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b>

  • <li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li>
      <div id="pn9gm"><label id="pn9gm"></label></div>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陜西省 > 西安市 > 閻良區(qū) > 武屯街道 > 新莊村

      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qū)武屯街道新莊村概況

      [移動版]

      新莊村位于武屯鎮(zhèn)東南的石川河與清河交匯處,下轄老楊村、楊新莊、川上堡、小蘇4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楊新莊。明清時這一帶屬臨潼縣安業(yè)里管轄。民國時屬相橋鎮(zhèn)第三保。建國初與老寨村一同劃歸武屯鎮(zhèn),屬臨潼縣管轄。1958年“大公社運動”時,更名為新莊大隊。文革中一度更名為紅民大隊。1984年取消公社時,改名為新莊村。1987年隨區(qū)劃調(diào)整劃歸閻良區(qū)。該村村域內(nèi)地勢平坦,處涇惠渠灌區(qū),農(nóng)業(yè)條件優(yōu)越。有富渭公路過境,交通便利,F(xiàn)在楊新莊組已形成新的商業(yè)網(wǎng)點,有學校、商店、食堂、衛(wèi)生所、診所、面粉廠、蜂窩煤廠、木器加工廠、車輛維修店、理發(fā)店等,這里也是村民娛樂與活動的中心。農(nóng)民收入以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和進城務工為主,該村共有村民487戶,1940人,耕地3003畝,人均純收入達7000多元。

      一、村組簡介

      (一)川上堡

      原名單排(方言讀bài)楊,因楊姓最初在此建村,住戶只有一排而得名。因該村處石川河西岸上,1921年改名為川上堡。姓氏以楊姓居多,另有謝、張、玉、李、趙、蘇、董、潘、何、孫、南、孔、羅等姓,1949年僅有100余人,2010年有874人,耕地面積1352畝。

      (二)楊新莊

      原名金堂堡,乾隆《臨潼縣志》中有載。民國時期,該村城門門額上仍有 “金堂堡”三字。因村民以楊姓居多,又處老楊堡之側,遂改名為楊新莊。后又有何、艾、李、來、康、孫、高等姓相繼遷入。該組1949年僅有60余人,2010年有459人,耕地面積673畝。

      (三)老楊堡

      地處清河北岸。楊姓先祖出自華陰,后有楊百戶遷至澄城縣段莊里光祿村,明初楊仲微遷至臨潼安業(yè)里,在此建村。至于老楊堡與川上堡哪個建村在先,有待進一步考證。老楊村因楊姓建村,故名老楊堡。1949年僅有80余人,2010年有469人,耕地面積781畝,F(xiàn)有木器加工兩家、商店1家。主要姓氏有楊、劉、趙、張、王、李、徐等。趙姓祖上姓楊,與該村現(xiàn)在的楊氏同宗。民國時,楊印信給清河南邊花劉村趙家頂立門戶,改姓趙,但一直居住在老楊堡,子孫至今一直姓趙。

      (四)小蘇

      該村地處石川河與清河交匯處,二龍口水庫就在該村。清代,胡姓最初在此建村,遂名胡家村。清代同治年間兵燹后,御寶蘇姓人在胡家村南另建新村。因蘇姓人多村小,故名小蘇。之后又有王、姚、高、張等姓遷入。該組河灘地比較多。現(xiàn)有養(yǎng)雞場6家。1949年僅有20余人,2010年有138人,耕地面積197畝。

      二、本村人物

      楊懷仁 字希顏,安業(yè)里(今楊新莊一帶)人。為西安府生員,性好學勤教,嘗攜侄子楊槮、楊樞及侄孫楊淳于府學,訓迪后皆相機取科第。懷任家資累萬,分金寸帛不為己有。明成化末,饑,人相食,所得學廩悉分給貧乏,友人賴全活者甚眾。后應貢授瀘州訓導,廉潔盡職。

      楊槮 字子喬,安業(yè)里(今楊新莊一帶)人。明弘治八年(1495年)舉人,授河南杞縣知縣,剛毅嚴明,很有魄力。當時宦官經(jīng)常到民間搜刮民財,但聽到楊槮的聲威,均不敢胡作非為。他在任期間,轄區(qū)盜賊匿跡,民安其業(yè)。后遷汝州(今河南臨汝)知州,儲糧食萬石以上以備饑荒,全活甚眾。后又在松江(今上海松江)任職,他把絲綢織造每年的余銀全部分給窮苦機戶,自己卻不取一文。后升為長蘆(今河北滄州西)運同,卒于任上。

      楊樞 字子極,槮弟,弘治十七年(1504年)舉人。任夏縣知縣,后升為浙江道御史,巡視西域。他法令嚴肅,因而轄區(qū)內(nèi)盜賊斂跡。后又升為四川僉事,平繤江盜賊有功 。嘉靖初卒。

