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b>

  • <li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li>
      <div id="pn9gm"><label id="pn9gm"></label></div>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三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三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4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共71項。
      振成樓
        振成樓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鴻超兄弟等人于民國元年(1912年)建造。俗稱八卦樓,以富麗堂皇、內(nèi)部空間設計精致多變而著稱。其局部建筑風格及大門、內(nèi)墻、祖堂、花墻等所用的顏色,大膽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學所強調(diào)的多樣統(tǒng)一原則,達到了極高的審美境界,堪稱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該樓坐北朝南,占地約5000平方米,由兩環(huán)同心圓樓組合而成。外環(huán)土木結構,高4層,直徑57.2米,內(nèi)通廊式。兩…[詳細]
      永定虎豹別墅
        虎豹別墅位于龍巖市永定縣下洋鎮(zhèn)中川村。1946年著名僑領、“萬金油大王”胡文虎所建。占地面積2730平方米,混凝土結構,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1991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江繼蕓墓
        江繼蕓墓位于平潭縣北厝鎮(zhèn)田美村東南。墓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坐東向西,石結構,呈如意形,三合土封頂,三級墓埕,占地約1240平方米。墓前西側分立石仲翁、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陰刻石質(zhì)橫匾一塊,文曰:“欽賜祭葬”,立墓前中間。墓前100米處原建有石構“忠烈坊”一座,毀于“文革-”,現(xiàn)只剩牌坊座。1987年重修,198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黃乃裳、黃乃模墓
        黃乃裳、黃乃模墓位于閩清縣坂東鎮(zhèn)湖頭村,三合土構筑,寬13米,進深40米。平面呈“風”字形,四層墓埕。墓前豎石望柱1對,石旗桿2對。柱上鐫刻楷書:“清欽賜恤銀祭葬大東溝殉難世襲罔替臣黃乃模”、“光緒庚子年北洋水師游擊黃公乃模附葬衣冠處”,由陳寶琛撰書。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辛亥革命前敵指揮部舊址(大士殿)
        辛亥革命前敵指揮部舊址位于鼓樓區(qū)于山上,為建于清代的宗教建筑群,全殿共三進,占地3000余平方米。1911年11月,福州革命黨人起義,設“前敵指揮部”于此。后曾辟為福建省階級斗爭展覽館、福州市博物館。1992年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大士殿又名觀音閣,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改為萬壽亭,乾隆二年(1737)更為今名。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各省紛起響…[詳細]
      林紓墓
        林紓墓位于晉安區(qū)新店鎮(zhèn)過溪村白塔壟山(現(xiàn)三山陵園內(nèi)),為近代文學家、翻譯家林紓墓地。林紓1924年病逝于北京,1925年歸葬于此。1991年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24年,林紓病逝于北京。次年,其妻楊道郁、子林琮護柩歸葬原籍。墓為三合土構筑,寬11米,深18.5米,平面呈“風”字形,三層墓埕。墓碑刻楷書:“清蓮塘林畏廬先生之墓”,旁署“長樂高鳳岐拜題”。轉角石柱上鐫刻隸書對聯(lián):“著述儻沾…[詳細]
      林森藏骨塔
