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濟瀆廟AA 全稱濟瀆北海廟,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座落于濟源市西北濟水發(fā)源地,是古“四瀆”唯一一處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河南省現存最大的一處古建筑群落,被譽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館”。濟瀆廟始建于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是朝廷為祭祀“四瀆”神之一的濟水神所建。祭祀之風,古來有之,在古代以農業(yè)為主的社會中,生產十分低下,科學很不發(fā)達,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無法解釋,隨意想出一些山水之神,祠興云布雨,關系五谷收成。因此,封神祭祀,是歷代天子之禮,且程序繁、禮儀多。濟水原稱北瀆大濟之神,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晉封為清源公,唐貞元十二年(796年),鑒于北海遠在大漠之北,艱于祭祀,故……[詳細] |
陽臺宮位于市城區(qū)西北30公里王屋山華蓋峰南麓。因地處陽臺而得名。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玄宗李隆基命道士司馬承楨于王屋山自選形勝,創(chuàng)建道院。開元廿三年(公元735年)道院落成。有五樓三閣,取名陽臺觀。玄宗親書“寥陽宮”匾額,并令其妹玉真公主進山拜師學道,朝野震動,道風頓盛。后晉為燕真人煙蘿子棲真之所。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改觀曰宮,稱“陽臺萬壽宮”。金貞二年(公元1214年)遭兵燹而毀。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重建。元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重修玉皇閣。歷元、明、清、民國多次修葺。陽臺宮為王屋山道教道教“三宮”之一,依山陽,布局嚴謹,高低錯落有致,為三進院落。三清大殿居前,玉……[詳細] |
軹國故城位于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zhèn)豫晉古道上。軹國故城始筑于春秋時期,屬東周畿內地。戰(zhàn)國時期一度為韓國國都,公元前358年屬魏。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設為軹縣,到漢代成為封侯之地。軹國故城在戰(zhàn)國和漢代曾兩次作為都城進行經營,但布局同許多大都城有所不同。一般大都城都有宮城(內城)和郭城(外城),而軹國故城有宮城而無郭城。專家由此推斷,軹國故城作為都城的時間不會太長。故城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長1865米,南北寬1766米,占地330萬平方米。城垣系夯筑而成,夯層厚8~11厘米,圓形夯窩,直徑6厘米,深0.5厘米左右。南城墻發(fā)現有平夯,城垣自下而上包括有春秋、戰(zhàn)國、西漢諸夯土層,城內地勢由南向北漸低![詳細] |
大明寺位于河南省濟源市南6公里軹城鎮(zhèn),創(chuàng)建于北宋。原名“通慧禪院”,元代改名“大明寺”。歷代多有修葺。現存建筑為山門,面闊三間,硬山灰瓦頂,有斗拱,為明代晚期建筑。山門后天王殿已無存。向北為前佛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坐落在直壁臺基之上,為元代建筑。中軸線兩側還有迦藍殿、金剛殿、地藏殿、閻君殿等明清懸山式、硬山式或卷棚式建筑。大明寺中佛殿,建筑手法粗獷豪放,木材使用隨意自然,就勢而搭,就質而用,體現出鮮明的元代工藝風格。中佛殿是元代的建筑,卻更多的繼承和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風格。元代的特點,宋代的遺風,跨越時空的建筑風格,是大明寺珍貴的歷史價值之一。中佛殿前,千年的娑羅樹仿佛在訴說大明……[詳細] |
柴莊延慶寺塔位于河南省濟源市城區(qū)西北3公里柴莊東。宋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建。外壁各層嵌有磚雕佛像一千多尊。北門可拾級登至二層。二層以上有疊澀式磚層收頂,上置木板樓板已毀。南門內置《大宋河陽濟源縣龍?zhí)堆討c禪院所修舍利塔記》碑,為楊虛已仿晉王羲之行書。寺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六角七層,高28.16米,塔身呈拋物線形。底層南北各辟一門,從南門入塔心室,塔心室呈六角形。北門設梯道可登至第六層。塔身各層各壁嵌磚雕佛龕千余個,故又俗稱“千佛舍利塔”。磚雕精細,造型生動,近于北魏手法。塔內和周圍有宋代和明清碑碣塔銘10方,其中重要的有北宋景祐元年,景祐二年2方塔銘,景祐三年《大宋河陽濟源縣龍……[詳細] |
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位于五龍口鎮(zhèn)沁河出山口處。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因渠首系用“枋木為門,以備蓄泄”,始名枋口堰。歷代修建廣濟渠、廣慧渠、利豐渠、永濟渠、興利渠,并在渠首修閘門,形成五龍分水之勢,故名五龍口,F存有唐《白居易游濟源枋口偶題石上》、北宋《文彥博再游枋口》、明代開鑿渠首的記事和詩碣、明崇禎四年農民起義軍占領五龍口的碣石和清代重修各渠的重要碑碣等。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和都江堰、鄭國渠開創(chuàng)于同一時期,屬中國最早的水利工程。根據《沁河志》的記載:枋口堰是中國水利史上第一個采用“暗渠”達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利用“水流彎道”原理取水的……[詳細] |
關帝廟,距市區(qū)6公里的軹城鎮(zhèn)東南,泥溝河東岸,與大明寺毗鄰。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關羽,被宋徽宗追封為“忠惠公”和“義勇武安王”,興建“關帝廟”,供奉祭祀,后佛教將關羽神化,尊“關”為“帝”,故更名為“關帝廟”。該廟創(chuàng)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157年)重修,清又有修葺。廟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現存古建筑有山門、拜殿、關帝廟及西配殿,占地約1050平方米。關帝廟,距市區(qū)6公里的軹城鎮(zhèn)東南,泥溝河東岸,與大明寺毗鄰。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關羽,被宋徽宗追封為“忠惠公”和“義勇武安王”,興建“關帝廟”,供奉祭祀,后佛教將關羽神化,尊“關”為“帝”,故更名為“關帝廟”。該廟創(chuàng)建于金大……[詳細] |
二仙廟,位于濟源市東北13公里的梨林鎮(zhèn)大許村,2000年9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二仙廟,又名紫虛元君廟,據明《重修仙天圣母靜應宮碑銘》載,二仙其人叫魏華存,西晉任城司徒文康公舒、劇陽侯魏陽元之次女,南陽太保掾劉友彥夫人。幼而好道,為百姓仰慕,稱紫虛元君。二仙廟創(chuàng)建于唐,明清均對其進行過增修和修繕。二仙廟,坐北朝南,南北長111米,東西寬33米,占地3663平方米。現存建筑依中軸線而建,依次為紫虛元君殿、東配殿、靜應殿及拜殿,共計古建筑四座二十二間。廟內散落碑碣石刻十余通。是一座布局清晰,保存較為完整的中小型古建筑群。2019年10月7日,濟源二仙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
奉仙觀,金至清時期古建筑,位于河南省濟源市區(qū)北海辦事處三莊村,創(chuàng)建于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因殿中有一荊木梁,故俗稱荊梁觀。奉仙觀原有建筑很多,占地60余畝,由于種種原因,現僅存山門、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東西4座配殿,形成二進院落,南北方向。院雖不大,但布局合理,結構緊湊,北高南低,錯落有致。山門三間,清代遺物,中間甬道,兩邊各一間垂花門。玉皇殿三間,明代建筑,殿內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石像碑,置有碑亭,碑身碑額相連,高3米,寬1.1米,厚0.33米,額上雕6龍盤頂似半圓形,中有道像三尊,中間是老子端座在蓮花盤上,兩邊各一侍童。碑文字跡漫漶,大意是:說古道今,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