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村位于銅川縣遺址之東,原名東社。后人口增多,發(fā)展成三個村落;因該村王姓居多,得名王東社。 |
明代此地有上下兩院,清道光九年被洪水沖刷成溝,下院不宜居住,居民都遷居上院,因上院方位東北,故稱北莊頭村。 |
該村位于銅川縣遺址之東,原名東社。后人口增多,發(fā)展成三個村落;因該村溫姓居多,得名溫東社。 |
明朝萬歷年間,由王東社遷來王姓兄弟兩戶,分別在北山凹和南嶺溝挖窯定居,該戶居北山凹,故名王北窯村。 |
明末清初,郝氏從上社村,樊氏從閆莊村遷居龍尖山麓東側(cè)定居,與西山底相對,故名東山底村。 |
元代,陜西米脂縣人艾氏家族遷來康次定居。初名為康次村。明天啟年間,因遭地震移民于龍尖山西腳下,更名艾家山底。后改為西山底。 |
隋代建村,因趙姓居多,故名趙村。 |
同河中游迤邐東住,有曲折南流,形成一河灣地帶,該村位于同河北岸,取名北河底村。1962年分為三個大隊,該村排列為二大隊,1984年改名為北和底二村。 |
元代,居民分別居于土溝的東西兩面,自成兩村。明初常遇春北伐驅(qū)逐元軍殘余,居民紛紛流亡,遺民無多,于是東西兩村合并,故名合村。 |
同河的中游,迤邐東注,又曲折南流,形成一河灣地帶,因該村在同河南岸,故名南河底。 |
該村地處丘陵,村內(nèi)有小塔一座,又因原白姓居多,取名白塔崗。 |
宋朝初年,陽曲縣郭姓遷來定居,因村建在古城里舊址,故名里城。 |
明代,定襄北社村李姓為當(dāng)時大儒,官至三品,后告老還鄉(xiāng),為忌食啞飯,隨帶任,吏兩鼓手為其吹奏。因任,吏二人居此,取名貴儒。 |
同河中游迤邐東住,有曲折南流,形成一河灣地帶,該村位于同河北岸,取名北河底村。1962年分為三個大隊,該村排列為一大隊,1984年改名為北和底一村。 |
同河中游迤邐東住,有曲折南流,形成一河灣地帶,該村位于同河北岸,取名北河底村。1962年分為三個大隊,該村排列為三大隊,1984年改名為北和底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