      楊淳(1475~1539) 字重夫,號秀嶺,安業(yè)里(今楊新莊一帶)人。高祖仲微,為遷此地始祖。仲微生讓,讓生彪,彪生欽,欽生淳。淳生于成化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卒于嘉靖十八年五月十二日。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授御史。當時宦官劉瑾專權,楊淳生性正直,得罪劉瑾,被貶為工部屯田司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升為員外郎,九年升為都水師郎中。當時宦官橫行,矯言帝命西天取經(jīng),船使用銀超過萬兩,到處00。沿河州司官吏畏懼權勢,不敢不支。楊淳不畏權勢,發(fā)言聲討,緝捕捉拿,繩之以法,使其黨徒斂跡而去。后楊淳升為湖南寶慶知府。其地風俗浮囂,崇拜鬼神。楊淳到任后,發(fā)展教育,開啟民智,并發(fā)動學生捉拿巫神,搗毀淫祠,社會風氣大為改觀。遂調(diào)鄖陽知府,又升山西副使、四川參政、四川按察使。淳在四川任上,多勸邊將對少數(shù)民族實施安撫政策,增進民族團結。淳平生清廉謹慎,不尚榮貴而重樸素,居家簡陋,卻自以為樂。

      楊渭 楊淳族弟,明代臨潼孝子。性慈孝,幼好讀書。他12歲時,母親患瘟疫,他為母親侍奉湯藥,日夜不離左右。村上的人說:“你這樣照料病人,就不怕傳染上瘟疫?”楊渭說:“如果兒子怕傳染而不顧老人,那么兒子生了病,老人是否也要避開呢?”他堅持侍奉到底,直到母親病愈。后來,他家的一位傭人也患了這種病,楊渭照樣為其調(diào)藥治病,待病愈后將其送回家休養(yǎng)。他的美德被鄉(xiāng)里傳頌。其子楊東旭,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舉人,任臨漳教諭,后升為兵部司務。

      楊應魁 淳族侄,萬歷七年(1579年)舉人,任河南鹿邑知縣,后升為云南永寧府同知。

      蘇士萍 女,原名楊秀珍,川上堡人。解放前與臨潼零口尹省三結成革命伴侶,以教書為掩護秘密從事革命工作。解放后,任臨潼縣婦聯(lián)主任、政協(xié)委員、臨潼縣副縣長等職。

      楊宜榮(1913~1993)川上堡人。一生勤勞。為人和善。解放初加入中國共產(chǎn) 黨,任臨潼縣七區(qū)仁義鄉(xiāng)指導員。后被選為臨潼縣人民委員,1950年作為臨潼縣代表隨團參加陜西省首屆農(nóng)民代表大會。他是本村互助組和初級社、高級社的積極組織者,在群眾中享有較高威望。

      何宏 楊新莊人,1945年7月26日生。祖籍河南開封,清末曾祖攜家小遷此。1968年3月從雨金中學應征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十一師服役,駐守西藏邊防和新疆邊防, 1985年初任師炮兵團政委。 1986年轉業(yè)分配到西安市碑林區(qū)工作,歷任組織部副部長、區(qū)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副區(qū)長、區(qū)委副書記、碑林區(qū)巡視員,現(xiàn)已退休。

      李愛花 女,1981年生,新莊村川西組村民。2002年與川西組的羅輝成婚;楹髢扇嘶ゾ椿郏⒕锤改,丈夫和公公在外四處跑運輸,愛花和婆婆操持家務,一家人和諧美滿。

      不幸的是,2004年6月25日,丈夫和公公發(fā)生了車禍,兩人傷勢嚴重,被送往西安軍工醫(yī)院搶救。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身懷六甲的李愛花沒有被困難嚇倒,開始了照顧傷勢嚴重的公公和丈夫的艱辛生活。她為親人喂水喂飯,端屎端尿,擦洗身體,更換被褥,按摩傷處。一個月后,丈夫的病情惡化,醫(yī)院多次下達病危通知書,建議她回當?shù)蒯t(yī)院就診并準備后事。但是,李愛花卻堅強地說:“只要他還有一口氣,我就要救他的命,決不放棄!” 幾經(jīng)輾轉,愛花將丈夫和公公轉入西京醫(yī)院繼續(xù)治療。在她的細心照料下,經(jīng)醫(y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愛花從死亡線上將丈夫拽了回來。兩個月后,丈夫和公公出院,回家休養(yǎng)調(diào)理。在她的悉心呵護下,羅輝的身體逐漸得到康復。

      2006年的年底,李愛花的公公被醫(yī)院診斷患有直腸癌。李愛花積極籌錢,聯(lián)系醫(yī)院,進行手術治療,并為公公煲湯熬藥,擦身捶背,悉心調(diào)理。公公雖然最終還是不幸病故,但李愛花的精神卻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贊譽。

      李愛花是這個家的頂梁柱。為了償還為親人治病的借款,她省吃儉用,想盡一切辦法去掙錢,幫人家栽瓜、出菜、拔草、鋤地,到建筑工地干鋼筋工。她不僅要照顧老人和孩子,還要忙8畝地的農(nóng)活,每天都是忙完了家里忙地里。如此數(shù)年,她這樣堅持著,付出著,撐起了一個溫馨和諧的家。

