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西臺坐落于鯉城區(qū)涂門街西段,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原是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進士吳龍征的府第,因其官至東觀侍讀、西臺御史,其第因而得名。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晉江人吳魯(肅堂)殿選狀元,泉州吳氏宗親共議興建府級吳氏大宗祠,吳龍征九世孫吳朝銓慨然以其第之前三進改建為泉府五縣吳氏大宗祠。東觀西臺是泉州市現(xiàn)……[詳細] |
泉州閩國鑄錢遺址位于泉州市鯉城區(qū)南俊路承天寺西南側(cè)。為王延曦鑄造鐵錢的地方。1974年,泉州市廢品公司在此建倉庫,掘出大量陶制陰刻“永隆通寶”的錢范,堆積層甚厚。同年,泉州三中挖防空洞,出土部分同樣的錢范。……[詳細] |
新四軍特務營北上抗日出發(fā)地位于鯉城區(qū)南俊巷承天寺內(nèi)。1937年8月,中共閩工委與國民黨莆田縣黨部、縣政府、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師駐泉州二三九旅談判達成抗日合作協(xié)議。翌年3月下旬,中共閩工委領導的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師特務大隊的原閩中紅軍游擊隊,經(jīng)歷“泉州事件”后,從泉州承天寺出發(fā)到達福州洪山橋兵營休整,改編為新四軍軍部特務……[詳細] |
泉州舊監(jiān)位于鯉城區(qū)縣后街。1949年6月27日,泉州中心縣委書記許集美和委員朱義斌、鄭種植、王經(jīng)賢等研究,決定利用獄中斗爭爭取到的傍晚七時放風時間,以投石為號,采取內(nèi)應外合的方式劫獄,由顏嘉祥帶領張尚楚、許昔叢、呂清河4名精干游擊隊員,從內(nèi)坑前山出發(fā)直取泉州城,28日夜,在泉州地下黨員許東漢、史其敏的配合下,將被關押在……[詳細] |
泉州市晉光小學禮堂位于鯉城區(qū)南俊路泉州市晉光小學內(nèi)。20世紀30年代初期,在共產(chǎn)黨人姚禹玄(張庚)、呂展青(呂驥)和進步人士的共同推動下,泉州進步話劇、歌詠運動就已十分活躍?箲(zhàn)爆發(fā)后,宣傳抗日救亡的戲劇、音樂團體更加發(fā)展,遍及城鄉(xiāng)。泉州晉光小學是當時晉江抗敵歌詠研究社等抗日救亡團體經(jīng)常舉辦歌詠演出活動的地點之一。……[詳細] |
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機關舊址位于鯉城區(qū)東街菜巷12號陳宅護厝。193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撤銷閩中工委,建立福清、莆田和泉州3個中心縣委,泉州的黨組織由中共泉州中心縣委領導,書記李剛。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決定由莆田、福清、泉州3個中心縣委聯(lián)合成立中共閩南特委,李剛?cè)螘洠葜行目h委書記由鄧貢直代理。1938年秋至……[詳細] |
泉州書店位于鯉城區(qū)中山中路泉州新華書店。1926年12月中旬,受中共廈門特別支部干事會指派的共產(chǎn)黨員唐生、洪平民依靠泉州國民黨左派人士陳盛明的幫助,在泉州中山路小泉澗巷口租了一間店面,開辦“泉州書店”,出售《向?qū)А贰ⅰ吨袊嗄辍、《共產(chǎn)黨宣言》、《辨證唯物論入門》等書刊和魯迅、茅盾的文學作品,成為泉州地區(qū)第一個傳播馬克……[詳細] |
龍嶺地下革命斗爭隱蔽處傅示祖厝位于泉州市鯉城區(qū)金龍街道龍嶺社區(qū)愛國路。1934年,黨在龍嶺村建立地下交通站,任命村民傅示(又名陳氏)為地下交通員。同年,國民黨軍第9師李延年率部進駐泉州,殘酷“清剿”紅色據(jù)點,許多革命同志被迫隱蔽起來,等待時機,傅示家即陳氏四房祖厝便成為黨的一個隱蔽處。從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始,泉州地下黨領……[詳細] |
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為泉州知州鄒應龍以來泉的外國商人資金建成。橋呈東西走向,原結(jié)構基礎采用全河床拋填塊石和條石,橋墩為干砌條石,上部結(jié)構為石梁,兩側(cè)有扶欄,花崗巖梁橋,長約150余丈,寬1.4丈,橋墩31個。造橋時,泉州古城南門——徳濟門內(nèi)有奉祀海神媽祖的天后宮,原名順濟宮,順濟橋因此而得名。順濟橋建成后歷……[詳細] |
