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間大移民時(shí),馬姓始遷祖由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建村,后村民在村中建起十八座土樓,而得名馬樓。 |
明初,滿姓族人由山西洪洞老鴰窩遷至山東壽張城西滿家坑。三世滿朝貴又遷至壽張城南25里裴城寺村西今址,以姓氏取名滿那里。 |
明洪武十二年(1379)吳泰伯之八十三世孫三兄弟由山西洪洞遷到山東壽張城西趙升白。明洪武十三年(1380)吳二珠由趙升白遷至今址。后建樓,村名為吳家樓,后改為吳樓。 |
明洪武年間,張氏始遷祖翊戴由山西洪洞縣遷居陽谷縣皇姑冢。后十三世祖有容遷今址建村,因村西有大寺,故名大寺張。 |
明初,劉姓始遷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劉姓居民以做顏料靛青為業(yè),故名為靛池劉。清光緒十二年(1866)改“靛池劉”為“靛池樓”。 |
據(jù)考,古有裴姓人立功被封于此建城邑名“裴城”。宋治平二年(1065)城北建一大寺,寺依城名,稱“裴城寺”。后裴城衰落,寺名超城名,因?qū)倮霞?zhèn)且裴城寺香火旺盛,聚集成集,俗稱“裴城寺集”或“裴城寺鎮(zhèn)”,“裴城寺”之名成為地名。 |
清道光十六年(1836),大楊楊氏第七代楊坤由蓮花池遷此立村,取名后楊。 |
清代,秦氏始遷祖由山西洪洞縣遷往壽張城南二十五華里建村,取名前秦。 |
清代,秦氏始遷祖由山西洪洞縣遷壽張城南25華里后張莊村,因秦姓人多。1943年改名后秦。 |
明洪武年間,閻氏始遷祖由壽張閻堤遷曹莊,后又遷至此地定居,時(shí)村名顏豁子,閻氏來后改名閻霍。后“閻”演化為“閆”。 |
明永樂元年(1403),閻氏始遷祖由江蘇錫山門口遷至今山東省梁山縣小安山閻集,后遷今馬樓尚嶺,再遷今址,以姓取村名閻莊。后“閻”演化為“閆”。 |
明洪武年間,孫氏始遷祖孫文贊由山西平陽遷山東壽張縣南黑虎廟(今屬山東省梁山縣),后遷黃河西岸黃河洼今址,以始遷祖名字命名孫文贊。 |
明洪武年間,本地是河洼,地域廣闊,土壤肥厚,各地百姓遷來開墾居住。建村時(shí)有三岔路口,梁姓最早在此安家,故取名梁路口。 |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王龍?zhí)队缮綎|壽張縣西南尤坊村遷此居住,取名王龍?zhí)洞,后?jiǎn)稱王潭村。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潭村部分人遷至本村正南建村,名為前王潭,原村遂名為后王潭。 |
明代,王氏始遷祖王相吳由今山東陽谷縣壽張鎮(zhèn)北關(guān)遷此處立村,以始遷祖王相吳人名命村名王相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