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縣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是內(nèi)蒙古人類發(fā)祥地之一,內(nèi)蒙古最早有人類的地方是托克托縣和赤峰,分別被命名為“海生不浪文化”和“紅山文化”。
托克托縣早在戰(zhàn)國趙武侯時代就有了城池,古城已有近2400年歷史。
周安王十二年(前390年),趙武侯在此筑云中城。
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年),趙武靈王置云中郡并改革軍制,實行“胡服騎射”。
秦統(tǒng)一六國后,在全國設三十六郡,其中的云中郡就位于托克托縣境內(nèi)。
唐王朝建立后,為了抗擊后突厥的南侵,于景龍二年(708年)在黃河北岸的陰山以南地帶興筑了三座受降城,其中東受降城城址就在今托克托城內(nèi)的“大皇城”。
唐寶歷元年(825年),根據(jù)振武節(jié)度使張帷清的建議,將東受降城遷至北魏時期的盛樂城和林縣上土城子北面。
遼之初,將勝州城人民遷移到黃河東岸進行安置,重新修繕了城垣,并命名為東勝州。
金代,元代沿襲遼制,仍在此設置了東勝州。
元王朝統(tǒng)一全國后,在東勝州至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市)之間的黃河上,設立了水路驛站。
明朝前期,置一縣兩衛(wèi)。
即云內(nèi)縣,東勝衛(wèi)和鎮(zhèn)虜衛(wèi)。
明嘉靖年間,今縣境并入土默特。
阿拉坦汗的義子“脫脫”駐牧東勝衛(wèi)城,托克托之名由此得來清代中期起,大量的漢族人走西口來到土默川一帶,特別是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后,托克托一帶地方已全部放墾。
清乾隆六年(1741年),在呼和浩特設置歸綏道,同時在托克托城設置協(xié)理通判,由歸綏道管領,負責處理漢人事務。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為托克托理事同知廳,簡稱為托克托廳。
清光緒十年(1884年),又改稱托克托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延用原來托克托縣名,簡稱托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