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廟AAAA 余干康山忠臣廟位于余干西北鄱陽湖中的康山忠臣廟,是一座三進兩廊四天井六棚相連為一體的抬梁式木構(gòu)架,是元末的古建筑,始建于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夏四月。前進定江王殿,中進觀音堂,后進忠臣大殿。紅墻黃瓦,屋角翹然,描金描彩,寶頂流光;劇康郎,氣勢雄壯。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康郎山大戰(zhàn)打敗陳友諒后的第二年急吳元年夏四月,擇基建造,為紀念在大戰(zhàn)中為他效忠的將士的廟宇,已經(jīng)六百多年了,清咸豐三年遭兵覕,九年江軍統(tǒng)領(lǐng)劉于涥悉依原貌重建,并于其添建建江軍昭忠祠懷忠樓,其右添建關(guān)登大殿?上R之前進毀與民國廿年的洪水;昭忠祠懷忠樓又毀于一九五四年的紅瀾。經(jīng)一九九三年搶修,無奈財力匱乏,仍未恢復(fù)原貌,誠為……[詳細] |
雙塔公園是因為上饒信州區(qū)境內(nèi)的兩座古塔而得名!半p塔”分別是五桂塔和奎文塔,始建于明清年間,是上饒市城區(qū)歷史文化遺存的寶貴財富。經(jīng)過2005年的改建后雙塔公園已形成“五桂塔史跡保育區(qū)”、“濱水文化景觀區(qū)”、“奎文塔院瀏覽區(qū)”及“龍?zhí)稑蛳聺竦鼐坝^區(qū)”,建成龜峰探源、錦鱗耀輝、桃源煙柳、臥龍觀瀾、松壑聽濤、奎文顯淵、龍?zhí)恶Y懷、流溪落霞等八大景點。是繼三江親水廣場之后上饒市中心城區(qū)又一大型城市臨水景觀,將成為城市的綠肺、活的綠色“呼吸機”,城市居民居住、休閑、娛樂的后花園。……[詳細] |
徽饒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長約4尺青石板條鋪砌而成的,由長江以北通往徽州、饒州等地的客商必經(jīng)之道,故被稱“古徽道”,“徽饒道”即屬舊時的“國道”。徽饒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現(xiàn)在尚未完全開發(fā),沿途斷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風光秀麗,適合初級戶外愛好者的穿越體驗。最佳徒步線路:休寧縣汪村——桐子嶺——連坑——石屋坑——塘窟——婺源沱川——理坑——白石坑——虹關(guān)——嶺腳(耗時約13小時)一條斑駁的古道,縱橫深山老林,貫穿阡陌鄉(xiāng)間。它就是徽饒兩地文化中的亙古大脈——徽饒古道。歷史上,徽饒古道又稱“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自皖南歙縣城起,從休寧至婺源,最后蜿蜒而達瑤里……[詳細] |
疊山書院位于江西弋陽縣城東、濱臨信江,占地近7000平方米,原是南宋學者謝枋得早年讀書學習的地方。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南宋為元所亡時,全家殉難。元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當?shù)孛癖姴活櫣俑淖钃,建成這座書院,以紀念榭枋得的民族精神和氣節(jié)。后毀于火,明嘉宗天啟年間重建。書院建筑古樸宏偉,禮堂大門上金匾“疊山書院”四字,為民族英雄林則徐手筆。禮堂中木質(zhì)樓臺、巨大石柱均保持舊貌。禮堂后文昌閣,是當年書院祭圣的地方。青石墻壁上留下的“八仙過!、“嫦娥奔月”浮雕,為明代原物。疊山書院自元、明、清以來,一直是贛東信江流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培育了大批民族英才。1916到1919年期間,方志敏、邵……[詳細] |
