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政府所在地衙門莊,大約形成于明代隆慶年間。據(jù)傳此地原有系蒙古族游牧區(qū),有蒙古族部落首領(lǐng)黃臺吉在此修有衙門一處,古稱衙門莊,故名。 |
據(jù)傳此地原有系蒙古族游牧區(qū),有蒙古族部落首領(lǐng)黃臺吉在此修有衙門一處,古稱衙門莊,故名。 |
此地很早以前為少數(shù)民族游牧區(qū),據(jù)《應(yīng)氏家譜》記載:應(yīng)氏在清道光初年(1821)從互助沙塘川遷來此地居住,因村建在南部平坦的灘上而取名為南灘村。 |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從互助麻其東溝遷來一戶名叫麻其的藏族居住,后逐步從各地遷來雜姓,形成村莊,故名麻其村。 |
克麻爾系藏語,紅山埡豁下面的小村莊之意。清咸豐年間(1851)馬氏從大通毛佰勝遷此,村安居,因村建在克麻爾故名。 |
清代康熙年間,蔡姓從山西豐縣杏花莊遷來居住,沿用原籍地名杏花莊,后稱杏花莊村。 |
據(jù)傳,在清同治年末(1874)前后,張、李、白三姓從元朔鮑家寨遷來此地居住,因村建在仙米寺之處而得名仙米莊,后稱為仙米村。 |
據(jù)傳,田氏在清乾隆末年(1795),從后子河田家遷來此地居住,因村建在溝內(nèi),以姓氏得名田家溝村。 |
“爾麻”系藏語,“山地之意”,以地形取名。清代順治年間,郭蟒寺喇嘛召來民眾在此墾荒種地,牧牛放羊,定居于此,繁衍子孫,逐漸成村。 |
清道光年間建村,以姓得名。據(jù)傳,有康姓居住得名,現(xiàn)康姓今已無一,但地名仍沿襲至今。 |
據(jù)《汪氏家譜》記載,始祖于清朝乾隆年間從北川馬圈遷此居住,因居住在老虎溝境內(nèi)而取名老虎溝村。 |
清朝雍正年間是廣惠寺所轄的放牧區(qū);清朝嘉慶年間,有毛姓從互助孫家灣遷來此地定居;后有劉姓遷居于此,逐漸成莊,且劉姓族大戶多,故名劉家莊村。 |
“多隆”系藏語,“石頭溝”之意,以地形地貌取名多隆村。 |
據(jù)《馮氏家譜》記載:清代咸豐九年,馮氏由城關(guān)寺咀遷到此地居住,因村建在自然形成的圓土墩上而取名元墩子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