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元年間(785年—805年),析永泰縣歸義鄉(xiāng)置歸德場,潯中鎮(zhèn)屬歸德場。 宋代,歸德鄉(xiāng)轄靈化里。 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屬在坊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區(qū)的建制,潯中鄉(xiāng)屬潯中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潯中區(qū)。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潯中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第一區(qū)。 1952年,屬第一區(qū)。 1955年,第一區(qū)更名為潯中區(qū)。 1958年10月,改為潯中公社。 1984年,公社改為潯中鄉(xiāng)。 1991年,撤鄉(xiāng)設潯中鎮(zhèn)。 |
唐貞元年間(785年—805年),析永泰縣歸義鄉(xiāng)置歸德場,龍得地域屬歸德場。 宋乾德二年(964年),設龍潯驛,屬歸德鄉(xiāng)靈化里。 元代沿襲宋代建制。 明代,屬歸德鄉(xiāng)坊隅里。 清順治三年(1646年),屬在坊里,縣衙駐高卿社上市。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城區(qū)得中聯(lián)保,聯(lián)保駐媽祖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第一區(qū),區(qū)址駐興南街。 1949年11月24日,德化解放,龍得屬第一區(qū),區(qū)址駐興南街。 1950年12月,丫尋中鎮(zhèn)設丁溪、英山、高蔡等鄉(xiāng),屬第一區(qū)管轄。 1951年至1952年6月,德新、興南、塔雁等城區(qū)街道和寶美屬潯中鎮(zhèn),丁溪、英山和高蔡設鄉(xiāng)。 1952年8月,城區(qū)街道和寶美、詩墩、駟蒲等村仍屬潯中鎮(zhèn),丁溪、英山和高蔡仍設鄉(xiāng)。 1955年1月,潯中鎮(zhèn)所轄地域不變,丁增、英山、高蔡、秀湖設鄉(xiāng),均屬第一區(qū)。 1958年4月,撤區(qū)設鄉(xiāng);11月,潯中鄉(xiāng)更名潯中公社。 高蔡、丁溪、英山改為大隊。 1980年4月,潯中鎮(zhèn)更名城關鎮(zhèn)。 1981年5月,城關鎮(zhèn)改名龍潯鎮(zhèn)。 1997年7月1日,龍潯和得中2鎮(zhèn)行政區(qū)域進行調整,以滬溪南北岸為界,溪北岸的富東街、鳳池街劃歸潯中鎮(zhèn);溪南原屬潯中鎮(zhèn)的寶美、高陽、丁溪、丁墘、英山、大坂6個村劃歸龍潯鎮(zhèn)。 |
三班鎮(zhèn)古稱碩杰。 唐時,屬歸德場。 宋、元、明代時期,屬歸德鄉(xiāng)歸化里。 清代時期,屬在坊里碩杰社、蔡徑社。 民國早期,屬第一區(qū)(潯中)三高鄉(xiāng)。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稱三高示范鄉(xiāng)。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成立三高鄉(xiāng)人民解放委員會。 1949年11月,稱三高鄉(xiāng)。 1950年3月,屬一區(qū)(潯中)三高鄉(xiāng)。 1951年1月,屬一區(qū)三班鄉(xiāng)、錦橋鄉(xiāng)、高蔡鄉(xiāng)。 1952年8月,屬一區(qū)三班、高蔡、錦橋、奎斗鄉(xiāng)。 1956年8月,屬潯中區(qū)奎斗、三班、錦橋、蔡徑鄉(xiāng)。 1958年4月,撤區(qū)并鄉(xiāng),奎斗、三班、錦橋、蔡徑合為三班鄉(xiāng);同年10月,成立公社,屬得中公社三班管理區(qū)。 1961年7月,從潯中析出成立三班公社。 1984年9月,三班公社改稱三班鄉(xiāng)。 1991年12月,三班鄉(xiāng)撤鄉(xiāng)設鎮(zhèn)。 |
宋、明時,先后分屬于永寧鄉(xiāng)清泰里,善均里、歸德鄉(xiāng)惠民里,集賢鄉(xiāng)嵩平里。 清代早期,屬在坊里茅岐社。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改為文興社。 民國時期,先屬第二區(qū)、后為碧霞鄉(xiāng)。 1949年11月,為碧霞鄉(xiāng),屬第二區(qū)。 1951年1月,設第七區(qū),區(qū)址駐霞碧。 1955年12月,第七區(qū)改名為霞碧區(qū)。 1956年8月,并入雷峰區(qū)。 1958年5月,劃分為霞碧、蘇洋、大溪3個鄉(xiāng);同年11月,成立霞碧公社。 1960年5月,并入潯中公社。 1961年1月,恢復霞碧公社。 1984年10月,改為霞碧鄉(xiāng)。 1991年12月,霞碧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 1994年8月,霞碧鎮(zhèn)改名為龍門灘鎮(zhèn)。 |