公果徐氏宗祠位于鉛山縣,時代為清雍正六年(1728年)。徐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雍正六年(1728),以徐宗堂(進士,任萍鄉(xiāng)督學)和徐宗琬為首,舉全族之力,重修宗祠。將原部分木柱更換成石柱,擴大了房基面積,始為現(xiàn)在范圍。民國中期,國民黨第三戰(zhàn)區(qū)曾占用宗祠作為軍事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宗祠作為村小學教學場地,直至1986年新校舍建成后遷出。村小學遷出后,因無人使用,宗祠逐漸荒廢。2007年,徐氏后裔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集資對宗祠再度修葺。宗祠青磚外墻,內(nèi)外粉白,兩側(cè)用三階風火山墻,內(nèi)部為一院落兩進一天井,六柱五開間。宗祠大門用當?shù)禺a(chǎn)的冷青石做門框,上嵌匾額“徐氏宗祠”。進門后為一露天院……[詳細] |
九仙山城堡位于廣豐縣,時代為清。九仙山城堡,是明未清初農(nóng)民起義軍駐軍山寨,現(xiàn)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城堡在廣豐九仙山的半山腰處(今高陽村境內(nèi))。原有東門、南門、北門,西門未建。城門構(gòu)筑在險要地段,高3米,寬2.1米。城堡內(nèi),現(xiàn)存聚義廳、旗桿墩、水碓、石磨等遺跡,以及楊文墓、巖洞及題刻等。在通往主峰的峭壁上,還有棧道的遺跡。九仙山,位于廣豐縣西南六十華里處。屬仙霞嶺支脈銅鈸山山系。其山勢陡峭,巖如斧削,主峰海拔571米。東有梳頭山、盆架山;南有關(guān)公石、百花巖;西臨軍潭水庫萬頃煙波,與油瓶石、軍譚山遙遙相望;北倚獅頭山,犁頭尖峰。遠眺九仙山,群峰綿亙,云霧繚繞,若隱若現(xiàn),宛如仙境。九仙山城堡建于公元……[詳細] |
聞名于世的上饒集中營,是國民黨1941年1月初發(fā)動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之后,同年3月在江西上饒周田、茅家?guī)X、李村、七峰巖等地設(shè)立的一座規(guī)模龐大的法西斯式人間地獄。這里當時監(jiān)獄四周架設(shè)起鐵絲網(wǎng),負責管理的是軍統(tǒng)康澤系特務(wù)。第三戰(zhàn)區(qū)特務(wù)團調(diào)遣一個加強排擔任看守,監(jiān)獄門外有荷槍實彈的衛(wèi)兵日夜站崗。主要囚禁皖南事變中談判被扣的新四軍軍長葉挺和彈盡糧絕被俘的新四軍排以上干部,還有部分從東南各省地方以上抓來的共產(chǎn)黨員和其它愛國進步人士,共700余人。這些愛國志士在獄中秘密黨組織的領(lǐng)導(dǎo)下,同兇殘的國民黨特務(wù)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并成功地舉行了著名的茅家?guī)X暴-動和赤石暴-動,譜寫了一曲曲氣貫長虹的無產(chǎn)階級正氣歌.為……[詳細] |
位于江西省上饒鉛山縣篁碧畬族鄉(xiāng)畬族村村西的華氏宗祠,始建于道光丁酉(1837)年,是叔侄三人同賜一朝(華日新(京一郎系),道光二十四年進士,任江蘇道布政使,身居二品;華祝三,道光二十七年進士,西寧知府加布政使銜,三品正堂;華立三,進士出身,任甘肅安化知縣),共同興建的一所寬宏高大的宗祠,以彰顯其家族的榮耀。華氏宗祠建筑面積1247平方米,在一條東西走向的中軸線上。大門上懸“華氏宗祠”四個大字門匾。八十根粗大的木柱支撐著這座宏偉寬敞的建筑。祠堂內(nèi)分前廳、中廳、享堂。上廳為享堂,原供奉本族祖宗牌位;中廳為祀堂,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大廳;前廳是吹鼓奏樂的地方。族中凡有修譜祭祖等大事時,也可以在廳內(nèi)樓臺演……[詳細] |
