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b>

  • <li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li>
      <div id="pn9gm"><label id="pn9gm"></label></div>
    1. > 重點推薦 > 保山市各縣市區(qū)情況介紹

      保山市各縣市區(qū)情況介紹

      名稱: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

      拼音:LongyangQu。

      方位:東經(jīng)98°43′~99°26′,北緯24°46′~25°38′。

      面積:5011平方千米

      海拔:境內山脈起伏盤錯,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區(qū)海拔1653.5米。

      人口:

      2005年末,全區(qū)總人口85.84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73.68萬人,占總人口的85.83%;少數(shù)民族人口11.55萬人,占總人口的13.46%;

      民族:

      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納西族9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

      宗教:

      隆陽區(qū)現(xiàn)有宗教主要是佛教(漢傳佛教、小乘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

      市花:蘭花

      郵政編碼:678000

      電話區(qū)號:0875

      汽車牌照:云M

      (圖片說明:九隆雕塑為保山標志之一)

      一、歷史沿革

      隆陽區(qū)系由縣級保山市的行政區(qū)域改劃,因地(區(qū))改市而更名為隆陽區(qū)。

      隆陽古稱永昌,有“永世良久、昌盛繁榮”之義,又名蘭城,是云南歷史上開發(fā)較早的地區(qū)之一,歷代的邊陲重鎮(zhèn),也是我國歷史上通往印度、緬甸、伊朗等國的南方絲綢之路必經(jīng)地。

      周朝時期屬哀牢國首邑,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不韋縣,屬益州郡,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置永昌郡,在東漢時期卓立為全國第二大郡,明嘉靖二年(1523年)定名為保山縣。1950年1月5日建立保山縣。1962年12月1日,析置施甸縣,1983年9月9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2001年6月撤市設區(qū)。

      據(jù)民國考古學者李郅《九隆山記》記載:“保山縣西之九隆山,歷史上得名最古,有名勝古跡。西至沙河,東臨郡治,橫廣四公里。”

      九隆山包括九個山峰,從太保山起順南數(shù),第一峰寶蓋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蓮花山,第三峰黃龍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塢,第六峰硯池過峽,第七峰蘭花坡,第八峰九嶺崗,第九峰龜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們亦稱之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壩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東,為陽面,人們稱它為“隆陽”。《九隆山記》載:“昔人稱永昌府城為隆陽郡,謂其在九隆山之陽也。”另據(jù)民國《保山縣志稿》大事記,古跡、名勝載:“春滿隆陽——永昌古郡數(shù)萬人家,城中樹木最為繁多,春時群花盡放,憑高望之,滿城花花世界,如錦如云,極為佳麗!北涣袨楸I絻劝司爸谝患丫啊

      隆陽的設治,始自西漢武帝時期,初屬益州郡。東漢以后置永昌郡、永昌節(jié)度、永昌府。原“保山縣”作為政區(qū)名,是明朝中葉以后之事,明-五年,永昌舉人文澍進京考中壬子科進士,皇上封他為太子太保,并把城邑西邊寶蓋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給他。后來文澍便在松山居住,從此,松山就被人們叫做太保山!睹鞯乩碇尽份d:“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齒二千戶為保山縣,”因縣城設置在太保山腳,故縣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縣。清朝、民國時期繼續(xù)沿用,新中國成立之后,仍沿用了30多年。其轄境則隨時代不同而有差別,其治所的城址,也隨歷史的演變而變化。

      據(jù)《后漢書·西南夷哀牢傳》載:哀牢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上,嘗捕魚水中,觸木若有感因妊,十月產(chǎn)子十人,后沉木化為龍,出水謂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遂其抵以為主。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說,雖事出虛玄、語涉怪誕,不足為信,但不能說并無九隆之人!段鳚h書西南夷傳》李賢《注》引《哀牢傳》說:“九隆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而數(shù),至于禁高,乃可記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即東漢光武時內屬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為一代計算,禁高應生于漢景之世(公元前156—141后)。禁高以前,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數(shù)。至少也應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應在東周赧王之時,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稱王者。其部族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較早。因此,保山(隆陽)可考的歷史可從戰(zhàn)國時開始。史稱以永昌為樞紐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線了。

      《漢書·地理志》稱:益州郡。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間,設崔唐、不韋縣。裔唐、不韋在瀾滄江以西,《永昌郡傳》說:永昌郡東北八十里瀘侖津,即瀾滄江,渡江而后至裔唐、不韋縣境。裔唐在云龍縣漕漳,不韋縣在保山平原。嵩唐設置到西晉時已廢,而不韋縣設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注》說: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屬六縣,建永昌郡。轄高唐、不韋、比蘇(今云龍)、葉榆(今大理)、邪龍(今彌渡、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騰沖、龍陵)、博南(今永平)其地東西3000里,南北4600里,為全國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開始,永昌設郡為這一地區(qū)沿革之大事。

      三國時,永昌郡屬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叛后,置南七郡,將永昌郡之云南、邪龍、葉榆三縣分出,合建寧郡之四縣立云南郡。永昌公領五縣。

      兩晉南北朝時期,因中原設置少變,永昌仍稱郡。至晉以后,永昌郡只“有名無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廢置。這時南詔部土長趁機崛起,哀牢王自今騰龍移居永昌,后又遷至蒙化,與葉榆部族融合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詔民族漸強,南詔得唐助。封皮羅閣為云南王,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詔破施浪詔,余眾走永昌,皮羅閣追擊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時永昌人戶稀少,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閣羅鳳強秒二十萬戶于永昌,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異牟尋又口劍川、野共川、異棟蠻于永昌,見樊綽《云南志》,永昌成為南詔西境重鎮(zhèn),設永昌節(jié)度。

      樊綽《云南志》載:永昌城在點蒼山西六日程,龍尾城西第七驛有橋(即瀾滄江橋)即永昌。又言:高黎貢山,在永昌西,下臨怒江,則瀾滄江以西,怒江以東,為永昌地。而永昌節(jié)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鄭氏纂南詔建長和國,后又歷趙氏天興國,楊氏義寧國,凡三十五年,皆領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國(時值兩宋時期),改永昌節(jié)度為永昌府。永昌設府自此開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帥鎮(zhèn)大理。分設十九萬戶府,萬戶以下,設千戶、百戶以統(tǒng)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云南行中書省,改萬戶、千戶為路、府、州、縣。永昌千戶改州,后又為府,領永平縣。

      行省所屬路、府、州、縣為政治組織,另有軍事組織,設宣慰、宣撫、安撫等官,初設宣慰司于大理,又設金齒兩路宣撫司于建寧(今干崖、鎮(zhèn)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將大理金齒宣慰司為都元帥府,設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齒東西兩路、都元帥坐鎮(zhèn)永昌,至元末未廢,為一方重鎮(zhèn)。

      明朝廢行省制,設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軍、民、司法,謂“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隸布政司、金齒衛(wèi)屬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設金齒軍民指揮司,兼理民事,領千戶十二、安撫司一(潞江)、縣一(永平)、長官司二(施甸、鳳溪)。成化12年(公元1476年)置金騰兵備道(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領導,督察軍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設永昌。《明史·地理志》說:“嘉靖元年十月,罷軍民司,復設永昌軍民府。”又說:保山本金齒干戶所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御千戶所,俱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為保山縣,其轄不及金騰軍備道,只領州一(騰沖)、縣二(保山、永平)、安撫司一(潞江)、長官司二(施甸、鳳溪),保山之名稱自此始。

      天啟《滇志·沿革大事考》說:“明萬歷13年(公元1585年)添設金騰參將、姚關守備。”《明合典》說:“永昌參將,萬歷11年添設,駐永昌、龍騰、蒙化(今巍山)等處"。按:是時衛(wèi)軍已積弱,不堪戰(zhàn)陣,募民為軍,設參將領之,后邊隅軍務,即歸參將治理。