      李愛花的模范事跡一直為當?shù)厝罕妭黜炛。她孝老愛親的精神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2010年,李愛花被授予閻良區(qū)首屆道德模范光榮稱號。2011年,獲西安市首屆“十大道德模范”提名獎。

      三、文物古跡

      【楊淳墓志】 文革初出土于川上堡之北的楊氏先塋。長0.84米,寬0.70米,厚0.15米,志文為楷書,字跡工整俊秀,全文1400余字,記錄了明代四川布政使楊淳的生平。高陵狀元呂柟撰文,長盧都轉運鹽使同知臨潼高廷璋書丹,奉政大夫山東兗州府同知眷生賀有年篆蓋。

      【楊氏先塋】 位于川上堡北600米處,占地40余畝,營建于明初,有圍墻房舍。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華縣大地震,楊氏先塋受到嚴重損毀,圍墻房舍被夷平。“獨幸地脈未坼 ,風氣完聚如故”。次年,楊氏族人集資重修先塋,新筑圍墻二百余丈,創(chuàng)建門坊三楹,匾曰“楊氏先塋”,新辟神道九十余米,以便祭掃。墓園內(nèi)設計墓穴356個。神道南端立一碑石,上鐫園內(nèi)墓穴數(shù)、重修時間。重建工程自當年七月開始,至十月告竣。楊氏先塋在“文革”中被夷平,園內(nèi)明代楊淳、楊顯宗等人墳墓被掘,神道旁的石刻被毀。楊氏先塋碑現(xiàn)存川上堡村內(nèi),對研究楊氏家史、華縣大地震有重要價值。

      【楊顯宗墓志】 楊氏先塋楊顯宗墓出土,現(xiàn)藏相橋鎮(zhèn)一村民家中。志石方形,邊長62厘米,厚11厘米。賜進士出身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三原龍渚昝如思撰文,賜進士出身四川成都知府推官眷生櫟西任璜書丹。據(jù)志文記載,楊顯宗(1469年—1547年),字子胤,號前川,楊氏遷安業(yè)里四世孫,楊淳的從叔。楊顯宗早年業(yè)儒,后迫于生計,棄儒經(jīng)商,家業(yè)漸興。為人正直,對子侄教育十分嚴厲。誠實守信,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好周濟他人。其子楊汭,嘉靖十三年(1534年)舉人,任常州通判。孫楊思達,恩貢,通判。

      四、教育簡史

      【三義小學】 位于新莊村商業(yè)網(wǎng)點東側閻渭路北,原是一所村辦小學。1947年由老楊、新莊、仁義(屬溝王村)三組合辦,故名三義小學。1949年川上堡的私塾并入該校。三義小學創(chuàng)辦迄今已有六十多年歷史,如今已成為一所全日制標準化農(nóng)村小學。學校占地面積11800平方米,共有建筑面積1945平方米、標準化草皮操場5320平方米,校內(nèi)道路全部硬化。至2010年新配備桌凳300套,充實完備了一部十四室,各項設施已達到一類校園標準。學,F(xiàn)有教師23人,教學班7個,在校學生230人。學校容納新莊、老寨、溝王三村適齡兒童在此上學。

      五、特色介紹

      【二龍口水庫】 二龍口水庫在新莊村商業(yè)網(wǎng)點南約500米處,緊靠老楊組,距閻良城區(qū)約15公里。庫容87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萬畝。石川河、清河猶如兩條龍一般在這里交匯,故名二龍口。該庫于1971年11月8日動工興建,1974年5月建成使用。水壩壩面寬敞,2009年在壩面上修了6米寬的水泥路及6米寬的退水大橋。路兩旁有水泥護欄和太陽能路燈,到了夜晚,壩面、大橋、庫水相輝映,格外迷人。路旁修有涼亭、長廊,立天然石景數(shù)座,寬闊清澈的庫面常有魚鷹飛翔,水中魚兒嬉戲。風和日麗之日,此處更是熱鬧非凡,小孩戲水、郊游垂釣、漁翁撒網(wǎng),仿佛江南一般。

      【楊水利造出指南車】指南車,又稱司南車,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已失傳數(shù)千年。武屯鎮(zhèn)楊新莊村的農(nóng)民楊水利經(jīng)過多年摸索實踐,終于將失傳的指南車造了出來。楊水利的指南車是一輛木制的手推車,沒有車廂,車身由兩個木輪子和一個黑色的小木人組成,小木人舉起右臂指向遠方。在這輛指南車上,有幾根繩子繞在兩個車輪上,小木人下方的坐基上,有繩繞輪而過。車子右轉的時候,繩索帶動車身木輪轉動,在幾個輪子的相互作用下,車上的小木人便向左轉動。車身向右轉多少度,小木人也就向左轉多少度,以此來保證小木人胳膊的指向永遠朝著一個方向。與指南針利用地磁效應不同,指南車并非只能指南。根據(jù)原理,只要將車上小木人的手臂設置到什么方向,就會永遠指向什么方向,從而保證在古代行軍中軍隊始終朝正確方向前進,也就是“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91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