吳氏宗祠在鄱陽縣謝家灘鎮(zhèn)雞峰橋頭村,保存完好,據(jù)載是被司馬遷譽為“世家第一”的吳太伯后人所建。雞峰吳氏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間。雞峰橋頭村,距鄱陽縣城70多公里。橋頭村吳氏宗祠,不僅是鄱陽吳氏族人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鄱陽人民的寶貴文化財富。雞峰橋頭村離縣城70多公里,離安徽省東至縣和九江市都昌縣相隔不遠。這是一個典型的鄱北山村,四周森林茂密,黃土丘陵起伏,田野阡陌縱橫,滿目一片青綠。吳氏宗祠坐南朝北,四周高墻,是一座典型的、封閉式的、江南風格的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大門上“松樹園雞峰”、“吳氏宗祠”、“禮門”、“義路”等石刻,字體雄渾厚實,字跡完整醒目。在“中國湖城”鄱陽,吳姓是個大姓,也是個古老的姓。大多……[詳細] |
石塘整編舊址群(含:東祝宗祠、芝陽會館、撫州會館、武狀元府第、智水仁山民宅、付家老屋、劉家老屋)位于鉛山縣,時代為1938年-1940年。石塘整編舊址群位于江西省鉛山縣石塘鎮(zhèn)石塘村,該舊址群遺存豐富,保存完好,包括:撫州會館、東祝宗祠、武狀元府邸、芝陽會館、劉家老屋、付家老屋、智水仁山民宅、葛仙殿、壽全堂等9處古建筑。1937年,國共進行第二次合作,9月下旬閩贛省邊區(qū)的紅軍游擊隊來到石塘集中整編。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黃道在石塘召開了群眾大會,動員群眾報名參軍,組織工作組到各縣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使贛東北各縣掀起了參軍的熱潮,部隊擴編到1500多人。1938年2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詳細] |
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舊址位于中國江西省德興市繞二鎮(zhèn)重溪村,是一幢二進三間二偏房四天井的磚木結(jié)構(gòu)城堡式兩層樓房,清代建筑,占地面積525平方米。于1990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舊址為一幢二進三間二偏房四天井的磚木結(jié)構(gòu)城堡式兩層樓房,清代建筑,占地面積525平方米。1990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4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方志敏、粟裕等革命前輩都曾在此工作、生活過。該舊址為德興市重要的紅色旅游資源,也是全市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于日曬雨淋,年久失修,這幢深宅大院損毀較重。德興市博物館本著對文物、對歷史負責的工作原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維修資金……[詳細] |
相傳在南唐建縣以前,石塘村北有方塘十口,故諧音石塘。其南為武夷山鎮(zhèn),北接稼軒鄉(xiāng)。元時手工造紙業(yè)在石塘興起,及明代發(fā)展成臨近諸縣手工業(yè)造紙中心和集散地,亦是縣內(nèi)最大的農(nóng)村圩集之一。石塘是鉛山縣建筑城墻的兩個集鎮(zhèn)之一,靠河一側(cè)建有城墻,墻外為寬而深的護城溝。其城墻建于1932年,周長3。5華里,設(shè)置城門城樓6處,城樓大小約15平方米,F(xiàn)在保存下來的城墻余100米左右。鎮(zhèn)內(nèi)秀水環(huán)繞青山,山,水,街同行不悖,意境深遠.桐江水及三條人工渠蜿蜒流過小鎮(zhèn),大家或傍水小筑或跨水而建,綿延成街.整個小鎮(zhèn)的建筑呈紡錘形南北走向.石塘街全長1200多米,寬4-5米,全部鋪以青石板,令人驚訝不已.街上的店鋪鱗次櫛比,……[詳細] |