      清初,沿用明制,設永昌軍民府,其轄區(qū)包括明時兵擺道所屬諸土司在內,且所屬州縣建置略有變化。即廢鳳溪、施甸長官司并入保山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軍民’’二字,稱永昌府,管轄區(qū)域為領州一、縣二及周邊各土司。乾隆35年(公元1770年)又分設龍陵廳,“龍陵”之稱自此始。嘉慶25年(公元1820年)改騰越州為直隸廳。是時永昌府領-二廳(騰沖、龍陵)、縣二(保山、永平),及周邊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鎮(zhèn)康、灣甸)、宣撫司五(南甸、干崖、盞達、隴川、遮放)、安撫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長官司二(戶撒、拉撒),共計十三個單位。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仍設永昌府,而省保山縣。民國二年又裁府復設保山縣,府一級設置從此結束。

      民國時期,保山縣之轄境亦有變遷,民國初,分杉陽歸永平。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興、魯掌、登埂三土司歸瀘水設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劃保山之東南境之福東、福西、均謠、三約地及都魯洼甲、大田壩鐵廠、銅廠、思拉寬、鍋廠河、竹魯洼等處,歸新設之昌寧縣。保山縣原有境界、人戶先后劃歸鄰縣,約六分之一。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騰、龍陷于日寇,裁原設于騰龍邊區(qū)的行監(jiān)督署,另設第六行政專員公署,先暫設辦事處于昆明,后將保山劃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設于保山。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設于騰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1950年元月5日,接管舊政權,成立保山縣人民政府。保山專員公署駐保山,管轄保山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雙江縣、鎮(zhèn)康縣、潞西七縣;耿馬、瀘水二設治局;瑞麗、隴川、蓮山、盈江、梁河五個民族行政委員會,共十四個單位,保山轄十個區(qū)。1956年,撤銷保山專區(qū),成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縣屬州府所轄。1963年,恢復保山專區(qū)(德宏州與保山專區(qū)分治),同時將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關、酒房等五個區(qū)析置施甸縣,保山專區(qū)仍轄五縣。1967年,成立保山縣軍事管治委員會,各公社均成立軍事管治領導小組,屬地區(qū)軍管會管轄。

      1968年,成立保山縣革命委員會,各公社成立革委會,屬保山地區(qū)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改保山縣革命委員會,為保山縣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屬保山地區(qū)行政公署所轄。1983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改保山縣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隨著機構改革和體制調整,將二十六個公社、一鎮(zhèn),劃為十八個區(qū)和一個城關辦事處。1987年,又將十八個區(qū)與城關辦事處、金雞村等設置成二十個。

      2000年12月30日,國務院批準:(1)撤銷保山地區(qū)和縣級保山市,設立地級保山市。(2)保山市設立隆陽區(qū),以原縣級保山市的行政區(qū)域為隆陽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區(qū)人民政府駐上巷街。

      2001年6月,保山撤地區(qū)設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為保山市隆陽區(qū)人民政府,下面仍轄20個鄉(xiāng)鎮(zhèn)。

      2005年11月28日,為進一步深化隆陽區(qū)鄉(xiāng)鎮(zhèn)機構改革,促進全區(qū)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協(xié)調、快速和健康發(fā)展需要,隆陽區(qū)委、區(qū)政府經(jīng)研究決定調整區(qū)內部分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建置:

      1、撤銷永昌鎮(zhèn),以保岫東西路為界設立蘭城、永昌兩個街道辦事處。漢莊鎮(zhèn)的漢營、沙河2個村委會建制劃歸蘭城街道辦事處;河圖鎮(zhèn)的紅廟、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紅花7個村委會建制劃歸永昌辦事處。

      2、撤銷汶上彝族苗族鄉(xiāng)和瓦房彝族鄉(xiāng),設立瓦房彝族苗族鄉(xiāng)。新設立的瓦房彝族苗族鄉(xiāng)管轄原瓦房彝族鄉(xiāng)管轄的行政區(qū)域范圍和原汶上彝族苗族鄉(xiāng)管轄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個村委會,鄉(xiāng)政府駐原瓦房彝族鄉(xiāng)政府駐地。原汶上彝族苗族鄉(xiāng)管轄的汶上、小河、搭板橋、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巖腳、秧草、安邦10個村委會建制劃歸瓦馬彝族白族鄉(xiāng)管轄。

      3、撤銷道街鄉(xiāng)和潞江傣族鄉(xiāng),設立潞江鎮(zhèn)。新設立的潞江鎮(zhèn)管轄原潞江傣族鄉(xiāng)管轄的行政區(qū)域范圍和原道街鄉(xiāng)管轄的江東、道街、澡塘、登高、石頭寨、三達地6個村委會,鎮(zhèn)政府駐地由壩灣村遷至小平田集鎮(zhèn)。原道街鄉(xiāng)管轄的大田、榿木林、紅巖腳、核桃、秉塞5個村委會建制劃歸蒲縹鎮(zhèn)管轄。

      4、撤銷老營鄉(xiāng)和瓦窯白族彝族鄉(xiāng),設立瓦窯鎮(zhèn)。新設立的瓦窯鎮(zhèn)管轄原瓦窯白族彝族鄉(xiāng)管轄的行政區(qū)域范圍和原老營鄉(xiāng)管轄的老營、阿石寨、六合、舊寨、磨房、大蒿、小浪壩、大浪壩、克恭、阿依寨10個村委會,鎮(zhèn)政府駐原瓦窯白族彝族鄉(xiāng)政府駐地。

      5、將原老營鄉(xiāng)管轄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個村委會和金雞鄉(xiāng)管轄的羅寨村委會及河圖鎮(zhèn)管轄的長嶺崗、柳上2個村委會建制劃歸板橋鎮(zhèn)管轄。部分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整后,全區(qū)共設18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

      隆陽區(qū)的建置沿革名稱,無論是哪個時期,在滇西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都熠熠生輝。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節(jié)度、永昌府等,“永昌”叫響了上千年。后來因甘肅省也有個永昌縣,因全國縣以上地名不能雷同,兩家當中必讓一家,保山這邊只好屈讓予甘肅那邊罷了。

      拼音:Shidianxian

      施甸縣位于云南省西部邊陲,怒江東岸,保山市南部,地處東經(jīng)98°54′至99°21′、北緯24°16′至25°00'之間。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以勐波羅為界與臨滄地區(qū)為鄰,西隔怒江與龍陵縣相望,北連隆陽區(qū)?h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會昆明654公里。

      概況

      施甸地處溫熱氣候帶,常年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45毫米?h內最高海拔2895.4米,最低海拔560米。縣域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南北最大縱長79公里,全縣總面積2009平方公里?偢孛娣e30萬畝(水田12萬畝,旱地18萬畝),人均占有耕地0.98畝。

      施甸縣境內有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其中鉛鋅礦最多,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還有泥炭、汞、鉬、銻等,僅泥炭儲量即達155萬噸?h內有石瓢、媧妮、打黑、葫蘆口等溫泉,具有治療皮膚病及風濕病的良好作用。林木資源主要有云南松、華山松和櫟類;經(jīng)濟林木有核桃、桐油、油茶、香果、板栗、水果、紫膠寄生樹等;木本藥材有柯子、杜仲、山楂等;珍稀樹種有楸木、紫椿、黃楠、銀杏、柚木等。珍稀動物有金絲猴、馬鹿、水獺、孔雀、白鷴、綠斑鳩、犀鳥等,多分布在縣境南部的崇山峻嶺中。

      施甸縣總面積2009平方千米?側丝33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甸陽鎮(zhèn),郵編:678200。代碼:530521。區(qū)號:0875。

