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1736-1795)孟姓人在此河灣處建村居住,故名。 |
圪求河,蒙語音譯得來。意為不可馴服的河。 |
因境域在四道河則流域,故名。 |
榆溪河分流的第三道分流,故名。 |
此地原為蒙民游牧之地,漢民建村時因境內(nèi)有劉家灘、郭家灘、兔蓋灘三個大灘,故名。 |
清乾隆后期(1776-1795)于此建村,因此地沙灣附近有一古樹,據(jù)傳說曾是原寺廟院內(nèi)之樹,年久日長,廟毀樹留,當?shù)厝斯史Q其為“神樹”,故名。 |
清嘉慶年(1796-1820)漢民于此建村居住,因此灘原為蒙人牧馬之地,設(shè)有馬場,故名。 |
清道光年間(1821-1850)漢民馬姓人移居于此灘,故名。 |
明末清初時,曾有蒙民野目蓋在此灘游牧,故稱其地為“野蓋采當”,意即“野目蓋”的游牧灘。清康熙年間(1682-1701)漢民移居此地,故名。 |
清乾隆后期(1776一1795)漢民在此建村居住,因此處沙壕地原是蒙民“樹肯”住地,故名。 |
清乾隆后期(1776-1795年)漢民在此建村居住,因此地原是蒙民游牧地,蒙民稱“波直汗”,意即“麻雀多的地方”。 |
清乾隆后期(1776年-1795年)漢民建村于板城灘東西兩側(cè),故名。 |
取大海則村的“大”和王家圪堵的“圪堵”組合得大圪堵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