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明末劉仲達(dá)興,名仲興鎮(zhèn)。后劉氏中落,賣于眾商,遂改為眾興鎮(zhèn),故而得名。2020年7月行政區(qū)劃變更后眾興鎮(zhèn)改置為眾興街道。 [詳細(xì)] |
城廂街道所屬地域即曾經(jīng)的城廂鎮(zhèn)轄區(qū),曾是元、明、清及民國時(shí)期泗陽縣縣城所在地,是當(dāng)時(shí)全縣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俗稱“老泗陽”,以“城廂”街道命名,群眾認(rèn)可度高。 [詳細(xì)] |
相傳清朝咸豐年間,趙姓兄弟兩從徐州逃荒來此安家,后興集,故名為來安集。 [詳細(xì)] |
抗日戰(zhàn)爭時(shí)期(1944年),為了悼念抗日救國而犧牲的烈士,當(dāng)時(shí)的淮海行署和泗沭縣政府曾在愛園境內(nèi)的桃果園建立烈士陵園,命名為“愛園”,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詳細(xì)] |
清同治元年(1862年),陳素位、陳素村在東首興新集;袁郎在西首興袁集。后因兩集相距百步,中有河泓橋相連,便取兩集名首字為鎮(zhèn)名,故而得名新袁并沿用至今。 [詳細(xì)] |
相傳清朝年間,居住在此的王姓居民為防止土匪擾亂,在此筑圍,得名為王家集,1946年更名為王集,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詳細(xì)] |
裴圩原名劉圩,清光緒元年(1875年)劉瑞堂在此筑圩而得名。清光緒七年(1881年),劉姓人家將土地房產(chǎn)賣給裴峻峰而更名為裴圩,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詳細(xì)] |
黃河改道前,此地有渡口,相傳有李姓義務(wù)擺渡,故取名李義口,久久相傳得名李口。1912年后,改為李家口。1949年后簡稱李口,沿用至今。 [詳細(xì)] |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因集市臨古黃河而興起,名臨河集,鎮(zhèn)因集得名,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詳細(xì)] |
相傳唐代名將薛仁貴帶領(lǐng)大軍征伐時(shí)從此地穿城而過,故以此得名穿城,并沿用至今。 [詳細(xì)] |
清代康熙年間,稱崗陵集。清咸豐元年(1851年)盧日暢在此興集,故改為盧集,鎮(zhèn)以集名,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詳細(xì)] |
舊稱史三莊,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間),史姓地主三兄弟分居三處,此處為老三住地,后老三筑圩興集,故名為史三莊,后稱三莊。鄉(xiāng)以集名,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詳細(xì)] |
莊圩舊稱桃園莊,清同治十年(1871年)莊庚如在此筑起土圩防匪,后新興起集鎮(zhèn),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詳細(xì)] |
江蘇宿遷泗陽農(nóng)場321323401001121第一居委會321323401002121第二居委會321323401003121建南居委會321323401004121建華居委會……[詳細(xì)] |
西漢元鼎元年(前116年),置泗陽縣,屬泗水國,因故城在古泗水北岸而得名。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