      行政區(qū)劃

      施甸縣轄5個鎮(zhèn)、6個鄉(xiāng)、2個民族鄉(xiāng):甸陽鎮(zhèn)、由旺鎮(zhèn)、姚關鎮(zhèn)、太平鎮(zhèn)、仁和鎮(zhèn)、萬興鄉(xiāng)、擺榔彝族布朗族鄉(xiāng)、酒房鄉(xiāng)、舊城鄉(xiāng)、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xiāng)、老麥鄉(xiāng)、何元鄉(xiāng)、水長鄉(xiāng)。

      歷史沿革

      2000年,施甸縣轄2個鎮(zhèn)、13個鄉(xiāng)。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縣總人口314187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甸陽鎮(zhèn)42632由旺鎮(zhèn)37839太平鄉(xiāng)20509等子鄉(xiāng)9740姚關鄉(xiāng)35199萬興鄉(xiāng)14035擺榔彝族布朗族鄉(xiāng)6811酒房鄉(xiāng)25421舊城鄉(xiāng)15109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xiāng)6031老麥鄉(xiāng)20208何元鄉(xiāng)15095水長鄉(xiāng)16574保場鄉(xiāng)21399仁和鄉(xiāng)27585。

      2005年,施甸縣撤銷保場鄉(xiāng)及仁和鄉(xiāng),設立仁和鎮(zhèn);撤銷等子鄉(xiāng)和太平鄉(xiāng),設立太平鎮(zhèn)。

      地理氣候

      境內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地貌為三河兩山夾一壩?h境東北部的大水河頭山,海拔2894.5米,是全縣最高點;東南的三江口,海拔560米,是全縣最低點。氣候屬中亞熱帶為主體的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受高原山地怒江斷裂峽谷的影響,溫度垂直變化較明顯,形成境內3種氣候類型區(qū)域。一是海拔在1600~2100米,俗稱溫涼山區(qū)和半山區(qū);二是海拔在1473.5~1496.5米,以施甸壩為代表的中亞熱帶氣候;三是以怒江、勐波羅河為代表的南亞熱帶氣候,俗稱低熱河谷地區(qū)。境內年均氣溫17℃;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9.9℃,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1.7℃;極端最高氣溫32.4℃,極端最低氣溫-3.2℃。全年無霜期273天,年均降雨量969.7毫米;年均日照數(shù)2335.5小時;年均相對濕度76%。

      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施甸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較為緩慢,到1963年建縣時,全縣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91所,有教師422人,有1條全長83公里的不列等公路,運輸以馬車、馬幫、牛幫為主;有1臺裝機容量48千瓦的柴油發(fā)電機,供縣直單位照明;有醫(yī)療單位14個,醫(yī)務人員72人;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360.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3.9元。改革開放以來,全縣以“穩(wěn)糧食、興科教、調結構、建支柱、保穩(wěn)定”為發(fā)展思路,改變了1978年以前農業(yè)經(jīng)濟結構單一的狀況,逐漸形成了以糧、煙、糖、畜支柱產(chǎn)業(yè)為主,茶葉、林果、蔬菜、藥材、魚腥草等同步協(xié)調發(fā)展的產(chǎn)業(yè)格局。2003年,全縣實現(xiàn)生產(chǎn)總值9.13億元,人均生產(chǎn)總值2788元。完成工農業(yè)總產(chǎn)值9.13億元,其中:農業(yè)產(chǎn)值3.55億元,比1963年增長17.8倍,比1980年增長7.1倍;工業(yè)產(chǎn)值2億元,比1963年增長233倍,比1980年增長23.8倍。財政總收入6872萬元,總支出為1.83億元。一、二、三產(chǎn)業(yè)比重調整為47:12:41。

      畜牧業(yè)發(fā)展形成規(guī)模養(yǎng)殖,大牲畜存欄7.36萬頭,生豬存欄32.4萬頭,肥豬出欄26.4萬頭。漁業(yè)在搞好水庫、水池、水塘的基礎上推廣稻田養(yǎng)魚,產(chǎn)量1370噸,產(chǎn)值1370萬元。工業(yè)1963年全縣僅有3個小紅糖廠,1個碾米廠和1臺48千瓦柴油發(fā)電機。1971年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工業(yè)生產(chǎn)有了較大發(fā)展,建成了姚關河一、二、三、四級電站,現(xiàn)年發(fā)電量達到7307.5萬千瓦小時。建成舊城、由旺、龍坪3個機制糖廠,日處理甘蔗2500噸,2000年生產(chǎn)機制白糖3.07萬噸,酒精3030噸。

      其它主要工業(yè)產(chǎn)品有:水泥1.73萬噸,紙箱紙板5334噸,拖拉機拖斗286輛,塑料制品281噸,復合肥249噸,金屬硅1067噸。食品加工施甸氣候溫和,水質優(yōu)良,資源豐富,適宜于各種食品的制作。細如銀絲,色澤潔白,味美可口的粉絲暢銷省內外,出口東南亞和西歐;細膩黃糯、脆香味美的豆片馳名德宏、臨滄,遠銷緬甸;色澤鮮艷,味道醇美,香味濃郁的骨頭舴、香腸、舴肉、水豆豉以其獨特的風味深受顧客青睞;施甸火腿工藝獨特,選料認真,色澤深紅,香味四溢,可與云腿媲美。非公有制經(jīng)濟2003年,全縣個體私營戶數(shù)有3522戶,從業(yè)人員1.2萬人,注冊資金8529萬元,總產(chǎn)值達1.3億元,上繳稅金1178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17.1%,完成工業(yè)產(chǎn)值6183萬元,占總產(chǎn)值的52.4%;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6億元,占市場份額的47.6%。

      非公有制經(jīng)濟生機勃勃,逐漸成為經(jīng)濟增長的生力軍。社會事業(yè)2003年,全縣有專業(yè)技術人員4005人,其中高職66人,中職1167人;先后有128項科技項目獲國家、省、地、縣科技進步獎;有4項新產(chǎn)品獲省部級金獎;有3項發(fā)明獲國家專利;“點將臺”牌將軍綠茶、杜仲保健茶獲第12屆中國新技術、新產(chǎn)品博覽會金獎;“天禧”牌橄欖酒、“地合”牌石榴酒獲第2屆國際發(fā)明專利及新技術新產(chǎn)品博覽會金獎。全縣有各類學校364所,其中完中3所,初中18所,職中l(wèi)所,小學325所,幼兒園16所,在校中小學生5.8萬人,教職工284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3%,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已經(jīng)省驗收合格。有衛(wèi)生機構40個、病床425張、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514人,衛(wèi)生工作穩(wěn)步發(fā)展。體育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得到廣泛開展,先后向省地輸送體育人才70人,有國家一級運動員3人,二級運動員11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均達95%。全縣實行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村級體制改革已順利結束。1985年以來,先后有16個單位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有54個單位被評為地級文明單位,有118個單位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全縣有十星級文明戶14451戶。

      資源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資源全縣耕地32.99萬畝,園地、林地、牧草地171.43萬畝,城鎮(zhèn)村莊、水域、交通及工礦用地15.83萬畝。生物資源境內動植物種類繁多,主要樹種有云南松、華山松和櫟類;珍稀樹種有楸木、紫春、黃楠、銀杏、柚木;珍稀動物有金絲猴、山驢、馬鹿、水獺、孔雀、白鷴、綠斑鳩、犀鳥等。經(jīng)濟林木核桃、板栗、茶葉、石榴、酸木瓜、梅子、野生橄欖正在開發(fā)利用。

