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b>

  • <li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li>
      <div id="pn9gm"><label id="pn9gm"></label></div>
    1. 您現在的位置 : 山東省 > 濟南市 > 鋼城區(qū) > 里辛街道 > 小廟村

      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qū)里辛街道小廟村概況

      [移動版]

      小廟村位于萊城東南20公里、里辛鎮(zhèn)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處,地處丘陵。東面是雙泉山,東北方向緊靠后朱山村,北與石頭灣村搭界,西鄰鄭王莊村,南接大廟村、黃家洼村。全村耕地面積553畝,158戶,405口人,均為漢族。

      據《王氏譜》載,明代王姓從高家洼遷此建村。因靠近大舜皇廟村(大廟村),曾名小舜皇廟村,簡稱小廟村。

      小廟村建村已有400余年,清末為棋山保;民國初年屬顏莊區(qū);1941年,小廟村屬新甫縣;1945年10月小廟村屬萊蕪縣顏莊區(qū)(1951年改稱第七區(qū),1955年復稱顏莊區(qū));1958年3月撤區(qū)并鄉(xiāng),小廟屬鄭王莊鄉(xiāng)(同年10月,改為鄭王莊人民公社);1959年2月,又并入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4月屬顏莊辦事處;1985年小廟村屬里辛鄉(xiāng);1995年10月里辛撤鄉(xiāng)改鎮(zhèn),小廟村屬里辛鎮(zhèn)轄至今。

      小廟村建村時只有王姓一家,后田、張、吳三姓陸續(xù)遷聚。如今王、田兩姓各占40%多。各族姓之間親如一家,謙讓、友愛、互助、團結。

      小廟村人祖祖輩輩珍愛自己的土地和家園。在并不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勞作,用堅韌不拔的精神與大自然抗爭,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尤其是1968年至1976年,村民們用車推、筐抬分別在村南和村北筑起了兩座水壩,改變了靠天吃飯的歷史。除此之外,還修了小塘壩3處,打機井3眼,整修村東梯田200余畝,使幾輩人“糧食滿倉”的夢想成為現實。

      小廟村人杰地靈,物產豐富。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花生、地瓜、谷子、高粱、大豆等。小麥、玉米自1985年后產量大幅度提高,其原因一是得益于化肥和農業(yè)機械的使用;二是優(yōu)良品種的推廣;三是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花生一直是小廟村的傳統(tǒng)經濟作物,在計劃經濟時期和“割資本主義尾巴”之時,村民也不斷到萊鋼和其它集貿市場專賣花生;ㄉ,是那個年代的奢侈品,也是小廟村主要的經濟來源。雙泉山、吳家山的石灰石;西嶺的云母、石英;人參、柴胡、全蝎、土元等藥材資源豐富。山嶺地的花椒、柿子、山楂、蘋果、棗子、核桃等果樹也是村民重要經濟資源。但水資源較為貧乏,近幾年,村民自發(fā)利用機械打深水井100余眼,80%的戶用上了自來水。值得一提的是,村西不遠處有一泉名“碗泉”。在一朝北的溝崖底下,從云母、石英石礦中涌出,久旱不干,久澇不渾。水量一年四季不變,如一碗凈水,清澈見底,飲之甘甜爽口。

      村東約一里許,有一雙7山,解放前,此山成為人們抵往匪患,躲避戰(zhàn)亂的重要場所。1926年3月,一群土匪從新泰竄至萊蕪、棋山一帶,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紅山血案”,百姓犧牲300余人。雙泉山和紅山僅一里之隔。西、北兩面山勢陡峻,易守難攻。小廟村人在雙泉山頂用石塊筑圍墻御敵自衛(wèi),青壯年數十人在圍墻頂以石擊敵。白天目標明顯,匪徒便夜間攻山,背扛門扇防止飛石傷身。待敵接近圍壁,民眾以大石塊砸下,匪皆駭然,抱頭鼠竄,能遠望游巡而不敢靠近。東、南兩面山勢稍緩,有若干牧羊人把守,擊敵必中;稍近就用火槍、土炮轟打。而匪徒以大刀、長槍為主,無計可施。久攻不下,匪徒遂改用困山之計。山上本無水源,儲備的水早已沒了,情勢十分危急。3月4日夜民眾趁匪徒不備,悄然離寨,安全轉移。3月5日,眾匪竄入山寨,空手而歸。

      1949年至1951年間,村里先后有了“換工組”、“變工隊”和“互助組”。1956年小廟與大廟、前朱山、焦家莊、黃家洼和鄭王莊一起成立了高級農業(yè)合作社。后來,除鄭王莊外的其余5村成立“大廟村聯社”。1957年,人民公社成立。1958年的“大煉鋼鐵運動”,程度,許多人靠吃樹葉、樹皮維生。1972年,村里掀起了“農業(yè)學大寨”運動!案傻脚D月二十九,吃了包子就下手”的口號,體現了這一時期人們渴望改變自然、擺脫貧困的迫切心情和響應黨的號召建設美好家園的滿腔熱忱。從苦難中走來的小廟村人,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小地變大地,丘陵變梯田,興修水利,漚制綠肥,群眾生活開始向溫飽邁進,F在仍在發(fā)揮作用的水庫、水渠、渡槽、機井都是這一時期建成的。

      小廟村有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解放前,村民聘請了楊文祥到村里辦私塾,誰上學誰出資。1949年至1960年間,由于受師資制約,小廟村學生先后到石頭灣、大廟村上學。1961年小廟村辦起了村辦小學,教師只張同義一人,小學兒童30余人,分3個年級,只上半天。1970年8月,學校改為4個年級,全天上課。1973年,村投資在村東新建小學一處,教室6間,辦公室1間,小伙房1間。1985年村小學和大廟小學聯辦。1977年恢復高考后,張務玉、王守林、王守利是首批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990年,田發(fā)迎考入同濟大學,王守濤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后到美國深造。近年來,不斷有學生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一個400余口人的小村,大中專畢業(yè)生已超過50人。

      小廟村人祖輩擅長建筑業(yè)。村里的個體小建筑隊就有三四個,在鄰近村莊小有名氣。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顏莊公社建筑隊,到八九十年代的里辛鄉(xiāng)、里辛鎮(zhèn)建筑隊,小廟村技工最多。村民田守成、田發(fā)友,先后任過經理,為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個體經濟嶄露生機,王尊會、田守太等的拖拉機運輸;王守進、王尊勝等的物資購銷,使他們成為首批脫貧致富的能人。

      改革開放,黨的富民政策使一個荒涼蕭瑟的小山村煥發(fā)了勃勃生機。現在的小廟村告別了往日靠人挑山,靠牛耕田,靠天吃飯的日子,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噴灌機械有十幾部,拖拉機三輪車成了常備工具,農業(yè)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在糧食富余的情況下,養(yǎng)殖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僅生豬每年出欄400余頭。養(yǎng)羊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上。村民們還利用靠近萊鋼的優(yōu)勢,積極從事建筑、維修、飲食等行業(yè),由干零工到搞承包,規(guī)模由小到大,有百余人長年依托萊鋼務工經商。

      截至2002年8月,已有5戶擁有了自己的樓房,140余戶住上了寬敞的新宅院,彩電擁有戶數達85%以上,摩托車成為代步工具,電話已安裝60余部,手機60余部……打破了小農經濟的束縛、逐漸融人了社會發(fā)展大潮的小廟村,今天是美好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91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