唐代時期,屬歸德場。 宋、明時期,屬德化永寧鄉(xiāng)清泰里。 清代時期,屬清泰里峰魁社和肖坑社(后改為奎光社),李溪、潘祠、瑞坂屬李山社。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編查保甲隸屬第二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撤區(qū)廢聯(lián)保建鄉(xiāng),蕉溪、雷峰、肖坑屬西南鄉(xiāng),李溪、瑞坂、上寨、雙芹、薦解屬瑞上鄉(xiāng)。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設鄉(xiāng)公所。 1950年,設德化第二區(qū)。 1956年,改為雷峰區(qū);同年5月,改為雷峰鄉(xiāng)。 1958年,成立雷峰公社。 1984年,改為雷峰鄉(xiāng)。 1992年,雷峰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 |
宋至明,屬德化縣永寧鄉(xiāng)善均里、清泰里。 清代時期,屬德化縣清泰里登龍社、南埕社和肖坑社,后改為奎光社,部分屬在坊里茅岐社。 民國時期,有各村分別屬西南鄉(xiāng)、水口鄉(xiāng)、瑞上鄉(xiāng)和碧霞鄉(xiāng)。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高漈、南埕、西山屬西南鄉(xiāng),蟠龍、連山屬瑞上鄉(xiāng),棗坑屬霞碧鄉(xiāng)。 1950年,高漈、西山、棗坑屬二區(qū),南埕、蟠龍屬三區(qū)。 1951年,棗坑屬七區(qū)(霞碧區(qū))。 1952年,西山、高漈屬二區(qū),南埕屬三區(qū),連山、蟠龍屬九區(qū)。 1955年,新設前鋒、許厝鄉(xiāng),屬二區(qū),新設梓墳鄉(xiāng),屬九區(qū)。 1956年,西山、許厝、高漈鄉(xiāng)屬雷峰區(qū),蟠龍、連山鄉(xiāng)屬水口區(qū)。 1958年10月,南埕、連山、蟠龍、梓垵屬水口公社,西山、前鋒、高漈、許厝屬雷峰公社,棗坑屬霞碧公社。 1961年,連山、蟠龍、梓墳、許厝屬許厝公社,望洋以南的地區(qū)屬高漈公社,棗坑屬霞碧公社。 1965年,原高漈公社所轄的高漈、半嶺、前鋒、西山、南埕、棗坑、望洋大隊和許厝公社所轄的許厝、連山、蟠龍村、梓垵大隊合并組建南埕公社。 1980年冬,增設塔兜大隊。 1984年10月,南埕公社更名為南埕鄉(xiāng)。 1991年4月,南埕鄉(xiāng)撤鄉(xiāng)設鎮(zhèn)。 |
唐代,屬永泰縣歸德場。 五代后唐長興四年(933年),歸德化縣。 宋至明,屬永寧鄉(xiāng)清泰里(淳湖一帶屬常平鄉(xiāng)梅中團)。 清代時期,屬清泰里丘坂社、南堤社(淳湖一帶屬梅中里淳湖社)。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設水口鄉(xiāng)。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水口鄉(xiāng)屬二區(qū)。 1950年,設德化縣第三區(qū)。 1958年10月,成立水口公社。 1984年9月,水口公社改水口鄉(xiāng)。 1992年7月,水口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 |
唐以前,歸永泰縣歸義鄉(xiāng)。 唐、宋、元、明,分屬歸德場、集賢鄉(xiāng)新化里、小尤上團、湯泉上團、湯泉里、赤水格市。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歸第三區(qū)公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成立錦水鎮(zhèn),歸赤水第三區(qū)署轄。 1950年3月,赤水鄉(xiāng)設立第五區(qū)公所。 1956年8月,第五區(qū)改為赤水區(qū)。 1958年4月,撤區(qū),成立鄉(xiāng);同年10月,成立赤水公社。 1984年9月,改為赤水鄉(xiāng)。 1992年7月,赤水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 |
上涌鎮(zhèn)最早屬尤溪縣。 五代后晉乾祐二年(949年),劃歸德化縣。 明代時期,屬常平鄉(xiāng)。 清代時期,分屬東西里和梅上里。 民國三十年(1941年),設上涌鄉(xiāng)。 1950年,在此設第四區(qū)。 1956年,改稱上涌區(qū)。 1958年,成立上涌公社。 1961年,葛坑、楊梅、桂陽、湯頭從上涌公社析出單獨設社。 1984年6月,改為上涌鄉(xiāng)。 2001年,改為上涌鎮(zhèn)。 |
宋、明,屬常平鄉(xiāng)楊梅中團。 清代時期,分屬梅中里和梅上里。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四區(qū)。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撤銷區(qū)、廢聯(lián)保、設鄉(xiāng)保,屬葛嶺鄉(xiāng)。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1950年,仍稱葛嶺鄉(xiāng),屬第四區(qū)所轄。 1951年1月,建第六區(qū)公所。 1956年8月,第六區(qū)并入上涌區(qū)。 1958年4月,成立葛坑區(qū);同年10月,為葛坑公社。 1960年,并入上涌公社。 1961年,從上涌公社析出,恢復葛坑公社。 1984年,改為葛坑鄉(xiāng)。 2001年,葛坑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 |