      礦產(chǎn)資源已探明礦產(chǎn)資源有飾面石材、石灰石、石膏和鉛鋅礦。其中,飾面石材300多萬立方米,鉛鋅礦儲量16.5萬噸,石膏礦分布30平方公里,石灰石遍及境內,儲量豐富。水能資源有河流69條,總長586.6公里,河川徑流總量7.38億立方米,主要有怒江、勐波羅河、施甸河、太平河、烏木龍河、姚關河等,均屬怒江水系,江河流經(jīng)陡峭峽谷,形成高低落差勢能,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2.17萬千瓦,目前開發(fā)利用4.81萬千瓦。旅游文化資源朝陽寺坡至大寨門、響山的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地質剖面以及何元西邊塘、滑石板泥盆紀和仁和徐家半坡奧陶紀等古生物化石景區(qū),歷為中外地質考察基地,以古生代生物化石“海林檎”豐富而被中外地質學界稱為“中國海林檎的故鄉(xiāng)”。石瓢、媧女、仙人洞、打黑、葫蘆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壩等溫泉,水溫在44~70℃之間,水中含多種礦物質,浴后可治皮膚、風濕等病。老黑龍洞、朝天洞、蝙蝠洞、擺榔仙人洞,洞中奇形萬狀,有很好的開發(fā)前景。明將鄧子龍抗緬平叛系列遺跡:恤中祠、清平洞、鎮(zhèn)姚所城、點將臺、大關、小關、里騷關、芭蕉關、茨竹關保留完好,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滇西抗日防御戰(zhàn)場位于施甸縣境內怒江東岸90公里江防線上,碉堡林立,炮臺、炮車路、塹壕縱橫于陣地,抗日宣傳標語、紀念碑、紀念地、醫(yī)院、軍民辦事處等保存相對完好。施甸長官司所屬白墳坡、木瓜榔、蔣家松林等多處保存契丹小字、遺跡。屬古哀牢國土著民族的布朗人,主要分布在木老元、擺榔兩鄉(xiāng),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姚關萬仞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約8000年前女性頭骨化石1具,為省內出土舊石器時代最完整的2具頭骨化石之一。人力資源20003年末,全縣共有勞動力19.2萬人,機關、企事業(yè)單位中專以上學歷人員共有5053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學本科335人,大學?2046人,中專2670人。

      農田水利全縣已建成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10座,小(二)型水庫38座,小壩塘、“五小”水利工程291座,總庫容6553萬立方米;己建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農田19.29萬畝,農田水利化程度達到58.6%。電力全縣現(xiàn)有發(fā)電站11座,裝機容量1.5萬千瓦,年發(fā)電量7307.5萬千瓦小時,高壓輸電線路1180公里,通電鄉(xiāng)鎮(zhèn)達100%,通電村達100%。交通通信全縣15個鄉(xiāng)(鎮(zhèn))全部通公路、通電話,通車里程1022.2公里,有大中型公路橋3座。2003年末全縣程控電話容量17664門,電話用戶12045戶,移動電話10560部。城鎮(zhèn)建設以縣城為中心,由旺、仁和、姚關、舊城為重點的小城鎮(zhèn)建設初具規(guī)模。2003年末,縣城建成區(qū)面積2.6平方公里,街道22條,建有6552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各鄉(xiāng)鎮(zhèn)集鎮(zhèn)建成區(qū)面積8平方公里,全縣城鎮(zhèn)建成區(qū)面積達10.6平方公里,共有各類市場25個,城市化水平達到15.5%。

      鄉(xiāng)鎮(zhèn):

      2個街道、6個鎮(zhèn)、6個鄉(xiāng)、4個民族鄉(xiāng)

      面積:

      5011平方公里

      海拔:

      境內山脈起伏盤錯,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區(qū)海拔1653.5米。

      人口:

      2005年末,全區(qū)總人口85.84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73.68萬人,占總人口的85.83%;少數(shù)民族人口11.55萬人,占總人口的13.46%;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納西族9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

      宗教:

      隆陽區(qū)現(xiàn)有宗教主要是佛教(漢傳佛教、小乘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

      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標準時間)。UTC+8。

      郵政編碼:

      678000

      電話區(qū)號:

      0875

      汽車牌照:

      云M

      市花:

      蘭花

      一:歷史沿革

      隆陽區(qū)原為保山市(縣級),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地(區(qū))改市而更名為隆陽區(qū),歷史上是云南西部邊陲重鎮(zhèn)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通往印度、緬甸、伊朗等國的南方絲綢之路必經(jīng)地。

      據(jù)民國考古學者李郅《九隆山記》記載:“保山縣西之九隆山,歷史上得名最古,有名勝古跡。西至沙河,東臨郡治,橫廣四公里!

      九隆山包括九個山峰,從太保山起順南數(shù),第一峰寶蓋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蓮花山,第三峰黃龍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塢,第六峰硯池過峽,第七峰蘭花坡,第八峰九嶺崗,第九峰龜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們亦稱之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壩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東,為陽面,人們稱它為“隆陽”!毒怕∩接洝份d:“昔人稱永昌府城為隆陽郡,謂其在九隆山之陽也!绷頁(jù)民國《保山縣志稿》大事記,古跡、名勝載:“春滿隆陽——永昌古郡數(shù)萬人家,城中樹木最為繁多,春時群花盡放,憑高望之,滿城花花世界,如錦如云,極為佳麗!北涣袨楸I絻劝司爸谝患丫。

      隆陽的設治,始自西漢武帝時期,初屬益州郡。東漢以后置永昌郡、永昌節(jié)度、永昌府。原“保山縣”作為政區(qū)名,是明朝中葉以后之事,明-五年,永昌舉人文澍進京考中壬子科進士,皇上封他為太子太保,并把城邑西邊寶蓋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給他。后來文澍便在松山居住,從此,松山就被人們叫做太保山!睹鞯乩碇尽份d:“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齒二千戶為保山縣,”因縣城設置在太保山腳,故縣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縣。清朝、民國時期繼續(xù)沿用,新中國成立之后,仍沿用了30多年。其轄境則隨時代不同而有差別,其治所的城址,也隨歷史的演變而變化。

      據(jù)《后漢書·西南夷哀牢傳》載:哀牢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上,嘗捕魚水中,觸木若有感因妊,十月產(chǎn)子十人,后沉木化為龍,出水謂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遂其抵以為主。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說,雖事出虛玄、語涉怪誕,不足為信,但不能說并無九隆之人。《西漢書西南夷傳》李賢《注》引《哀牢傳》說:“九隆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而數(shù),至于禁高,乃可記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即東漢光武時內屬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為一代計算,禁高應生于漢景之世(公元前156—141后)。禁高以前,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數(shù)。至少也應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應在東周赧王之時,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稱王者。其部族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較早。因此,保山(隆陽)可考的歷史可從戰(zhàn)國時開始。史稱以

      永昌為樞紐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線了。

      《漢書·地理志》稱:益州郡。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間,設崔唐、不韋縣。裔唐、不韋在瀾滄江以西,《永昌郡傳》說:永昌郡東北八十里瀘侖津,即瀾滄江,渡江而后至裔唐、不韋縣境。裔唐在云龍縣漕漳,不韋縣在保山平原。嵩唐設置到西晉時已廢,而不韋縣設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注》說: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屬六縣,建永昌郡。轄高唐、不韋、比蘇(今云龍)、葉榆(今大理)、邪龍(今彌渡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騰沖、龍陵)、博南(今永平)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為全國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開始,永昌設郡為這一地區(qū)沿革之大事。

      三國時,永昌郡屬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叛后,置南七郡,將永昌郡之云南、邪龍、葉榆三縣分出,合建寧郡之四縣立云南郡。永昌公領五縣。

      兩晉南北朝時期,因中原設置少變,永昌仍稱郡。至晉以后,永昌郡只“有名無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廢置。這時南詔部土長趁機崛起,哀牢王自今騰龍移居永昌,后又遷至蒙化,與葉榆部族融合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詔民族漸強,南詔得唐助。封皮羅閣為云南王,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詔破施浪詔,余眾走永昌,皮羅閣追擊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時永昌人戶稀少,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閣羅鳳強秒二十萬戶于永昌,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異牟尋又口劍川、野共川、異棟蠻于永昌,見樊綽《云南志》,永昌成為南詔西境重鎮(zhèn),設永昌節(jié)度。

