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那”音譯詞:“查”譯為巖石,“那”譯為頂或端,因本村位于白巖如串珠般的頂端而得名。當時的查那村由三個自然村組成,西藏和平解放前三個自然村各只有一戶,分別為查那西嘎和沖巴達龍、常貴馬倉。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之后,廣大農(nóng)奴們當家作了主人,一部分農(nóng)奴從喜嘎分戶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一部分是從外地遷人到這里定居成家,由此以來戶數(shù)就逐漸增多!安槟恰币鉃椤昂谏珟r石”。1987年設立。 查那村東接為204省道,南1140米處為則果列,西3150米處為達隆普,北3950米處為洛普。設有3個村民小組。37戶220人。海拔4237米。 |
嘎江村名來源于西藏民主改革前是江孜縣“江雄”戶的莊園,在政教合一時期“江雄”戶派索朗多布杰到管理這塊地域,在他居住的時段里周圍無樹木、無濕地從而先后取名為“江嘎”、“嘎強”等最終取名為現(xiàn)在的“嘎江”!案陆币鉃椤八边叀。1987年設立。 嘎江村東1840米處為吉雄普,南2000米處為場瓊普,西2270米處為哎旺貢巴,北2490米處為柏玉普。設有1個村民小組。24戶96人。海拔4338米。 |
據(jù)老人口傳,該地先后稱為“拉龍普”、“公社一隊”、“白龍”三種:其中原先“拉龍普”,名源于原先該地方有一名叫“吉尊瑪魯央白姆”的尊者,人們?yōu)榉奖阌涀≡撟鹫甙言摰胤Q為“拉龍普”,據(jù)歷史尊者于1953年圓寂。之后又稱為“公社一隊”,名源于1969年成立人民公社時該地劃分為康馬公社一隊,從此人們又把該地稱為公社一隊。后來一直把該地稱為“白龍”,也就是從1987年撤區(qū)設鄉(xiāng)后,該地稱為白龍,其中“白”字源于該處曾有多處碉樓(碉樓藏語譯為“白”),“龍”字藏語譯為故鄉(xiāng)之意,也就是本村莊東面有“加卓白”、南面有“尼色白”、西面有“白沖”、北面有“帕林白”,村莊位于碉樓的中央,為此人們把該地至今稱為“白龍”。“白龍”意為“諺語谷”。1987年設立。 白龍村東1040米處為夏噶列,南1070米處為薩拉列,西340米處為白龍列,北3990米處為巴噶爾。設有3個村民小組。50戶263人。海拔4392米。 |
“克列”之名來源于藏語,為崖壁之首之意,其寓意為畜牧業(yè)發(fā)展領頭雁,相傳“藏巴蒂斯”時期,克列村草場萬畝,牛羊上千,是周邊地區(qū)最為富庶旺盛之地!翱肆小币鉃椤敖ㄔ谏窖律系拇迩f”。1987年設立。 克列村東290米處為204省道,南4450米處為柏玉,西1280米處為莫隆普,北1100米處為克白。設有8個村民小組。73戶396人。海拔4307米。 |
康馬,為藏語音譯,意為“紅色廟宇”由此得名康馬村!翱雕R”意為“紅色房子”。1987年設立。 康瑪村東2870米處為墻日,南1090米處為恩加普,西380米處為204省道,北5000米處為斯頂普。在縣駐地康馬鎮(zhèn)南方向0.5千米。設有1個村民小組。210戶930人。通康馬鄉(xiāng)至康瑪村的公路。海拔4289米。 |
嘎隆,意為“嘎爾隆”,藏語意為“嘎爾東贊”,因與吐蕃王朝噶東贊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被稱為“嘎隆莊園”。當時,在嘎隆境內,巴玉•格隆麥張新居只有四個小組20戶70多人,因要建生產(chǎn)隊,這讓嘎隆成為大家的名字:嘎隆第三排。1978年建區(qū),嘎隆也成了嘎隆村!案颀垺币鉃椤盃I地”。1987年設立。 格龍村東2790米處為麥章普列,南800米處為格龍,西接為204省道,北220米處為麥章。設有4個村民小組。57戶360人。海拔4217米。 |
朗達”一詞是公元期間,本村西面有一座龍須普(山溝),全名叫乃普,但是乃普周圍有很多的龍須,比如:葛旦、措普、旺普、孔普、拉龍、果龍、堪布龍等。該山溝中間有一座寺廟(尼姑寺),名字叫乃寺,也叫乃的寺廟,它的下面有一家農(nóng)戶,名字叫乃臥,后來慢慢改為拉臥(該戶后來搬到現(xiàn)村委會所在地)。普里面共有15戶,其中12戶叫斯定的百姓,為加絨斯定地主當隸,有2戶是以牧業(yè)為主的大戶牧民,名字分別叫根倉和尋藏戶,些戶是為莊園和地主當奴隸!袄蔬_”意為“放牧公牛的谷口”。1987年設立。 朗達村東320米處為康馬河,南470米處為康馬河,西1390米處為拉吳普,北2930米處為雜則列。設有13個村民小組。61戶294人。海拔4274米。 |
寓意搬遷戶生活幸福美滿,故名。2020年2月3日,新設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村民委員會。 經(jīng)2020年2月3日,縣人民政府審批,成立脫貧攻堅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設村民委員會,通過鄉(xiāng)人民政府、縣政府爭取民意后取名為德吉林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