唐代時期,屬歸德場。 宋至明時期,屬集賢鄉(xiāng)永豐里。 明天順六年(1462年),永豐里并入歸德鄉(xiāng)坊隅。 清代時期,在坊里上林社。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區(qū)的建制,錦福鄉(xiāng)隸屬潯中為第一區(qū)。 1950年6月1日,廢除保甲制度,設鄉(xiāng)。 1950年12月,錦福鄉(xiāng)屬第一區(qū)。 1956年8月,原蓋德所屬的第八區(qū)并入潯中區(qū)。 1958年4月,撤區(qū),區(qū)劃調整31個鄉(xiāng);同年10月,撤鄉(xiāng)成立8個公社。 蓋德并入潯中公社。 1961年6月,蓋德從潯中中析出,成立蓋德公社。 1984年9月,蓋德公社改為蓋德鄉(xiāng)。 2012年9月,撤銷蓋德鄉(xiāng)建制,設立蓋德鎮(zhèn)。 |
后漢乾祐元年(948年),屬尤溪縣進城鄉(xiāng);后屬德化縣進城鄉(xiāng)。 宋乾德二年(964年),屬進城鄉(xiāng)小尤上團。 元沿襲宋代。 明天順六年(1462年),并入集賢鄉(xiāng)新華里。 清順治三年(1647年),屬新化里和尤中里。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四區(qū)尊陽鄉(xiāng)。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屬雙陽鄉(xiāng)。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第四區(qū)雙陽鄉(xiāng)。 1949年11月,屬第五區(qū)雙陽鄉(xiāng)。 1950年12月,屬第五區(qū)。 1956年8月,屬赤水區(qū)。 1958年10月,屬赤水公社。 1961年6月,從赤水公社析出,成立美湖公社。 1984年,美湖公社改美湖鄉(xiāng)。 2014年,撤銷美湖鄉(xiāng),設立美湖鎮(zhèn)。 |
宋乾德五年(967年),屬德化縣常平鄉(xiāng)楊梅中團。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屬常平鄉(xiāng)楊梅上團。 清順治三年(1646年),屬梅中里和楊半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楊梅境域劃分成5個保,分屬桂陽、葛坑聯(lián)保,歸德化縣第三區(qū)管轄。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置云溪保和楊梅保,屬葛嶺鄉(xiāng)。 1949年11月起,屬葛嶺鄉(xiāng)。 1950年4月,劃歸第四區(qū)葛坑鄉(xiāng)。 1951年1月,成立和平鄉(xiāng),歸屬第六區(qū)。 1952年7月,屬第六區(qū)和第九區(qū)。 置白葉鄉(xiāng),云溪鄉(xiāng)。 1953年8月,屬第六區(qū)。 1956年8月,屬上涌區(qū)。 置云溪鄉(xiāng)、白葉鄉(xiāng)、西埔鄉(xiāng)。 1958年4月,歸葛坑區(qū);同年10月,歸屬葛坑公社。 1959年5月,劃和順大隊歸尤溪縣管轄。 1960年,并入上涌公社。 1961年,成立楊梅公社。 1979年,和順大隊從尤溪縣析出,劃歸德化縣楊梅公社管轄。 1984年,成立楊梅鄉(xiāng)。 |
宋、明,屬進城鄉(xiāng)湯泉上團和湯泉下團。 清代時期,屬梅上里(部分屬湯泉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葛嶺鄉(xiāng)。 1950年,屬第四區(qū)(上涌)。 1951年,屬第六區(qū)(葛坑)。 1956年,改屬上涌區(qū)。 1958年10月,屬葛坑公社和上涌公社。 1961年,從上涌公社和葛坑公社析出部分大隊,建立湯頭公社。 1984年,改為湯頭鄉(xiāng)。 |
唐代時期,屬尤溪縣常平鄉(xiāng)。 明洪武十五年(1381年),屬常平鄉(xiāng)楊梅上團。 清順治三年(1646年),屬梅上里桂陽社。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推行保甲制,屬第三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撤銷聯(lián)保,改為桂溪鄉(xiāng)。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桂陽鄉(xiāng),屬第四區(qū)。 1958年10月,屬上涌公社。 1961年,由上涌公社析出,成立溪洋公社。 1981年10月,溪洋公社更名為桂陽公社。 1984年9月,改為桂陽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