      樊綽《云南志》載:永昌城在點蒼山西六日程,龍尾城西第七驛有橋(即瀾滄江橋)即永昌。又言:高黎貢山,在永昌西,下臨怒江,則瀾滄江以西,怒江以東,為永昌地。而永昌節(jié)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鄭氏纂南昭建長和國,后又歷趙氏天興國,楊氏義寧國,凡三十五年,皆領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國(時值兩宋時期),改永昌節(jié)度為永昌府。永昌設府自此開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帥鎮(zhèn)大理。分設十九萬戶府,萬戶以下,設千戶、百戶以統(tǒng)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云南行中書省,改萬戶、千戶為路、府、州、縣。永昌千戶改州,后又為府,領永平縣。

      行省所屬路、府、州、縣為政治組織,另有軍事組織,設宣慰、宣撫、安撫等官,初設宣慰司于大理,又設金齒兩路宣撫司于建寧(今干崖、鎮(zhèn)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將大理金齒宣慰司為都元帥府,設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齒東西兩路、都元帥坐鎮(zhèn)永昌,至元末未廢,為一方重鎮(zhèn)。

      明朝廢行省制,設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軍、民、司法,謂“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隸布政司、金齒衛(wèi)屬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設金齒軍民指揮司,兼理民事,領千戶十二、安撫司一(潞江)、縣一(永平)、長官司二(施甸、鳳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金騰兵備道(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領導,督察軍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設永昌!睹魇返乩碇尽氛f:“嘉靖元年十月,罷軍民司,復設永昌軍民府!庇终f:保山本金齒干戶所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御千戶所,俱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為保山縣,其轄不及金騰軍備道,只領州一(騰沖)、縣二(保山、永平)、安撫司一(潞江)、長官司二(施甸、鳳溪),保山之名稱自此始。

      天啟《滇志·沿革大事考》說:“明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添設金騰參將、姚關守備!薄睹骱系洹氛f:“永昌參將,萬歷十一年添設,駐永昌、龍騰、蒙化(今巍山)等處"。按:是時衛(wèi)軍已積弱,不堪戰(zhàn)陣,募民為軍,設參將領之,后邊隅軍務,即歸參將治理。

      清初,沿用明制,設永昌軍民府,其轄區(qū)包括明時兵擺道所屬諸土司在內,且所屬州縣建置略有變化。即廢鳳溪、施甸長官司并入保山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軍民’’二字,稱永昌府,管轄區(qū)域為領州一、縣二及周邊各土司。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又分設龍陵廳,“龍陵”之稱自此始。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改騰越州為直隸廳。是時永昌府領-二廳(騰沖、龍陵)、縣二(保山、永平),及周邊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鎮(zhèn)康、灣甸)、宣撫司五(南甸、干崖、盞達、隴川、遮放)、安撫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長官司二(戶撒、拉撒),共計十三個單位。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仍設永昌府,而省保山縣。民國二年又裁府復設保山縣,府一級設置從此結束。

      民國時期,保山縣之轄境亦有變遷,民國初,分杉陽歸永平。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興、魯掌、登埂三土司歸瀘水設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劃保山之東南境之福東、福西、均謠、三約地及都魯洼甲、大田壩鐵廠、銅廠、思拉寬、鍋廠河、竹魯洼等處,歸新設之昌寧縣。保山縣原有境界、人戶先后劃歸鄰縣,約六分之一。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騰、龍陷于日寇,裁原設于騰龍邊區(qū)的行監(jiān)督署,另設第六行政專員公署,先暫設辦事處于昆明,后將保山劃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設于保山。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設于騰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1950年元月5日,接管舊政權,成立保山縣人民政府。保山專員公署駐保山,管轄保山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雙江縣、鎮(zhèn)康縣、潞西七縣;耿馬、瀘水二設治局;瑞麗、隴川、蓮山、盈江、梁河五個民族行政委員會,共十四個單位,保山轄十個區(qū)。1956年,撤銷保山專區(qū),成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縣屬州府所轄。1963年,恢復保山專區(qū)(德宏州與保山專區(qū)分治),同時將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關、酒房等五個區(qū)析置施甸縣,保山專區(qū)仍轄五縣。1967年,成立保山縣軍事管治委員會,各公社均成立軍事管治領導小組,屬地區(qū)軍管會管轄。

      1968年,成立保山縣革命委員會,各公社成立革委會,屬保山地區(qū)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改保山縣革命委員會,為保山縣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屬保山地區(qū)行政公署所轄。1983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改保山縣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隨著機構改革和體制調整,將二十六個公社、一鎮(zhèn),劃為十八個區(qū)和一個城關辦事處。1987年,又將十八個區(qū)與城關辦事處、金雞村等設置成二十個。2001年6月,保山撤地區(qū)設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為保山市隆陽區(qū)人民政府,下面仍轄二十個鄉(xiāng)鎮(zhèn)。

      2005年11月28日,為進一步深化隆陽區(qū)鄉(xiāng)鎮(zhèn)機構改革,促進全區(qū)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協(xié)調、快速和健康發(fā)展需要,隆陽區(qū)委、區(qū)政府經(jīng)研究決定調整區(qū)內部分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建置:1、撤銷永昌鎮(zhèn),以保岫東西路為界設立蘭城、永昌兩個街道辦事處。漢莊鎮(zhèn)的漢營、沙河2個村委會建制劃歸蘭城街道辦事處;河圖鎮(zhèn)的紅廟、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紅花7個村委會建制劃歸永昌辦事處。2、撤銷汶上彝族苗族鄉(xiāng)和瓦房彝族鄉(xiāng),設立瓦房彝族苗族鄉(xiāng)。新設立的瓦房彝族苗族鄉(xiāng)管轄原瓦房彝族鄉(xiāng)管轄的行政區(qū)域范圍和原汶上彝族苗族鄉(xiāng)管轄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個村委會,鄉(xiāng)政府駐原瓦房彝族鄉(xiāng)政府駐地。原汶上彝族苗族鄉(xiāng)管轄的汶上、小河、搭板橋、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巖腳、秧草、安邦10個村委會建制劃歸瓦馬彝族白族鄉(xiāng)管轄。3、撤銷道街鄉(xiāng)和潞江傣族鄉(xiāng),設立潞江鎮(zhèn)。新設立的潞江鎮(zhèn)管轄原潞江傣族鄉(xiāng)管轄的行政區(qū)域范圍和原道街鄉(xiāng)管轄的江東、道街、澡塘、登高、石頭寨、三達地6個村委會,鎮(zhèn)政府駐地由壩灣村遷至小平田集鎮(zhèn)。原道街鄉(xiāng)管轄的大田、榿木林、紅巖腳、核桃、秉塞5個村委會建制劃歸蒲縹鎮(zhèn)管轄。4、撤銷老營鄉(xiāng)和瓦窯白族彝族鄉(xiāng),設立瓦窯鎮(zhèn)。新設立的瓦窯鎮(zhèn)管轄原瓦窯白族彝族鄉(xiāng)管轄的行政區(qū)域范圍和原老營鄉(xiāng)管轄的老營、阿石寨、六合、舊寨、磨房、大蒿、小浪壩、大浪壩、克恭、阿依寨10個村委會,鎮(zhèn)政府駐原瓦窯白族彝族鄉(xiāng)政府駐地。5、將原老營鄉(xiāng)管轄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個村委會和金雞鄉(xiāng)管轄的羅寨村委會及河圖鎮(zhèn)管轄的長嶺崗、柳上2個村委會建制劃歸板橋鎮(zhèn)管轄。部分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整后,全區(qū)共設18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

      隆陽區(qū)的建置沿革名稱,無論是哪個時期,在滇西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都熠熠生輝。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節(jié)度、永昌府等,“永昌”叫響了上千年。后來因甘肅省也有個永昌縣,因全國縣以上地名不能雷同,兩家當中必讓一家,保山這邊只好屈讓予甘肅那邊罷了。

