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長墓東漢墓葬。位于常德市武陵區(qū)南坪崗鄉(xiāng)。1973年發(fā)掘。為夫婦合葬雙室券頂磚墓。北墓室葬男性,南墓室葬女性。墓內出土一批低溫綠釉陶器和硬陶器,如綠釉鼎、壺、盉、井、倉、豬圈和硬陶屋、雞塒等模型明器。特別重要的是一件人頂陶燈和“酉陽長印”石印!坝详栭L印”為壇紐,置于男性死者胸部。據(jù)清嘉慶《清一統(tǒng)志》載:“酉陽故城在永順縣南,漢置。”西漢時屬武陵郡所轄,東漢時常德為武陵郡屬臨沅縣治所。據(jù)此知墓主應為東漢酉陽縣縣長,可能是臨沅人,死后歸……[詳細] |
三元村楚墓戰(zhàn)國墓葬。位于桃源縣木塘垸鄉(xiāng)三元村磚廠工地。1985年發(fā)掘。墓為土坑豎穴,葬具為兩槨一棺。頭箱和邊箱中放置鼎、壺、劍、矛、戈、鏡等銅器和耳杯、俑和透雕笭床等。其中一件長矛,通長2.26米,矛頭鋒刃犀利,柲髹黑漆,色澤如新,與銅鐓結合緊密。保存十分完整,系國內罕見。銅鼎兩件,形制相同,一件口沿篆體銘文11字,內容為年號、鼎名和容積。銅壺兩件鏤刻細密的卷云紋圖案,鑄工異常精美。銅劍3件,一件保存有漆劍鞘,一件格上和首部有錯金的鳥篆……[詳細] |
朱木山楚墓戰(zhàn)國墓葬。位于漢壽縣城關鎮(zhèn)西北10公里的朱木山。1986—1987年,考古學者在此發(fā)掘墓葬84座,均為中小型土坑豎穴墓。其中5座保存了木槨,3座保存了木棺,為懸底弧形棺,部分墓設有頭龕。出土器物600余件,陶器組合為鼎、敦、壺,部分墓有簋形器、簠、缶,個別墓有小口卷角形環(huán)耳鼎,相當多黑衣加施彩繪。百余件銅器中,兵器占大半,有劍、鏃、巴蜀式戈、短柲戈、帶木柲的長矛。其中一件戈上有“武王之童□”銘文,其他有銅鈴、帶鉤、印章等。玉器……[詳細] |
太山廟楚墓戰(zhàn)國墓葬。位于臨澧縣城關鎮(zhèn)護城村的一處崗地。1986年,考古學者配合基建發(fā)掘清理楚墓29座。均為中小型墓,其中4座有墓道,7座保存了棺槨。木槨周圍一般填有白膏泥。出土器物有陶、銅、漆木器共114件。隨葬陶器組合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生活用器繩紋圓底罐、缽、深盤矮柄豆為主,一類是以仿銅陶禮器鼎、敦、壺、豆為主,時代屬戰(zhàn)國早、中期。較為特殊的器物有繩紋矮圓柱足小口陶鼎、彩繪漆木豆、越式銅鼎、濮系-、扁莖無格銅劍,其形式包含了楚、越、……[詳細] |
桅崗商墓商代墓葬。位于石門縣皂市鎮(zhèn)桅崗村官山坡,居澧水支流渫水的南岸。1980年村民挖土時掘出。從殘存跡象判斷,系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所剩隨葬品計有玉石器4件、陶器3件。玉石器均為高嶺玉,呈淡棕色,為璋1件、鉞3件。玉璋平而光滑,邊棱整齊,一面中線處飾一道貫穿上下的畫紋,另一面在兩端刻畫對稱的弦紋夾菱形紋,紋飾刻畫規(guī)整均勻,制作十分精致。鉞為窄長形,有上下稍突出的窄闌,后有穿透的鉆孔痕跡,棱部狹長,內弧形狀。陶器為袋足器和圈足器,多為泥質……[詳細] |
宋家臺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遺址,位于澧縣大堰擋鎮(zhèn)宋家臺村,地處洞庭湖西岸澧陽平原的臺地上。1986年發(fā)掘。發(fā)掘出一組屬屈家?guī)X文化時期的紅燒土房基面和一處墓地,并發(fā)現(xiàn)遺址周圍有環(huán)壕。房基面東西長27.7米,南北寬11.8米,面積約500平方米,保存良好。房基由紅燒土碎塊鋪墊,厚度1米-0.6米不等,視其原始地面面貌而定,中間有兩條近東西向排水溝,并夾一條走道,將房基面分為南、北兩部分。房基面上清理出了柱洞,將南北部分各分隔四個房間,門……[詳細] |
唐林遺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區(qū)祝豐鎮(zhèn)唐林村北,西南距常德市約50公里,南距西洞庭管理區(qū)約3公里。遺址南接杭瑞高速,北近白芷湖,東距澧水約12公里。遺址所在地為平原地貌,周圍河網(wǎng)、池塘、湖泊密布,水系發(fā)達,地表種植觀賞樹木、橘樹及農(nóng)作物等。2010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該遺址,2012年定為常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3月,當?shù)卮迕裨谶z址西部修建魚塘,挖出大量新石器晚期石家河文化和西周、宋元時期的遺物,對遺址造成破壞,201……[詳細] |
白衣鎮(zhèn)清華驛是連通湖南、湖北官道的重要驛站,據(jù)史料記載清華驛至少在明代就已作為官府傳遞文書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存在,對研究我國古代交通、郵驛制度有很大的意義![詳細] |
范家嘴遺址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鎮(zhèn)民興村九組。遺址于1986年全國文物普查期間發(fā)現(xiàn)。文化堆積0.5~1米。包含物較豐富,陶片俯拾皆是。采集陶片陶系有泥質的紅陶、黑褐陶、黃褐陶及灰陶等,紋飾有繩紋、藍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器形有鼎、高圈足盤、澄濾器、尊形器等。石器有斧、錛、杵等。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家河文化。該遺址某些器物有由石家河向著商文化過渡的跡象,其中假腹盤、扉棱鼎足、尊形器與早商同類器物有一定源流關系。范家嘴遺址分布面積較廣,遺址![詳細] |
條頭崗遺址位于臨澧縣佘市橋鎮(zhèn)桃花村,發(fā)掘面積30平方米,面積不大但出土了各類石制品約6000件,較為清楚地展示了該遺址是一處石器制造場遺跡。條頭崗如此密集的石器分布在湖南以往未曾發(fā)現(xiàn)過,出土的大量石片在國內并不多見,而且首次在南方地區(qū)出土了大量石葉,表明當時人們的石器制作技術較以前更為成熟,為認識湖南地區(qū)舊石器晚期的石器工業(yè)增加了重要資料。條頭崗遺址反映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條頭崗文化”。2012年3月2日,國家文物信息網(wǎng)公布了……[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