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部舊址群位于鉛山縣,時代為1943年-1945年。含司令長官部舊址(五都周氏宗祠)、參謀處舊址(周氏民宅)、衛(wèi)生處舊址(林家新屋里)、俄國顧問室舊址(黃家老屋)、虹橋聯(lián)絡(luò)站舊址(葉氏宗祠)、八都聯(lián)絡(luò)舊址(八都村詹家五公廳)、憲兵大隊舊址(八水源楊家老屋)、軍務(wù)處舊址(蘇家老宅)、通訊兵指揮部舊址(下畈林氏老宅)、第二十三集團軍軍部舊址(港沿義門第)、干部訓練團舊址(鵝湖李氏宗祠)、兵站總監(jiān)部舊址(本地孔氏宗祠)、戰(zhàn)地黨政委員會第三戰(zhàn)區(qū)分會舊址(麻山孔氏宗祠)、軍政部陸軍擔架團舊址(局里彭氏宗祠)、軍政部陸軍擔架團舊址(中洲王氏宗祠)、軍政部陸軍擔架團舊址(局里邱氏宗祠)、港東聯(lián)絡(luò)站……[詳細] |
銅鈸古窯,其實是散落在廣豐縣銅鈸山區(qū)中的幾個不起眼的小山包和幾處存有一些碎片的廢棄之地,一直沒能引起人們多大的注意力,也沒有相關(guān)文章對此記述和介紹。1982年文物普查工作隊在廣豐縣銅鈸山高陽村發(fā)現(xiàn)高莊、里高陽、外高陽和荒山等地八處古瓷窯遺址。1990年10月縣文管所對古瓷窯進行復(fù)查,經(jīng)專業(yè)人員實地考察認定,均屬燒制青瓷的古瓷窯。出土標本有:青瓷罐、刻花小圈足碗、香蕉蓋、擂缽、漏斗形陶制匣缽等。經(jīng)當時上饒地區(qū)文物部門鑒定,為五代---宋代古瓷窯遺址。同屬于龍泉青瓷系列中國古代南方非常有名的官窯。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的發(fā)展,才衰落下來的。高莊古窯址四周山巒疊障,植被茂密;加之在高莊自然村……[詳細] |
浙源龍?zhí)焖柫⒃谡阍带P山村頭小溪旁。始建于宋,后毀,復(fù)建于明萬歷年間。傳因鳳山村多火災(zāi),村人遂建此塔以鎮(zhèn)火神,并取名“龍?zhí)臁保c“鳳山”村名呼應(yīng),有“龍鳳呈祥”之意。塔高30余米,為磚石結(jié)構(gòu),六面七層。腰檐層層展出,其寬度向上逐層遞減,每層檐角懸吊有鐵風鈴,每當風起,鈴聲悅耳。內(nèi)置木制扶梯與樓板層,扶梯而上,登頂層遠眺,盡收古老的千煙之村于眼底。賞古屋飛檐戧角與天空的靈動;驚周遭山脈奔塔而來的氣勢;聽古老得盡乎于傳說的故事,讓人不經(jīng)意里錯越時空。龍?zhí)焖柫⒃阪脑纯h北,浙源鄉(xiāng)鳳山村頭的浙溪之畔,該塔始于明萬歷年間。相傳建塔前鳳山村多火災(zāi),村人遂建此塔以鎮(zhèn)火神,并取名龍?zhí),與鳳山村名對稱,有龍鳳呈……[詳細] |
閩浙贛省軍區(qū)司令部舊址位于橫峰縣葛源鎮(zhèn)楓林村,占地500平方米。房前有座簡易朝門,分前后兩幢,中間設(shè)天井,共12間。有司令室、政委室、軍長室、參謀長室。閩浙贛省軍區(qū)還有一項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閩浙贛蘇區(qū)的-戰(zhàn)。閩浙贛省革命根據(jù)地舊址群位于橫峰縣葛源鎮(zhèn),這里是第二次革命戰(zhàn)爭時期閩浙(皖)贛革命根據(jù)地的中心,方志敏等革命先驅(qū)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紅色政權(quán),開創(chuàng)了“兩條半-鬧革命”的歷史,被毛澤東同志譽為“我們光榮的模范蘇區(qū)”。這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guān)、省蘇維埃舊址、省軍區(qū)司令部舊址、紅軍五分校舊址、紅色列寧公園等一大批經(jīng)過維修的革命舊址。還有紅軍廣場、司令臺、四部一會舊址、少共省委舊址。紅色……[詳細] |