      二:地理環(huán)境

      方位

      全區(qū)地跨東經(jīng)98°43′—99°26′,北緯24°46′—25°38′。地處怒江山脈尾部、高黎貢山山脈之中,鑲嵌于瀾滄江、怒江之間。東鄰大理州永平縣、保山市昌寧縣,南接保山市施甸、龍陵,西與騰沖相連,北與怒江州瀘水縣、大理州云龍交界,東距省會昆明593千米,西離中緬邊境279千米,全境東西寬78千米,南北長96千米,全區(qū)總幅員面積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區(qū)、半山區(qū)占總面積的92.6%。

      地勢

      隆陽區(qū)位于云南省西部,橫斷山脈南段。境內山脈起伏盤錯,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區(qū)海拔1653.5米。最大的保山壩子,面積149.9平方千米。

      水文

      隆陽區(qū)境內河流眾多,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全區(qū)分屬怒江、瀾滄江兩大水系的大小河流140多條,總長580公里,較大的有怒江、瀾滄江、東河、瓦窯河、沖江河、蒲縹河、水長河、大沙河等,水能理論蘊藏量23萬多千瓦,近期可供開發(fā)利用的裝機容量8.3萬多千瓦。

      三:行政區(qū)劃

      隆陽區(qū)轄2個街道、6個鎮(zhèn)、6個鄉(xiāng)、4個民族鄉(xiāng)。

      永昌街道、蘭城街道、板橋鎮(zhèn)、河圖鎮(zhèn)、漢莊鎮(zhèn)、蒲縹鎮(zhèn)、瓦窯鎮(zhèn)、潞江鎮(zhèn)、金雞鄉(xiāng)、辛街鄉(xiāng)、西邑鄉(xiāng)、丙麻鄉(xiāng)、瓦渡鄉(xiāng)、水寨鄉(xiāng)、瓦馬彝族白族鄉(xiāng)、瓦房彝族苗族鄉(xiāng)、楊柳白族彝族鄉(xiāng)、芒寬彝族傣族鄉(xiāng);潞江農場、新城農場。

      四:人口結構

      2005年末,全區(qū)總人口85.84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73.68萬人,占總人口的85.83%;少數(shù)民族人口11.55萬人,占總人口的13.46%;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納西族9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

      五:歷史文化

      保山歷史文化極為悠遠深厚。早在距今800萬年至400萬年間的混沌歲月,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進化中的人類祖先賴以生存的一個家園,而至遲在七八干年前的人類童蒙時期,保山的先民就作為后來崛起的中華民族的一個原始支系在這里生息和奮斗,并創(chuàng)造了璀璨奪目且獨具區(qū)域特色的史前人類文明“塘子溝文化”—迄今所見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縹人”化石的發(fā)現(xiàn)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類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

      打開典籍,保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紀的周郝王時—這里是一度興盛的哀牢古國的發(fā)祥之地和立國之基,其開國之君便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話之一的九隆神話中沙壹“觸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龍的傳人”九隆。在哀牢古國存續(xù)的數(shù)百年歷史歲月里,保山先民不僅卓有成效地開發(fā)了“三江”流域“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熱土,還創(chuàng)造了輝煌奪目、獨步一方的青銅文明。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疆拓土,在今保山壩東北的金雞鄉(xiāng)設縣置吏,并遷中原文化望族呂氏后裔“實之”。這是中原王朝在瀾滄江以西立足揚威的最初據(jù)點,也是業(yè)已精熟的漢文化消解、吸納直至最終反客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發(fā)端!皾h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蘭滄,為他人!边@首有典可考的云南歷史上最早的詩歌,便是兩種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內屬,歷史名郡—永昌郡宣告成立,中原文化再度大舉西漸。至三國初期,諸葛亮南征,“攻心為上”,當然得雙管齊下:既要“揚武”,又須“揚文”。漢文化更是“隨軍南下”。而這時節(jié)的保山也已頗有些“修齊治平”的人才。

      當然,這還是古代保山主流文化的“發(fā)蒙”期,其成熟期或日黃金時期當出現(xiàn)在明代。

      明成化至正統(tǒng)年間(15世紀末葉),保山出了個“布衣奇人”楊元,他滿腹詩書,甘守清貧,開館辦學,倍養(yǎng)出了一批拔尖人才。接著,名滿天下的新都狀元楊慎謫戍保山,滄怒之間更是魁星高照,文氣大熾。此后,保山“決科登仕者代不乏人”,并有大量著述相繼問世。出其類而拔其萃的既有“韻著千秋”的張氏父子,也有身歷三部尚書人稱“永半朝”的王宏祚……尤其是與楊升庵惺惺相惜的詩人張含,其大量詩文“上獵漢魏,下汲李杜”,極大地豐富了地方文庫,于滇省亦堪稱大家。到了近代多事之秋,激烈震蕩的政治風云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風云的著名人物:回民起義領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義組織者楊振鴻、愛國僑領梁金山……真是龍騰虎躍,盛極一時。

      源遠流長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時光洗磨,而今已成為邊地珠鏈般璀璨奪目的永恒風景,并以其突出的豐富性、多樣性特征,為行將拉開大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大區(qū)建設釀制了無比豐厚的人文底蘊。

      k 昌寧縣位于云南省西部,于1933年由保山(永昌)、順寧(鳳慶)析置設縣,取兩地名后一字為縣名,屬保山市。處東經(jīng)99°16′至100°12′、北緯20°14′至25°12′之間,東連鳳慶縣,西接隆陽區(qū)、施甸縣,南與永德縣隔河相望,北鄰永平、漾濞、巍山縣,省道214線云保二級公路穿境而過,縣城距保山114公里。全縣總面積3888平方公里,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由高漸低,形成山壩南北縱列高山壩谷相間的地貌狀態(tài),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有低熱、溫熱、溫涼、高寒4個氣候帶。境內年平均氣溫14.9℃,年平均降雨1259毫米,無霜期253天,有右甸河、枯柯河、勐統(tǒng)河、更戛河、大田壩河、漭水河等八大水系。保山市隆陽區(qū)西南。昌寧縣總面積3888平方千米?側丝34萬人(2004年)!】h人民政府駐田園鎮(zhèn),郵編:678100。代碼:530524。區(qū)號:0875。拼音:Changningxian。

      行政區(qū)劃

      昌寧縣轄4個鎮(zhèn)、6個鄉(xiāng)、3個民族鄉(xiāng):田園鎮(zhèn)、漭水鎮(zhèn)、柯街鎮(zhèn)、卡斯鎮(zhèn)、勐統(tǒng)鎮(zhèn)、溫泉鄉(xiāng)、大田壩鄉(xiāng)、雞飛鄉(xiāng)、翁堵鄉(xiāng)、灣甸傣族鄉(xiāng)、更戛鄉(xiāng)、珠街彝族鄉(xiāng)、茍街彝族苗族鄉(xiāng);灣甸農場、柯街華僑農場

      歷史沿革

      2000年,昌寧縣轄2個鎮(zhèn)、12個鄉(xiāng):右甸鎮(zhèn)、達丙鎮(zhèn)、珠街彝族鄉(xiāng)、耇街彝族苗族鄉(xiāng)、灣甸傣族鄉(xiāng)、漭水鄉(xiāng)、大田壩鄉(xiāng)、柯街鄉(xiāng)、卡斯鄉(xiāng)、雞飛鄉(xiāng)、翁堵鄉(xiāng)、溫泉鄉(xiāng)、勐統(tǒng)鄉(xiāng)、更戛鄉(xiāng)!「鶕(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縣總人口333241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右甸鎮(zhèn)32779達丙鎮(zhèn)24260溫泉鄉(xiāng)24604漭水鄉(xiāng)28854大田壩鄉(xiāng)21974雞飛鄉(xiāng)18942翁堵鄉(xiāng)14320柯街鄉(xiāng)30805卡斯鄉(xiāng)37577灣甸傣族鄉(xiāng)13720更戛鄉(xiāng)23590勐統(tǒng)鄉(xiāng)24028珠街彝族鄉(xiāng)14779茍街彝族苗族鄉(xiāng)23009。

