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始建于明,初名南窯。因在村北頭挖一泊池蓄水,人稱泊池頭或潑池頭。后演變?yōu)榻衩?/div> |
村東有劉店干河,季節(jié)洪水來時如下山猛虎,且沖成圪道,故人稱老虎圪道,后簡化為今名。 |
傳:祖孫三代在此建村,孫子負責(zé)全家用水,當?shù)厝朔Q孫公水。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縣官到東北祈雨,路過此地,在一棵松樹下休息,當?shù)厝罕姛疅崆榻哟,縣官遂將村改為今名。 |
傳:三國時,名將張飛曾率兵在此扎營,建村后以此取名張飛營。明天啟年間改名張飛城。 |
傳:古時南2千米(4華里)處,有一賣柴市場,故名四里場,后演變稱今名。 |
此處深山溝里有一較大場地,且有一株海棠樹,建村后以此取名海棠場,后演變?yōu)楹L膹S。 |
此處北邊有座山頭名寨腦,建在山下低凹處,故名。 |
傳:清道光末年(1850),此地人們在一圓而光禿的嶺上開荒時,發(fā)現(xiàn)一處活水源,建村后人稱今名。 |
傳:張姓在此山溝定居,排行老四,故名張四溝,為求水心切書寫成張泗溝。 |
橫跨山嶺建村,故名。 |
此地凹內(nèi)有一個較深的枯井,建村后稱枯井凹。因含義不雅,以村西0.5千米處有一小水泉,旱年長流不斷,故于1979年經(jīng)上級批準,更為今名。 |
村建在溝深林密的溪流兩側(cè),光線暗淡,經(jīng)常流水之處,故名。 |
村建在長滿蒿草的山間平地上,故名。 |
此處東部有一山壁,太陽出來就照在山壁上,建村后人稱今名。 |
原以廟得名柳姑庵。后音譯演變?yōu)榻衩?/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