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憲牌坊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嘉禾縣車頭鎮(zhèn)蔭溪村,此為精雕細刻的具有湘南文化特色的功德牌坊。牌坊始建于明代,位于縣城東南約4公里的東頭鎮(zhèn)蔭溪村內,系明衡州知府李循義、臨武知縣劉熙于洪熙元年(1425)為當時任上京巡守御吏李裕興建的功德牌坊。清乾隆十八年(1753),村民對牌坊進行了修葺。牌坊為石質結構,分三間四柱三門。通高7.3米,面闊5.5米,呈“品”字形三樓,正樓題“恩榮”二字,兩旁雕三龍,左右各一窗花,匾題“風憲”兩字。上下額坊分別雕“雙龍戲珠”、“雙獅滾球”圖案,二者均為高浮雕鏤孔,龍、獅形態(tài)栩栩如生,中柱刻天宮。左右次樓均有獸形裝飾,背面刻云中仙鶴等。牌坊上的鏤孔浮雕或整體建筑結構均有……[詳細] |
早在2006年5月,宜章縣天塘譚氏宗祠被評為湖南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宗祠外圍墻、外檐口四方外延各30米。宜章地域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男耕女織,世代繁衍,形成宗族,為尊宗敬祖而建祠,為光宗耀祖而掛匾,為熏陶子孫而掛聯(lián),為追溯世系而修譜,于是,建筑祠堂的形制、裝飾廳堂的風格、祭祖程序的模式,編修族譜的格式等,形成本土獨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遺存。它扎根于久遠的本土之中,蘊藏于深厚的文化之內,包含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族譜文化以及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天塘譚氏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系磚木結構,三進,建筑面積499平方米,占地684平方米,由門樓,戲……[詳細] |
紅軍樓位于汝城縣濠頭鄉(xiāng)中學院內,占地258平方米,始建于1927年,是國民黨濠頭鄉(xiāng)公所辦公樓。為四層土木結構,中西合璧式建筑,四坡頂,造型簡潔對稱,端莊肅穆,故稱為“洋樓”。這座“洋樓”見證了歷史變遷:1927年11月,朱德率南昌起義部隊經過此地,到汝城與國民黨十六軍軍長范石生談判,遭到土匪何其朗襲擊,朱德急中生智冒充伙夫得以脫險;1932年5月,彭德懷率紅三軍團經過濠頭攻克汝城,將胡鳳璋圍困于上古寨,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fā)展壯大掃除障礙;1934年10月底,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先遣部隊攻克汝桂(東)邊石壁山、壕頭墟的守敵,為中央紅軍長征打通道路。彭德懷兩度親自在“洋樓”指揮作戰(zhàn),這里留下了彭總用……[詳細] |
飛天山歐陽氏宗祠始建于1761年,遷建于1914年,位于飛天山核心景區(qū)、翠江之旁。建筑面積702平方米,為二層三廳,以立柱斗拱為支撐的建筑結構。該建筑是磚木結構、青磚青瓦、馬頭墻、硬山頂,具有湘南建筑特色。其功能集祭祀、--、教學、演出等于一體。歐陽氏宗祠因規(guī)模宏大,工藝精美,功能齊全,文化底蘊深厚,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歐陽氏宗祠于2018年被評為郴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年底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2月28日省政府批復飛天山歐陽氏宗祠為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省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將指導當地政府對文物進行規(guī)劃保護。歐陽氏宗祠主……[詳細] |
鄧華故居增補點—鄧氏宗祠地址:郴州市北湖區(qū)魯塘鎮(zhèn)時代:清……[詳細] |