      2005年,昌寧縣撤銷達丙鎮(zhèn)和右甸鎮(zhèn),合并設立田園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縣城關廟社區(qū)。

      人口民族

      昌寧縣有5鎮(zhèn)9鄉(xiāng),123個村。2006年末,總人口342809人,其中:少數(shù)民族人口36142人,占10.6%。境內世居民族有漢族、彝族、傣族、苗族、布朗族、回族、白族、傈僳族8種,人口35346人,占全縣少數(shù)民族人口的98.8%。少數(shù)民族多數(shù)聚居在邊遠高寒山區(qū)和亞熱河谷地帶。有3個民族鄉(xiāng),17個民族村(原民族小鄉(xiāng)),人口56459人,其中少數(shù)民族人口26581人,占全縣少數(shù)民族人口的75%。除世居的7種外,還有景頗、納西、哈尼、阿昌、布依、京、藏、瑤、侗、壯、怒、滿等18個人口較少的外來少數(shù)民族。

      昌寧縣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大都屬少數(shù)民族群眾信仰;還有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群眾信仰原始宗教。全縣有佛教寺廟20個,清真寺2個,基督教簡易教堂一個。截至2002年末,有神職人員35人。

      自然資源

      礦產(chǎn)資源豐富?h境內已探明的礦產(chǎn)資源有鐵、錫、銅、鉛、金、銀、銻、汞、鋅、石灰?guī)r、大理石、硅石、硫磺、硅藻土等。其中:硅石總儲量1000萬噸以上,品位高、品質好;硅藻土總儲量2000萬噸;石灰?guī)r資源十分豐富。這些礦產(chǎn)開發(fā)利用前景廣闊。

      生物資源得天獨厚。由于氣候類型的多樣性,境內生物種類繁多,山貨土特產(chǎn)品馳名中外。已知的木本植物有615種,其它植物1000多種,有“核桃之鄉(xiāng)”、“茶葉之鄉(xiāng)”之稱,是全國茶葉基地縣之一。有獸類33種,鳥類114種。森林覆蓋率達45.2%,活立木總蓄量1147.7萬立方米,主要樹種為思茅松、杉木和各類雜木,經(jīng)濟林木核桃、板栗、梅子等,年產(chǎn)量達1萬噸以上。野生藥材、菌類資源種類多,數(shù)量大。

      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境內有雞飛溫泉、柯街橄欖河熱泉、小橋溫泉、龍?zhí)端隆⑶屐`寺、秧田洼旅游度假區(qū)、烈士陵園等景區(qū)景點20余處。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旅游、療養(yǎng)、度假、投資的理想之地。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云保公路大水平至保山二級油路、習謙至右甸壩尾油路建成,右甸壩尾至大水平二級油路開工建設,預計于2003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實現(xiàn)了縣鎮(zhèn)公路彈石化,鄉(xiāng)鄉(xiāng)村村通公路,全縣通車里程1616.7公里。中國電信、移動、聯(lián)通通訊業(yè)務在昌寧迅速發(fā)展為信息網(wǎng)絡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2萬門程控電話可直撥國內外大中城市,已開辦互聯(lián)網(wǎng)及寬帶接入業(yè)務。

      能源保障。全縣水電裝機容量1.5萬KW,并引入云縣至昌寧、保山至昌寧兩條110KV輸電線路,實現(xiàn)了并網(wǎng)運行,原煤年產(chǎn)量達12萬噸,電力和原煤可滿足工農業(yè)生產(chǎn)和生活的需要。

      基礎設施

      市政設施不斷完備。通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建設與發(fā)展。縣城已建設成為全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城區(qū)有110KV變電站1座,日7500噸供水能力已經(jīng)形成,為城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城區(qū)9縱7橫主街道骨架基本形成,已完成改造、新建的寶豐路、右甸路、文昌路、興寧街街道寬暢,燈光設施、綠化建設配套,住宅、辦公、市場、賓館等建筑布局合理,已初步形成相對集中的居民區(qū)、商貿區(qū)、文化區(qū)和游樂中心。隨著迎賓廣場、濱河公園、竹園生態(tài)區(qū)開工建設和個私經(jīng)濟園區(qū)建設以及舊城改造步伐加快,一個獨具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已具雛形。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我國加入WTO,全縣上下思想進一步解放,發(fā)展思想更大清晰,堅持以發(fā)展縣域特色經(jīng)濟為主線,鞏固農業(yè)基礎地位,強力推進工業(yè)化、產(chǎn)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大力開發(fā)生物、礦產(chǎn)和旅游資源,實施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及山川秀美工程。同時擴大對外開放,以土地、稅收、戶籍、子女上學等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熱忱的態(tài)度,高效、務實、廉潔的作風為各地客商服務。向著把昌寧建設成為有較強經(jīng)濟實力、交通便捷、信息靈通、設施完備、充滿活力具有優(yōu)美風光和優(yōu)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目標前進。

      地方特產(chǎn)

      野巴子茶,系云南純天然野生木本植物野巴子經(jīng)精選加工之茶飲性飲品。本品氣味清香益人,入口清純、回味甘甜,適口性較好,湯色淡黃清澈。據(jù)《中國藥典》記載及當?shù)孛耖g各族人民長期以本品當茶飲用結果證實:野巴子茶具有清熱解毒、健胃消食、除口臭、生津止渴、利尿益腎、減肥之功效。對喉痛、牙痛、口腔潰瘍、感冒、痢疾、急慢性腸胃炎、老年人高血壓引起的頭昏癥有明顯療效。不論男、女、老、少皆可飲用,且長年飲用無毒副作用,可多飲、濃飲、冷飲、空腹飲用。本品具有以上毫無虛假、實實在在的良好效果,對人體健康有白利而無一害的上佳優(yōu)點,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真正純天然、真正原汁原味的綠色保健飲品,是居家、旅行理想的常備飲品。

      保山市騰沖市位于滇西邊陲,西部與緬甸毗鄰,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騰沖縣是著名的僑鄉(xiāng)、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騰沖在西漢時稱滇越,大理國中期設騰沖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

      保山市騰沖縣與緬甸接壤的國境線長達148.7公里,從騰沖到克欽邦首府密支那217公里。特定的區(qū)位優(yōu)勢使之成為云南省工商業(yè)的發(fā)祥地之一。從宋、元以來,就是珠寶玉石的聚散地,首開翡翠加工之先河。到了清代,翡翠的加工、銷售業(yè)已十分興盛,現(xiàn)在,翡翠的加工、交易空前活躍,商業(yè)貿易、旅游等行業(yè)日益興盛,“翡翠城”正以嶄新的面貌吸引著海內外和客商。

      保山市騰沖縣屬熱帶季風氣候,所平均氣溫14.8℃,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適于旅游觀光。騰沖森林密布,到處青山綠水,景色秀麗迷人。境內有傣、回、傈僳、佤、白、阿昌六種世居少數(shù)民族,民族風情豐富多彩。其中傈僳族在刀桿節(jié)表演的“上刀山,下火!斌@心動魄,令人嘆為觀止。

      神秘雄奇的高黎貢山和怒江天險,從三江并流區(qū)自北向南逶迤而下,以獨特而豐富的生物資源,屬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被世界野生生物學會列為具有重要要際意義的A級保護區(qū)。她壯麗而神奇,走進高黎貢山,就像走進了奇山異水的長軸畫卷之中。在這個被譽為“天然植物園”和“物種基因庫”的地方,你會看到撥地參天的大樹杜鵑之王、禿杉之王、銀杏之王;你會看到云南山茶的始祖,看到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禿杉林,還有很多稀世的珍禽異獸……

