛成英、葛憲怡三人融資,歷時7余年營造建成。葛大屋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曾在康熙19年、49年兩次為堂內男丁科舉進士、知事、鄉(xiāng)知而進行修繕“光宗”。在中廳堂和后廳堂上有“鄉(xiāng)評善行”、“齒德養(yǎng)優(yōu)”兩塊進士第、大夫第賀匾掛件。后廳堂上擺放著十幾塊反映葛氏家族世系宗祧關系的列祖列宗牌位。頓邱郡這支房頭,迄今傳到29代。葛大屋的塞口墻在當?shù)赝惤ㄖ衅涮攸c更加突出。墻壁高5米,面闊8.8米;墻面磨磚,平雕菱形紋,墻裙繪云雷紋,檐下……[詳細] |
下尖塔位于徽州潛口村南。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塔七層八角,底層直徑約10米,層層縮小,外觀如錐,俗稱“潛口錐”。塔空心僅兩層,第一層四面砌須彌座,墻上繪有佛像,第二層壁間嵌磚雕媚匾,內鐫“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歲,竹溪翁汪道植謹立”。其余五層為實心,F(xiàn)塔檐及頂部已毀。此塔分明下邊大上邊小,因何呼為“下尖塔”?對此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很古很古的時候,這塔基下是口井,其深無比。不知哪一年,有條黃鱔精古井為王,興妖作怪,弄得五谷不收,萬民叫苦。天上王母娘娘下令,讓二郎神下界除……[詳細] |
吳越古道全長約35公里,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與南唐的主要通道。順吳越古道石板路臺階而上,一路溪流陪伴,瀑布奏鳴,曲徑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畫中游。大約2至3個小時到達千傾關,千頃關為兩塊巨大而光滑的花崗巖構成,像門一樣擋在眼前,這一處天然石門,高近4米,厚約3米,寬可兩人并行,其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登上石門,拔開石墻上面的雜枝,曼延起伏的兩翼石墻,是古城墻防守工事。千頃關與千秋關、昱嶺關合稱為浙北三關,是當年拱衛(wèi)吳越國首都臨安的重要關口。再往前走400米左右就是浙西天池。山水奇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