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縣羅泉鎮(zhèn)下河村有一座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建造的“鐘氏宗祠”。鐘氏宗祠四周環(huán)境優(yōu)美,其建筑形制嚴格遵循中國傳統(tǒng)“枕山、環(huán)水、面屏”的選址理念,坐西向東,由門廳、正廳、戲臺、左右?guī)繃隙伤暮显翰季,占?543.75平方米,建筑面積870平方米。至今還完整保存有精美的飛檐、脊飾、石刻、木雕等構件,祠堂的風火墻至今清風猶存。走進這座精美的祠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古韻盎然的山門。山門是牌坊式門罩建筑,4柱3開間,門寬5.7米,高10.2米,上 書-“鐘氏宗祠”、下書“俊繡船山”;門枋左邊……[詳細] |
飛仙關橋(蘆山縣)從雅安出發(fā),進入天全的第一座公路大橋,名曰:飛仙關大橋。它是座斜拉懸索橋,東起蘆山縣飛仙鎮(zhèn),西至天全縣多功鄉(xiāng),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初,是新中國建立后道橋專家們引以自豪的杰作之一;也是康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公路橋,在康藏公路的發(fā)展史上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飛仙關千仞絕壁、奇峰突兀,大橋就矗立在穿峽而過的蘆陽河畔。高高聳起的龍門架正中,五顆紅星閃閃發(fā)光,門楣兩邊鐫刻著豪氣長存的對聯(lián),“革命帶來幸福閉塞邊疆從此繁榮,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飛仙關天險何難克服”。橫批“飛仙關大橋”。橋的兩頭各有青石碉堡……[詳細] |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魏了翁墓及魏公祠位于蒲江縣城東北4公里處的高橋鄉(xiāng)潘溝村潘家山山坡上。墓前有一條山溪蜿蜒流過,兩岸山坡,均為茂密的松林。墓為土冢,長11米、寬3米、高2.5米。墓前原有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秋重豎的墓碑,現(xiàn)已毀,僅存殘破片段。附近公路旁原有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蒲江知縣王有仙(宣城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蒲江知縣何咸亭(松江人)所立的“宋魏文靖公先塋神道碑”兩通(清碑今運蒲江縣文管所保存)。墓前40米處,有石人2尊,兩石人相距8米,頭已毀,宋代袍服裝束,殘高……[詳細] |
文殊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為當時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據(jù)《成都縣志》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寇,苦行修持,數(shù)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市民群眾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詳細] |
虞公陵位于仁壽縣境虞丞鄉(xiāng),緊鄰黑龍灘風景區(qū),是黑龍灘旅游區(qū)支線景點。距縣城16公里,眉山市32公里.2002年3月,經縣政府審定為第一批旅游區(qū),旅游面積10萬平方公里.虞允文墓,別名丞相墳,位于仁壽縣虞丞鄉(xiāng)丞相村西。虞允文,字彬甫,仁壽縣藕塘鄉(xiāng)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1161年在采石磯率一萬八千將士,擊敗十余萬金軍,創(chuàng)造了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毛澤東讀《二十四史》贊曰:“偉哉虞公,千古一人”。據(jù)《仁壽縣志》載:“宋虞忠肅公墓,治西三十里玉屏山,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豎石人石馬作……[詳細] |
南部縣文廟位于文廟街,據(jù)明李賢等撰:《明一統(tǒng)志·保寧府》“學!保ň砹耍ā端膸烊珪繁荆、明萬歷本《四川總志·郡縣志》卷十一“保寧府·學校”、清人黃廷桂等監(jiān)修《四川通志·學校志》(雍正七年版本)及清常明、楊方燦纂修《四川通志·學校志》、清黎學錦、徐雙桂等修、史觀等纂《道光保寧府志》(清道光元年刻二十三年補刻本)記載,南部縣文廟創(chuàng)于隋。明洪武十五年重修,通判熊杰増修鑄祭器,明末毀。清朝知縣裘龍重修。清·王瑞慶等修、徐暢達等纂修:《道光南部縣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卷二·輿地·祠……[詳細] |
中土觀音寺位于蒼溪縣城東北三十公里的中土鎮(zhèn)麻溪浩對岸,與中土場隔河相望,犁苑灘上游。始建于宋代,清乾隆六年重建,為蒼溪境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積7441.5平方米。中土觀音寺前后呈三層四合院布局,整個布局得體,結構緊密。大小房屋六十余間,其山門、萬年臺、鐘鼓樓、觀音殿、大佛殿均在一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兩側為偏殿和廂房。鐘鼓樓與兩側佛殿為全寺主體建筑。鐘鼓樓為三重檐歇山式屋頂。最高層檐下施五鋪作計心造斗拱,除柱頭轉角鋪作外,四邊各施補間鋪作四朵,每朵拱的耍頭后部接一橫木成昂尾狀連接內檐;中層檐……[詳細] |