座落在上饒市信州區(qū)信江南岸的黃金山上,系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chuàng)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名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擴建后改名為“鐘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年)在后山建樓以祭祀朱熹,改名“紫陽書院”,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始稱為“信江書院”。院內(nèi)碧翠掩映,鐘靈臺上聳立的四角飛檐式魁星閣雕梁畫棟,花窗青瓦,古色古香。登閣可俯視信江,遠睇靈山,給人以美好的享受。在鐘靈臺前,尚存有春風亭、一榻軒、夕秀亭、日新書屋等古建筑。亦樂堂雖已被毀,但堂前石碑、假山仍然完好。(大門、大堂、講堂、樂育堂、近思堂、惜陰書屋、三余書屋、泮池、化雨泉、鐘靈臺、魁星閣、一榻軒、春風亭、斗山……[詳細] |
江西省萬年縣湖云鄉(xiāng)下柴埠村清乾隆年間的興旺橋位于萬年縣湖云鄉(xiāng)劉夏村委會下柴埠村玉津河上,古時系是東至樂平,北至波陽,西達余干的必經(jīng)之路。據(jù)橋頭碑載,清乾隆七年(1742)募資,十七年動工興建,后停。至四十七年(1782)冬重建峻工。橋長48米,寬6米,跨度16米,橋高25米,系單孔拱橋,紅梅崗石砌造,橋下可行小船。橋面鋪有青石板,兩旁有1米寬,半米高的石砌欄桿。橋兩側(cè)刻有“下柴埠,清乾隆七年創(chuàng)建,至四十七年峻工,造師洪盛祥!睒驏|側(cè)刻有“興旺橋”三字。原橋旁建有寺廟,塔,均在1958年拆毀。古橋歷經(jīng)200余年,保存完好,今仍可通汽車,可見其牢固程度和古代造橋技術(shù)的精湛。遠觀興旺橋古色古香,別有……[詳細] |
江灣是一方風水寶地,這里鐘靈毓秀,人杰地靈,這里山水環(huán)繞,風光旖旎、物產(chǎn)豐富、綠茶、雪梨久負盛名。文風鼎盛、群賢輩出,孕育出明代戶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經(jīng)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清代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村人著述88種,任七品以上仕宦有25人,是婺源書鄉(xiāng)代表,村中至今保存完好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民居。江灣村位于中國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zhèn),古稱“云灣”,居民多為江姓(據(jù)說由蕭姓避難更改而來),歷史上曾出過江永、江謙等名人,是江澤民的祖籍地。2004年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2008年評為“中國綠色村莊”。江灣村內(nèi)尚保存有成片的古建筑,江灣村民居(含:由禮堂、敦倫堂、善馀……[詳細] |
德興梧風洞死難烈士紀念碑位于風景秀麗的梧風洞跑馬坪。1934年紅十軍團在軍政委主席方志敏、軍團長劉疇西、參謀長粟裕和政治部主任劉英率領(lǐng)下,挺進皖南,北上抗日。當時國民黨推行“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糾集重兵竭力圍截紅軍北上。1935年1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被迫回師贛東北蘇區(qū)休整,又在懷玉山遭遇重圍;300名突圍出來的在梧風洞療傷的傷病員在清明節(jié)遭遇國民黨四十三師瘋狂“圍剿”,全部慘遭殺害。為了紀念死難的烈士,1987年,在跑馬坪山上一山清水秀之地,建起一座“桐風洞紅軍死難烈士紀念碑”,背面鐫刻方志純?yōu)榧o念紅軍指戰(zhàn)員在梧風洞殉難50周年題寫的“筆架山高,馬溪水長;遇難烈士,萬古流芳”。梧風洞紅……[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