南薰亭位于嘉禾縣泮頭鄉(xiāng)小街田村西面約500米處,系中共嘉禾南區(qū)支部活動舊址之一。始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由小街田村人蕭覃蔭等人倡建。南薰亭為石木結構,坐南朝北,呈長方形,亭長10.1米,寬5.6米,建筑面積為56.6平方米。東西面山墻為石材砌筑,結構簡單。山墻面頂部為寶葫蘆,兩邊裝飾以魚吻,門上楷體陰刻“南薰亭”三字匾額,皆少一筆畫,由蕭覃蔭進士親筆題寫。南北面無墻體,只砌40公分高的條石供路人歇息之用。亭北面墻排列石刻碑文兩塊,一塊為敘事碑,一塊為捐款姓名等。整個建筑為典型的湘南路亭風格。原南薰亭殘損嚴重,只剩下骨架及石材等,2008年縣文物管理所對其進行了重建,由原址平行移到公路上……[詳細] |
鄺埜墓位于宜章縣西門村箭崗嶺山腳,土坑墓,封土堆高約4米,底經10米。鄺埜(1385-1449),字孟 質,別號樸齋,宜章縣城南鄉(xiāng)新田村鄺家門人。其幼時勤奮好學,天資聰穎。明永樂九年(1411)考取進士,遂入都察院審理刑獄。永樂癸已年(1413)官拜監(jiān)察御史,政績卓著。永樂十六年(1418),任陜西按察副史,素以“刑政清廉”而得名。后任應天府尹、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等職。1449年,北方瓦剌也先部落進犯邊關,鄺埜帶病隨駕遠征,征戰(zhàn)中病逝于懷來縣土木堡。其忠骸未歸,此系衣冠冢。鄺埜一生勤政社稷,歷代均有封贈,《明史》省、州、縣志均有記載。后鄺埜后裔奉旨將衣冠運回故里安葬,并在墓前俑道上分兩邊……[詳細] |
鄧力群故居,坐落于湖南桂東縣西南部流源鄉(xiāng)山口上屋的鄧力群故居是一棟歷史悠久的古民居,建筑氣勢磅礴、建筑手法細膩,始建于清朝乾隆27年左右,逾今已有近300年歷史。該房屋為磚木結構,青磚瓦屋,占地約5畝,有大小房間20余間,具有典型江南民居特點。房屋中廳有藻井,后廳有格扇,正廳、書房、臥室、廚房等一應俱全。同時,該房屋前有魚塘,前坪上建小花園,后有竹山,整個環(huán)境典雅舒適。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紀念意義吸引了眾多人士前來瞻仰參觀,成為了流源乃至全縣最具特色和意義的景點,也成為了老區(q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之一,因而具有極高的保存和保護價值。修繕工作現已經完成,再進行開發(fā)利用,為流源村添加“紅色”人……[詳細] |
觀瀾書院位于湖南省資興市回龍山瑤族鄉(xiāng)柏樹村鋪上組,是當地曹氏之家族書院!逗䦶V通志》清雍正,《清一統(tǒng)志》皆言,為北宋曹靖所創(chuàng),曹靖字中立,北宋嘉祐年間進士,郴州人,曾任益陽縣令,頗有政聲。歷代名人皆有歌頌,如北宋名士黃庭堅有《曹侯善政頌》。觀瀾書院歷代曹氏后人,皆有修葺。為宋代曹氏家族兩大書院之一,另為靈泉書院。隨著曹氏族人的繁衍于清代與各族另有重修的郴侯書院即今之蓼市中學。另一說創(chuàng)立者為曹行錫,行錫公為南宋紹定年間進士,官至巴州刺史。據曹氏族譜記載,正是行錫公將家族從衡陽遷至資興七里。為教育曹氏后代,在今資興七里柏樹村創(chuàng)立曹氏之家族書院。書院建立的準確時間應為1231年。曹氏族譜中所載《重修……[詳細] |
桂陽昆曲古戲臺(含駱氏宗祠、魏氏公祠昆曲古戲臺)地址:桂陽縣大和鎮(zhèn)、城郊鄉(xiāng)桂陽戲臺很多,居全國之首。到民國末年桂陽古戲臺尚存481個。據1989年冬,縣文化志編寫調查,城關鎮(zhèn)城隍廟戲臺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目前已知建得最早的古戲臺。這些戲臺大多精美絕倫,精品極多,展現了湘楚古建藝術的特點。其中泗洲鄉(xiāng)下陽村歐陽氏宗祠戲臺、竹溪村顏氏宗祠戲臺及黃沙坪街道大溪村駱氏宗祠戲臺,連同宗祠一起,均被列入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竹溪宗祠戲臺,戲臺前面的石柱青龍盤繞,舞爪欲飛。戲臺封檐是鏤雕的《二十四孝圖》,人物刻畫精美絕倫,如神來之筆,整個建筑宏偉氣派,極為罕見。許多地方的戲臺壁題反映了桂陽昆曲藝……[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