        林森藏骨塔位于連江縣琯頭鎮(zhèn)青芝山風景區(qū)內(nèi)敖湖側畔,民國15年(1926年)林森親自督造。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四周石砌葫蘆狀圍墻,鐵制花飾大門。塔用青石雕砌,方形,由臺基、塔座、塔身、塔頂3部分組成,總高7.43米,塔基四級石階,寬5.7米見方,面積34.8平方米,塔座4角雕有豹頭座腳。塔身4角,4尊合掌僧人拱護。塔主體四周磨光圓柱,夾豎四塊長方形磨光青石板,組成塔身主體結構,正面鑲有“參議院議…[詳細]
      補山精舍
        補山精舍始建于宋朝,是寺僧接待達官貴人的客房。它是建在榕壽巖上,巖石上有多處題刻。古建筑藝術與書法藝術、樹根藝術融為一體。1933年秋,十九路軍蔡廷鍇,蔣光鼐等將領曾在此召開秘密會議,發(fā)動反蔣“閩變”。補山精舍在萬歲寺東側,從法雨堂東邊過圓門,即進入補山精舍。補山號稱于山第一峰,補山精舍建于榕壽巖上,木結構單層歇山頂,與一般傳統(tǒng)建筑不同的是木構件尺寸都很小。榕壽巖是一塊巨石,在巖隙間生長著一株古榕…[詳細]
      東山縣抗戰(zhàn)烈士陵園
        東山抗戰(zhàn)烈士陵園址在今銅陵鎮(zhèn)五里亭。民國30年由40多名華僑捐款一萬多元建成。該陵園由公墓、烈士紀念碑、紀念亭構成,占地300平方米。陵園四周為欄桿式圍墻,園門墻鐫刻國民政府東山縣長樓勝利的題字“毅魄長存”。陵園內(nèi)有兩棵大榕樹和花臺,公墓前塑汪精衛(wèi)夫婦跪像。紀念亭(五里亭)內(nèi)豎華僑捐資芳名碑刻。1984年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門匾有中國人民解放軍肖克將軍題匾:“東山抗戰(zhàn)烈士陵園”鎦金大字。陵園內(nèi)種植…[詳細]
      清源山弘一法師舍利塔
        1952年3月在清源山彌陀巖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nèi)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馳名的泉州白花崗巖,經(jīng)過精雕細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閩南地方仿木石構的建筑特色,塔內(nèi)頂部為蜘蛛結網(wǎng)的藻井仿木斗拱結構,層層疊起,以增大塔內(nèi)的空間效果;正面壁上,鑲嵌的輝綠巖雕刻弘一律師遺像,系豐子愷先生悲切時所作的淚墨畫。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大師生前最后遺墨。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huán)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詳細]
      棲云洞造像
        棲云洞造像位于福建省羅源縣鳳山南部、蓮花山圣水寺側。洞形如鐘,占地36平方米,洞內(nèi)明亮,繞石壁砌筑的石臺上有石雕十八羅漢和觀音坐像。石刻制作于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高者84厘米,低者75厘米,具有五代石刻風韻,是研究我國古代石雕藝術的有價值的實物資料。棲云洞為天然石洞,形如巨鐘罩地,中有澄心井,高1.3~2.85米,方廣37米內(nèi)置石雕羅漢像18尊,圍壁列坐,其中16尊為南宋淳祐八年(1248…[詳細]
      名山室石刻
        名山室石刻,位于永泰縣大洋鎮(zhèn)棋桿村東北4公里高蓋山名山室靈龜洞內(nèi),周圍有峰、巖、石、臺、殿、洞、室、潭、池、泉等眾多景觀,相傳為漢代徐登、趙炳學道飛升處。唐文德元年(888年)始建,五代唐天成年間(926~936年)賜額名山室。1926年重建殿堂、樓閣。石窟造像淺浮雕在靈龜洞北側巖面上,高約2米,寬10余米,分宋、元兩期。宋雕殘存“華嚴三圣”像的大象頭部及象鼻等。元代雕刻當是鑿在“華嚴三圣”像磨損…[詳細]
      狐貍洞古人類化石地點
        狐貍洞位于清流縣沙蕪鄉(xiāng)洞口村,安砂水電站庫區(qū)內(nèi)。主要景點有狐貍洞、燕子洞、化身巖、白龍巖、磯頭洞等。狐貍洞洞口朝南,高出附近河床約80米,洞深10多米,最寬處4米,高約5米。洞內(nèi)曾發(fā)掘出古人類及動物化石,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燕子洞規(guī)模較大,洞廳可容數(shù)百人。洞內(nèi)有造型奇異的鐘乳石,洞頂有小瀑布傾瀉而下。據(jù)史料記載,太平天國石達開的潰部曾在此屯兵![詳細]
      殼丘頭遺址群
