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樓村位于萊城西南不足1公里的汶河南岸。該村東與任家莊相鄰,西與張家樓相連,南與郭家園接壤,地處平原。116戶,380口人,耕地214畝。
據(jù)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西廂!羌覙恰。又據(jù)《吳氏譜》記載:明朝初年,吳姓由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并建一樓,眾稱吳家樓,久成村名。
吳家樓村共有吳、張、陳、陶4個姓氏,以吳姓居多,張姓次之。陳姓早年人丁興旺,百年以后,家業(yè)繁榮。據(jù)考證,吳姓十世裔升居此,繁衍生息已有150年左右。
吳家樓村在民國時期屬萊蕪縣第一區(qū)月盛鄉(xiāng);解放前后屬汶南鄉(xiāng);1961年隸屬礦山人民公社;1964年屬高莊人民公社高莊管區(qū);現(xiàn)隸屬高莊街道辦事處。
吳家樓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廣大村民在農(nóng)救會長吳式儉、村長吳式廣的帶領下,積極開展各種工作。1946年大動參,只有200多口人的小村,就有l(wèi)2名熱血青年參軍入伍,奮戰(zhàn)在各個戰(zhàn)場,先后有4位血灑疆場。早年參加革命的還有張麟甫、吳誨庭、吳茂松、吳熙山、吳茂林、吳茂泉、陶建河、張仲仁等。解放后到今天,又有35人參軍保家衛(wèi)國。
早年吳佩增創(chuàng)辦的義聚油果鋪、雜貨鋪,以其信譽高、品種多、質(zhì)量好而聞名他鄉(xiāng)。特別是東南山一帶,家喻戶曉。吳熙寬等人在東北沈陽經(jīng)營的土雜品更是買賣興隆,在當?shù)匦∮忻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這個村的個體經(jīng)商戶也是顧客盈門,財源茂盛。白鐵加工是這個村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代表人物有吳式行、吳熙德等,工藝水平在當?shù)乜胺Q一流。
村東小河夏天水大湍急,解放前不宜排瀉。1956年,在張敬釗等帶領下,動員村民將河道改向,順流而下。自此,再沒受洪水之災。這個村西北有一老式磚瓦窯,創(chuàng)辦人吳式成,名日:光盛窯場。當年也是場面宏大,名響一時,解放時停辦。1970年在村干部帶領下,拆除舊窯,新造良田40多畝。
1972年至1982年10年間是吳家樓村之盛時之一。那時在大隊領導吳熙智帶領下,先后創(chuàng)辦了建筑隊、運輸隊、鋼球廠、白鐵加工、電機修理、機械維修副業(yè),真可謂是紅紅火火。他們的事跡,縣廣播站多次予以報道。在這個基礎上,到了今天,個體經(jīng)濟發(fā)展也相當快。張項臣的機械修理加工廠、吳茂興的工藝水磨石總廠、吳茂安的長石廠等收入相當可觀。
1996年以后,廣大村民在村干部吳茂冉帶領下,打機井、修公路,戶戶吃上了自來水。自1970年至今,共打機井19眼,設施全部配套,200多畝土地成了百分之百的水澆田。
吳家樓村自古就有熱愛文藝、重視文化教育的好傳統(tǒng)。早在抗日戰(zhàn)爭以前,該村的雜耍以其詼諧幽默、陣式龐大、演技精良著稱。多次應邀到萊城演出,并經(jīng)常應邀到周圍20多個村莊演出。解放后的1963年,在轉(zhuǎn)業(yè)軍人張仲仁、吳熙禮等帶領下排演的《血淚仇》、《二壟地》、《奪印》等大型劇目,多次進行公演,收到了教育人民的積極作用。
吳家樓小學創(chuàng)立于1954年,首任教師亓潤德。1975年成立聯(lián)中,以其管理嚴、質(zhì)量高,多次被評為縣先進單位。村中不少有文化、有作為人士在此就讀。0前率先考入大學的有10余人;謴透呖家院笊雽?埔陨系挠20余人,中專60余人。380人的小村,20余年就有80多人考入大中專院校。吳茂亮在西安交大學習,博士研究生;吳茂存為山東科技大研究生;吳修國畢業(yè)于上海電力學院,現(xiàn)為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
吳家樓既古老又年輕,說古老是她歷史悠久,說年輕,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村干部正朝氣蓬勃地帶領全村人在新的征程上開拓進取。
*數(shù)據(jù)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