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臨東海路得名。 |
以境內有沙河路通過得名。 |
以菜圃路命名。 |
東北濱海,境內有海濱路通過故名。 |
基湖,元大德《昌國州圖志》卷二載為嘉湖,以其地古有小潟湖得名,為宋元時期昌國縣(州)蓬萊鄉(xiāng)69岙之一。明代始稱北基湖,別稱北紀湖。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九十六:“再馬跡之北基湖岙,雖無人跡,差驗地上破碎器具碗片等物,似有人居住或系砍柴人,到此均未可定。”基湖、紀湖均為嘉湖的方言諧音。 |
以高場灣自然村得名。清乾隆《崇明縣志》卷一載為坑柴(岙),民國時期始稱教場灣,以村前沙灘曾為明清巡哨水師演兵處得名,后以方言諧音為今名。 |
以青沙灘自然村得名。青沙灘,元大德《昌國州圖志》卷二載為鯨門,以東北側有古稱鯨門的劍門水道得名,為宋元時期昌國縣(州)蓬萊鄉(xiāng)69岙之一,清代始稱青砂、南劍門。民國《定?h志•定?h總圖》始見“青沙灘”地名記載。 |
以大關岙自然村得名。大關岙,宋寶慶《四明志》卷七和元大德《昌國州圖志》卷二載為關岙,為宋元時期昌國縣(州)蓬萊鄉(xiāng)69岙之一。因其為古巡海水師駐守和設關之處得名。宋寶慶《四明志》卷七:“神前、石衕、三姑、宜山、馬跡、關岙、海驢礁及海南北中間,其晝夜巡徼者,三日一報樞密院及尚書省!1949年版《奮進中的嵊泗列島》:“此港形勢緊固,宜以關名!鼻宕兔駠鴷r期,曾別稱大官岙、大關澳。澳,古同“岙”,官岙,系關岙的諧音誤寫。 |
以石柱自然村得名。石柱,因村內昔有海蝕石柱得名。元大德《昌國州圖志》卷二和延祐《四明志》卷七載為大岙頭,為宋元時期昌國縣(州)蓬萊鄉(xiāng)69岙之一。清乾隆《崇明縣志》卷一載為石池。1918年1:5萬地形圖《馬跡山》載為石柱。 |
以小關岙自然村得名。古與大關岙合稱關岙。宋寶慶《四明志》卷七和元大德《昌國州圖志》卷二均有“關岙”地名記載,為宋元時期昌國縣(州)蓬萊鄉(xiāng)69岙之一。因其為古巡海水師駐守和設關之處得名。宋寶慶《四明志》卷七:“神前、石衕、三姑、宜山、馬跡、關岙、海驢礁及海南北中間,其晝夜巡徼者,三日一報樞密院及尚書省!1949年版《奮進中的嵊泗列島》:“此港形勢緊固,宜以關名。”清代和民國時期,曾別稱小官岙、小官澳。澳,古同“岙”,官岙,系關岙的諧音誤寫。 |
以村民原居馬跡山島得名。 |
以東、西綠華島為主要管理區(qū)域得名。 |
為金雞岙和小平頭二自然村的合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