市舶司遺址,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其職能是!罢品浐2罢魅顿Q(mào)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是我國現(xiàn)在重要的古海關遺址。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參照市舶司設置規(guī)模,結(jié)合泉州市舶司/務遺址周圍水系、道路的構成等因素,推測泉州市舶司遺址的范圍大致為西南依竹街,東北到馬坂巷西側(cè)道路和馬坂巷之間,東南至水門巷,西北靠八卦溝,院落整體……[詳細] |
南外宗正司遺址是一處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務的官署和南宋皇族居住遺址,由芙蓉堂、睦宗院、懲勸所、自新齋、天寶池、忠厚坊等構成,面積約45080平方米。出土的宋元時期陶瓷器、陶制建筑構件,以及一些生活用具均佐證了該地點曾是南外宗正司司署和皇室宗室居住場所,以及曾作為水陸寺基址的歷史。據(jù)考古發(fā)掘及文獻推測南外宗正司相關水池遺跡……[詳細] |
黃宗漢故居位于泉州市區(qū)中山中路鎮(zhèn)撫巷內(nèi),有二座住房,各三開間,三進深,還有護厝、書房、花園等,占地1畝多。故居為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黃宗漢的府第,現(xiàn)主體建筑尚存,是泉州清代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詳細] |
萬正色故宅位于泉州市區(qū)東街第三巷萬厝埕。原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的府第,后賣給王姓,俗稱其府第為“萬厝埕王”。宅主萬正色(1637—1691年)字惟高,一字中庵,福建晉江人?滴跞辏薪岛1I陳燦有功,提為陜西興安游擊將軍。從西安將軍瓦爾喀平吳三桂,十五年,加太子少保銜,調(diào)任福建水師總兵……[詳細] |
蔡清故居位于泉州市區(qū)西街孝感巷24號,1983年1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系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江西省提學副使蔡清的府第,隆慶四年(1570年)改為蔡文莊公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故居坐北朝南,面寬、進深各五間,硬山式屋頂,穿斗式木構架。東墻壁上嵌有咸豐七年(1857年)《重修泉郡大寺后文莊……[詳細] |
慕西覺苑位于市區(qū)北門頂埔,1937年廣凈法師購棗園地建精舍,供其師祖轉(zhuǎn)逢和尚從開元寺退隱后居住,弘一法師為其書額“慕西覺苑”。僑僧廣凈法師于1987年和1993年兩次傾資重修擴建,于1993年建成雙檐式大殿,重塑佛像金身。整座慕西覺苑由大殿、護厝、僧舍、齋堂、寺門、大埕、山門、圍墻等組成,占地面積一千余平方米,規(guī)模雄偉……[詳細] |
臨漳門位于新門街與江濱路交匯處,靠近筍江大橋,風格復古,2002年重建。……[詳細] |
朝天門明隆慶《泉州府志》認為:北樓“即羅城之朝天門!鼻迩 度莞尽す袍E》稱:“朝天門系南唐保大中(943—957),留從效擴城后方予北門之名號!2001年8月4日開工重建的朝天門,位于現(xiàn)北門街環(huán)島。該城門按照宋元官式古城門樓工程設計,占地面積為577.8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筑總高度為22.3米,城……[詳細] |
泉郡接官亭,俗稱觀音大士亭,坐落于泉郡臨漳門外黃甲街,亭古名盛,有“閩南--”之美譽,歷來香火鼎盛。據(jù)郡志載,宋慶元四年(1198年)臨漳門外有甘棠、棠陰、龜山三橋,三橋盡處有古接官亭,供奉觀音菩薩,亦稱觀音大士亭。明萬歷辛丑夏,洪水泛溢入亭,水退不見菩薩佛像,里人稱菩薩己駕波歸南海普陀山。同年江水漂來旃檀巨木,滯亭邊……[詳細] |
泉州傳統(tǒng)民居建筑富含閩南文化內(nèi)涵。林廉平民居建于民國期間,三落五開間格式,硬山式屋頂,中軸線起依次為:大門、天井、雙廂房、大廳、天井、后雙廂房、后落,“出磚入石”和海蠣殼墻體,規(guī)模宏大,富有地方特色![詳細] |
1912年由菲律賓華僑宋文圃購買改建,1915年完工,為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洋樓大厝。臨街大厝為三開間雙護厝,有大小房間40間,厝外有石埕百余平方米,具有典型的閩南傳統(tǒng)建筑風格。整座大厝雕梁畫棟,內(nèi)外隨處可見有瓷雕、木雕、磚雕等,即便大多破損也依然可見其精美之至。古大厝后是私家花園,雙層洋樓古老又美麗,四周有圍廊,典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