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初有一次洪水泛濫,大批饑民流落于此,適逢一只糧船經(jīng)過,船主將全船糧食分給災(zāi)民。此事傳到朝庭,皇帝非常感動,傳旨賜封糧船船主為“濟民公”,分糧之地為“永安”,后來這里建起圩場,稱“永安圩”。[詳細(xì)] |
因該居委會設(shè)立在橫布社區(qū),故名。[詳細(xì)] |
相傳清初有一次洪水泛濫,大批饑民流落于此,適逢一只糧船經(jīng)過,船主將全船糧食分給災(zāi)民。此事傳到朝庭,皇帝非常感動,傳旨賜封糧船船主為“濟民公”,分糧之地為“永安”,后來這里建起圩場,稱“永安圩”。[詳細(xì)] |
此地原為河邊小島,常罹水患,居民以樹枝為材料修堤攔水,水退后滿地樹杈,故取村名為“橫杈”。此地又歷為永安沙浦橫渡渡口,“槎”“杈”同音,于是改作“橫槎”。[詳細(xì)] |
元末明初吳姓居民從南?h水藤村來此建村時,因村坐落于山崗下,山上樹木蔥郁,望之蔚然如夏日高長的芃芃綠裝,故命村名“夏崗”,后改夏江。[詳細(xì)] |
宋咸淳年間建村時稱“寶草”,后取“大片草澤上的村落”(“甫”的意思是大之意),而改村名為“甫草”。[詳細(xì)] |
因村委會設(shè)立在江溪村,因村莊背靠山崗,西臨溪水,故名。[詳細(xì)] |
史沿革:新中國成立前,屬高要縣第四區(qū);1953年,屬高要縣第九區(qū)岐溪;1955年3月,屬永安區(qū)岐溪鄉(xiāng);1958年3月,屬高要縣廣星人民公社三團;1959年7月,改稱蒼南大隊,屬永安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稱蒼南鄉(xiāng),屬永安區(qū)公所;1986年,改稱蒼南村,屬永安鎮(zhèn);1988年3月,從高要拆分出來,屬鼎湖區(qū)永安鎮(zhèn);1989年,改稱蒼南管理區(qū);1998年10月,改稱蒼南村委會,沿用至今。[詳細(xì)] |
地近西江北岸,背離江面,是為“背水”。清順治年間形成的的貝水圩,圩市交易講究貨幣財貝,“背”、“貝”同音,故漸稱名為“貝水”。[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