      在這里有中國最密集的火山群和地熱溫泉。90多座火山雄峙蒼穹,80余處溫泉噴珠濺玉,溫泉泉眼數(shù)以萬計。壯觀的熱海大滾鍋、熱箭四射的萬年哈蟆嘴、令人浮想聯(lián)翩的醉鳥神泉、懷胎奇井、美女仙池、扯雀魔塘……種種奇觀妙景,展現(xiàn)出國家級火山熱海風景名勝區(qū)的百態(tài)千姿和無窮奧秘。

      騰沖,這座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歷經(jīng)滄桑,積淀了豐實深厚的歷史文化,邊陲古道的馬鈴聲,記錄著中、緬、印的商貿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銅案、銅鼓凝集著兩千多年悠久燦爛的文明;石雕佛像,閃爍著中原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光芒;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中-民在這片縶土上抗擊日本侵略軍,首創(chuàng)全殲侵略者的戰(zhàn)例,捍衛(wèi)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莊嚴肅穆的國殤墓園里安息著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數(shù)千座墓碑向后人昭示著民族精英抵御外辱的浩然正氣。

      當你走進騰沖名人的故居,走進一座座明清古寺、古碉、古城,走進一座座清幽古老的院落和一道道石板小巷,你會在一種特別的文化氛圍中受到震撼。在古老的僑鄉(xiāng)和順,還有一座建于1928年,至今仍然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藏書最多的鄉(xiāng)村圖書館。

      保山市騰沖縣位于云南省西部,西鄰緬甸。保山市騰沖縣總面積5845平方千米?側丝62萬人(2004年)。保山市騰沖縣人民政府駐騰越鎮(zhèn),郵編:679100。代碼:530522。區(qū)號:0875。拼音:Tengchongxian。

      行政區(qū)劃

      騰沖縣轄5個鎮(zhèn)、12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騰越鎮(zhèn)、固東鎮(zhèn)、滇灘鎮(zhèn)、猴橋鎮(zhèn)、和順鎮(zhèn)、界頭鄉(xiāng)、曲石鄉(xiāng)、明光鄉(xiāng)、馬站鄉(xiāng)、北海鄉(xiāng)、中和鄉(xiāng)、清水鄉(xiāng)、芒棒鄉(xiāng)、五合鄉(xiāng)、新華鄉(xiāng)、蒲川鄉(xiāng)、團田鄉(xiāng)、荷花傣族佤族鄉(xiāng)。

      歷史沿革

      漢時,騰沖屬于乘象國“滇越”,依據(jù)是《史記·大宛列傳》、《史記·西南夷列傳》,“滇越”國中之“越”字乃騰越一名中“越”字之最早見于史書者。

      三國時,騰沖屬盤越國。國名來源于《三國志·魏書》,“盤越國亦名漢越,王在天竺之東南數(shù)千里,與益都(益州郡)相近。”

      隋唐時,騰沖屬藤越國。騰沖一名始于《舊唐書》、《新唐書》,亦作“藤沖”“藤充”,騰沖屬于騰越大地的核心地帶!膀v越”,亦作“藤越”,亦首見于唐時。

      南詔時有藤越國。按南詔行政區(qū)劃,藤越國為南詔屬國,在永昌節(jié)度轄下,F(xiàn)在騰沖縣地域內有“湯浪”、“藤彎”、“越禮城”、“越賧”、“申賧”、“騰沖”亦作“藤沖”“藤充” 等初次出現(xiàn)于樊綽所著的《云南志》一書,均為并列地名。

      宋時,大理國設立騰沖府。大理國初期,沿襲南詔建制。至太中國時(高相國專權時期),將永昌節(jié)度所轄地域分為兩片,在怒江以東設立永昌府,在怒江以西設立騰沖府,由其子孫高泰賢、高泰運分別治理!疤僭絿敝链瞬辉俅嬖。

      元時,有藤越州、騰越縣、騰越府,甚至也曾被蔑稱為“軟化府”。元憲宗三年,高泰運之后世高救內附于元朝。元朝在騰越大地上分別設立過藤越州、藤越縣、騰越府(騰沖府)。元人把騰沖視作軍事重地,懼大理國時“騰沖府”一名中“騰沖”二字力度太大,便蔑稱之為“軟化府”。

      明時,騰沖軍民指揮使司管到西雙版納、老撾!睹魇贰さ乩碇尽罚骸膀v越州,元騰沖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尋廢(麓川軍占據(jù))。永樂元年九月置騰沖守御千戶所,……正統(tǒng)十年三月升為騰沖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三年十月置騰越州,……十年十二月罷司(軍民指揮使司)為騰沖衛(wèi)!陛牭匕ā叭薄傲俊敝,“三宣”即干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南甸宣撫司;“六慰”即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車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撾宣慰司、孟養(yǎng)宣慰司。

      清時設騰越衛(wèi)、騰越州、騰越廳。清朝初期,置騰越衛(wèi);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騰越衛(wèi)為騰越州;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升為直隸廳(設騰越直隸同知,屬迤西道);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降為廳(騰越廳)。騰越廳領七土司,即南甸、干崖、盞達、隴川、勐卯、戶撒、臘撒。

      民國以后設騰沖縣。公元1911年10月27日,張文光、劉輔國等發(fā)動騰越起義,打響云南辛亥革命第一槍。1912年在騰沖設騰沖府。1913年改設騰沖縣。

      1942年日軍侵占騰沖,在滇西設騰越省和騰沖縣。1944年9月14日中-隊光復騰沖。

      1949年12月15日,邊縱七支隊三十六團進駐騰沖,23日成立騰沖縣臨時人民解放委員會。1950年2月21日,成立騰沖縣人民政府,屬保山專區(qū)。1956年4月,騰沖縣隨保山專區(qū)并入德宏自治州。1963年8月,騰沖縣隨保山專區(qū)從德宏州內分出。1971年1月1日,保山專區(qū)改為保山地區(qū),騰沖縣屬保山地區(qū)。保山地區(qū)改為保山市后,騰沖縣屬保山市。

      2008年,騰沖縣轄5個鎮(zhèn)、13個鄉(xiāng)!「鶕(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縣總人口593925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騰越鎮(zhèn)101155固東鎮(zhèn)41568界頭鄉(xiāng)63778曲石鄉(xiāng)40971明光鄉(xiāng)滇灘鎮(zhèn)27368馬站鄉(xiāng)25309打苴鄉(xiāng)7568和順鎮(zhèn)5794中和鄉(xiāng)34433清水鄉(xiāng)25058芒棒鄉(xiāng)39229五合鄉(xiāng)31502新華鄉(xiāng)15610蒲川鄉(xiāng)25318團田鄉(xiāng)17001荷花傣族佤族鄉(xiāng)25172猴橋鎮(zhèn)25309。

      交通

      昆明是目前去往騰沖的必經(jīng)之路,無論乘坐任何交通工具都必須從昆明轉乘。

      一、飛機耗時:約50分鐘;

      起點:昆明巫家壩機場

      終點:騰沖駝峰機場

      票價:850元

      備注:1、昆明至駝峰機場航線開通后,機票持續(xù)緊俏,折扣頗高,打折幅度不大;

      2、騰沖駝峰機場已開通西雙版納航線,即將開通麗江、香格里拉航線;

      3、騰沖駝峰機場未來預計開通北京、上海、廣州、貴陽、西安、成都、重慶等國內熱點旅游城市的航班。

      4、騰沖機場把騰沖帶入了云南一小時旅游圈

      二、汽車耗時:約10小時

      起點:昆明南窯客運中心/昆明新南站/昆明西站

      終點:騰沖旅游客運站

      票價:150元——200元

      備注:1、平時票價通常為150元,春運期間票價可達200元;

      2、昆明至騰沖班可乘坐臥鋪或豪華大巴,豪華大巴票價稍貴。

      三、火車騰沖目前無鐵路經(jīng)過,大理經(jīng)保山到騰沖鐵路已列入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91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