威遠煤礦小火車·黃泥段窄軌鐵路,被譽為“蒸汽時代的工業(yè)景觀”、“深山里的活化石”。四川省威遠縣黃荊溝鎮(zhèn)出產優(yōu)質煤炭。1910年,英國人帶著煤礦開采技術來到黃荊溝,拉開深山小鎮(zhèn)煤礦開采的序幕。1958年,原威遠煤礦歷時兩年,建成全長7.2公里的窄軌鐵路。1961年,該礦先后從石家莊動力機械購進10余臺小型蒸汽機車,開始了深山開通小火車的歷程。威遠小火車,每個車皮載重8噸,與之配套的鐵軌軌距76厘米,時速僅15公里。據(jù)相關資料記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威煤最鼎盛時期,黃荊溝火車站曾有過10列小火車,每列……[詳細] |
天全縣老場鄉(xiāng)有一四合院名為楊家祠堂,歷經100余年風霜,經歷了繁華、衰落與寂寥。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歷蘆山地震后,在災后恢復重建中,當?shù)匚幕块T結合楊家祠堂的歷史底蘊,將祠堂打造成了省級示范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天全縣老場鄉(xiāng)群山環(huán)繞的平壩內,河水靜靜在場鎮(zhèn)邊流淌,老場鄉(xiāng)的老街上傳來瑯瑯讀書聲。循著讀書聲,走進河岸邊,穿過一片竹林,跨過一座小橋,從一條窄長的老街前行,在老場鄉(xiāng)中心小學旁邊,就是楊家祠堂。木柱石雕:古建的精美工藝嶄新的大門,高大的院墻,在學校外格外顯眼。推開木門,眼前是一個石板院壩,屋……[詳細] |
回龍塔位于營山縣朗池鎮(zhèn)梅家梁上,系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營山縣縣令楊上容主建。塔呈六棱錐形高33.2米,底坐過長3.8米。頂層邊長2米。共九層,逐級上收,檐牙高啄,巍然矗立.每層六門,有敝有閑。底屋門柱上刻石為聯(lián)“底柱枷闌澄朗水,奇峰拔地秀啟綏山”上款書:“道光甲申孟春”,門額上陰刻“回龍塔”三字。三層、五層、六層、九層分別鐫刻“威震江河”’、‘小鷹塔”、“光耀紫極”、“文運出震”橫批于石額上.塔剎為圓錐葫蘆狀三級構成,均系青灰陶鑄,“每級葫蘆之間施蓮花座銜接.底層葫蘆四方的二龍搶寶于其上![詳細] |
民國初年,威遠新場一帶的“地火”現(xiàn)象引起地質專家的極大興趣,開始在曹家壩、新場、卡房店一帶勘探。1940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派隊到曹家壩火井坡鉆探,這是首次使用現(xiàn)代技術在威遠縣境內為找“地火”開鉆的第一口井(威1井)。在二疊系陽新統(tǒng)地層中發(fā)現(xiàn)微量天然氣和鹵水。建國后,國家加快了找油找氣的步伐。1956年,在威1井南偏東18.56米處鉆威基井。后不斷勘察深鉆,發(fā)現(xiàn)有氣藏和油氣結構。1964年,四川石油管理局派地質隊到威遠復鉆威基井,出現(xiàn)漏氣、井噴,這是四川盆地首次在震旦系獲得工業(yè)氣流,也是國內首……[詳細] |
臨江寺位于縣城西1公里處的嘉陵江西岸,因緊靠臨江渡故名。唐廣德元年(763)杜少陵送客至此渡并題《送客至蒼溪放船歸閬》一首。蒼人為紀念詩圣此行為之建亭,并在亭東刻“放船臺”三字。南宋詩人陸游北上南鄭游此亭,題留“最憶蒼溪縣,送客一亭綠”句。明代在該亭左側石崖上鑿洞奉佛,明成化年間(1465-1487)四川督學吳智的《舟泊蒼溪題》七律詩中有“居民依麓茅為舍,古寺棲巖石作床”句。清乾隆二十六年(1771)知縣余大鶴修筑城垣在此取石,兼顧建寺。道光二十八年(1818)知縣澤寬完成慈云閣和兩側石殿。同治……[詳細] |
彭州法藏寺深藏于海拔750米的丹景山鎮(zhèn)的鳳凰山中,距今有1100多年歷史。據(jù)法藏寺殘碑記載:定慧禪師在丹景山修行,一天晚上發(fā)現(xiàn)鳳凰山鳳鳴村上空金光閃閃,這樣的瑞祥持續(xù)了幾天,最后一天晚上在禪定中達摩祖師現(xiàn)身囑咐定慧去鳳凰山弘揚佛法,出定后祖師燃香禮拜感恩達摩祖師慈悲指授,于是在905年開始號召四眾弟子往鳳凰山興建彌陀庵,為了紀念達摩祖師在山下鳳儀橋旁邊建達摩亭。明永樂四年,彌陀庵更名為法藏寺!胺ú亍焙形鞣綐O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未成佛前法藏比丘之意。清康熙四十二年,法藏寺高僧法印禪師云游四方修學。……[詳細] |
嘉絨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西索民居,西索民居獨具嘉絨藏族建筑特色,保持了嘉絨先民“壘石為室”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寨子鮫次櫛比、錯落有致、遠目望去、猶如一座壁壘森嚴的古堡。進入寨子鋪著青石板的小路把各家各戶緊緊連成一片,走在青石板小路上,恐音在高聳的石壁間回響,在細長的小道中延展,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瑕想。這些線條分明,棱角突出的石頭建筑,與周圍險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形成和諧的整體,鮮艷的圖騰,房頂紅色的瓦片,飄動的經幡,別具一格的石頭建筑,給這里增添了幾分神秘。嘉絨石碉建筑,是嘉絨民族意識,信仰,自然……[詳細] |
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fā)源地,屬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xiāng)三豐村,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約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鶴鳴山作為游戲里門派的名稱出現(xiàn)。中國道教發(fā)源于大邑縣鶴鳴鄉(xiāng)鶴鳴山,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古代歷史文獻、道教本家和鶴鳴山歷史遺跡,均一致表明這里是中國道教發(fā)源地。鶴鳴山上的最早建筑,名稱及沿革均已湮沒難……[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