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大儒,教育家、天文家許衡祖籍在此,為弘揚許衡文化精神而命名。 。 |
為紀念吉鴻昌將軍呈請置博愛縣而得名。 。 |
傳西晉時武官張羌葬于此,后人漸稱村名張羌村。清代時為與村北派生村相區(qū)別,取名南張羌。 。 |
傳宋代稱李腕村,以當時村莊領(lǐng)導(dǎo)名稱之。明代改稱李萬。 。 |
傳古時有個叫趙豁的人在此開設(shè)飯店,過往客商到此歇腳就餐,稱飯店趙豁。后來郭、喬、栗3姓相繼遷來,依店定居形成村莊,由于同音演化得名趙和。 。 |
原名古干城(春秋戰(zhàn)國時此地為衛(wèi)國干邑)。孟子曾在此講學(xué),并著《孟子》七章。元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亞圣公”,為紀念將孟子廟改為先師廟,村名改為孟軻。后形成集市稱孟軻集。清嘉慶六年(1801),開州知州張極重修先師廟,以為“大賢名不可以名村”,遂更名大賢店。1919年復(fù)名孟軻集。1974年更名古干城。1981年復(fù)名孟軻集。 。 |
傳明嘉靖年間,此地有貢生賈永在朝為官(清嘉慶開州志卷五載有貢生賈永,官職不詳)。賈永死后,其管家文柳忠心耿耿,仍守護于此,且善待鄉(xiāng)人。后為紀念文柳,于此地成集,取名文柳集。后演為文留集,簡稱文留。 。 |
許由,上古高士。率部族活動于許地,洗耳于潁水之濱,淡泊名利,被奉為隱士鼻祖、許姓始祖。街道因此得名。 。 |
傳原為秦相張儀故里,得名張儀村,后簡稱今名。 。 |
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功成身退,隱居盧氏,此地得名范蠡,后演為范里。 。 |
據(jù)傳,此地系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食邑,當?shù)鼐用褚云錆嵣碜院,褒獎其為金花公主,此地遂名金花。到民國時期改“花”為“華”,故名金華至今。 。 |
傳諸葛亮曾隱居南陽,其官至蜀漢丞相,爵封“武鄉(xiāng)侯”。后世修建的諸葛亮祠廟,也以“武侯”命名。街道因此得名。 。 |
鳳瑞路為紀念空軍英雄杜風(fēng)瑞烈士而得名。街道因路得名。 。 |
釋之路因紀念西漢法學(xué)家、廷尉張釋之而命名。街道因路得名。 。 |
西漢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博得眾望,漢武帝封其為“博望侯”,“博望”由此得名。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曹軍于“博望坡”,博望由此名揚中外。鎮(zhèn)因此得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