        殼丘頭遺址,位于平潭縣平原鄉(xiāng)南壟村,是福建省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5590~7450年。它代表著閩臺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遺址地處山麓坡地,東距大海約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背風向陽的好地方,很適宜遠古人類居住。遺址散布范圍約3000平方米。1985年福建省考古隊進行考古發(fā)掘,共清理出21個貝殼堆積坑和1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貝器、陶器等遺物200多件,以及數(shù)以千計的…[詳細]
      馬欄山遺址
        馬欄山遺址位于福建省寧德福鼎市店下鎮(zhèn)洋中村北,相對高度15米,遺址范圍12.5萬平方米,1987年4月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文化堆積層,距地表深1.6米,厚0.7—1.2米,遺物中石器居多,夾有部分陶片,采集有肩石錛、石鏃、石斧、打制石片。陶片有網(wǎng)紋、素面、回紋、籃紋等紋飾,另有夾砂黑陶片及泥質(zhì)黃陶片。初步判斷為新石器時代石器作坊遺址。馬欄山是座饅頭狀的小山丘,一片郁郁蔥蔥,明媚的藍天、翠綠的山頭、幽幽的茶香…[詳細]
      懷安窯址
        懷安窯址(淮安窯址)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淮安社區(qū)天馬嶺,1953年發(fā)現(xiàn);1962年普查發(fā)現(xiàn)南朝遺物。窯址面積8萬多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石岊山山南端。1982年發(fā)掘,發(fā)現(xiàn)兩個厚1~3米的文化層堆積,年代分別為南朝和唐代。其0-土的南朝器物3000余件,有短流注子、缽、盤、杯、碗、盅缸、茶盞、茶托、菜壇、盤、壺、罐等日常生活用具和多足硯等文具、鐎斗、火盆等明器以及大量的窯具,一件支座上有“大同”紀年。瓷器均…[詳細]
      將口唐窯窯址
        將口唐窯窯址,位于福建省建陽市將口鎮(zhèn)將口村。分布在郭垅山和仙奶崗兩座山崗的東南坡,暴露窯具托座和青瓷殘器等,堆積層厚1至2米,范圍約1200平方米。該窯于1977年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1985年,福建省博物館進行發(fā)掘,發(fā)現(xiàn)唐代龍窯基一座,出土遺物數(shù)百件。瓷器胎骨絕大多數(shù)細膩、純凈,少量夾砂或羼細砂。產(chǎn)品均為青瓷,施石灰釉,釉色以青綠、青黃色為主,也有少量青灰色。釉層普遍較厚,均勻溫潤。釉面流行細小而密集的…[詳細]
      南坑窯址
        南坑窯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東田鎮(zhèn)南坑村、藍溪村。1977年發(fā)現(xiàn),大多為宋元窯址,少數(shù)延續(xù)至明。 [3-4]南坑窯址由南坑窯址群和寮仔窯址群組成,南坑窯址群分布于南坑村的槍仔嶺、頂南埔、崳坪壙、大壩、格仔口等20處山坡上,保存有厚1~5米的文化層堆積。寮仔窯址群與南坑村相鄰,創(chuàng)燒于北宋,延續(xù)于南宋,有厚0.5~2米的文化層堆。南坑窯址出土的許多陶瓷器可確定為外銷瓷品種,產(chǎn)品在日本及東南亞大量出…[詳細]
      義窯窯址
        義窯窯址位于閩清縣東橋鎮(zhèn)西南。窯址范圍自義窯村至安仁村一帶,綿延十幾個山頭,占地面積53300平方米。是福建省宋、元時期燒制青白瓷的大窯址。1958年發(fā)現(xiàn),1983年、1987年復查,已發(fā)現(xiàn)數(shù)十處燒制瓷器的窯爐為依山而建的龍窯,長度達70米,寬2.5米,呈35度坡,用窯磚和廢匣缽砌成。采集到的標本有匣缽、支柱、墊餅等窯具,以及不同形制的印花、或劃花的青白釉瓷碗、洗碟、盅、盆和蓋、罐、爐、壺等器皿![詳細]
      陳政墓和陳元光墓
        位于云霄縣城西面3公里處的將軍山麓,將軍山開漳圣跡之一,是“開漳圣王”陳元光之父陳政及夫人司空式合葬墓所在地。陳政墓始建于唐儀鳳二年(677年),墓葬規(guī);趾,有享堂、石人、石獸、神道碑等。根據(jù)出土柱刻,墓前“甲騎具裝”石馬等雕刻系南宋嘉熙庚子年(1240年)增置之遺物,其風格和工藝為國內(nèi)所罕見。陳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總章二年(669年),因泉州和潮州發(fā)生農(nóng)民起義,陳政奉旨來閩“…[詳細]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91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