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后,屬益州郡地。 東漢至南朝,先后為牂牁郡、興古郡、梁水郡地。 北朝周朝時,屬南寧州興古郡地。 唐初,屬嶺南道和蠻部。 宋朝時,屬秀山郡地。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屬元江路。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至民國元年(1912年),屬元江直隸州。 民國時期,屬元江縣。 1984年,設大興鎮(zhèn)。 |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后,屬益州郡地。 東漢至南朝,先后為牂牁郡、興古郡、梁水郡地。 唐朝時,屬和蠻部地。 民國元年(1912年),屬元江縣地。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元江縣第九區(qū)區(qū)公所駐治于此。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元江縣騎馬鄉(xiāng)公所駐治于此。 1950年后,劃屬紅河縣。 1951年3月,設紅河縣騎馬區(qū)臨時街道辦事處1955年4月,劃屬六村街道辦事處后,在此設牛孔區(qū)(又名二區(qū))。 1958年,綠春縣成立,綠春縣牛孔區(qū)(二區(qū))區(qū)公所仍駐此。 1969年底,?讌^(qū)改為東風公社。 1973年,東風公社改稱?坠。 1984年,公社改為區(qū)后,仍稱?讌^(qū)。 1988年3月,由牛孔區(qū)改為?奏l(xiāng)。 2015年,由?奏l(xiāng)改為?祖(zhèn)。 |
1975年,三楞公社機關遷駐于現(xiàn)大黑山鎮(zhèn)境域。 1984年,公社改為區(qū),名大黑山區(qū)。 1988年,改為大黑山鄉(xiāng)。 2015年,由大黑山鄉(xiāng)改為大黑山鎮(zhèn)。 |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后,屬益州郡地。 東漢至南朝,先后屬郡、興古都地。 北朝至隋朝時,屬濮部。 唐、南詔屬和蠻部地。 宋朝時,屬秀山郡地。 元朝時,屬和泥路。 明清時,分屬王布田土司和納樓土司。 民國初年,分屬平河行政委員會和納樓土司。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至1949年,分屬金平和綠春縣。 1964年后,屬綠春縣。 1964年,從金平縣劃東批、東角、大頭、平河4個行政村,從三猛劃東斯、咪霞、略馬、新寨、折東、東哈、車里7個行政村組合而成平河鄉(xiāng)。 2015年,由平河鄉(xiāng)改為平河鎮(zhèn)。 |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后,為益州郡地。 東漢至南朝,先后屬牂牁郡、興古郡。 北朝至隋代,為濮部地。 宋朝時,屬秀山郡。 元朝時,屬和泥路。 明清至民國,均屬瓦渣土司和溪處土司。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土歸流,稱瓦渣鄉(xiāng)。 1950年,屬紅河縣瓦渣區(qū)。 1955年,劃屬六村街道辦事處一區(qū)。 1958年,屬綠春縣一區(qū)。 1969年底,綠春縣一區(qū)析置為大興和戈奎2公社。 1984年,戈奎公社改為戈奎區(qū)。 1988年,由戈奎區(qū)改為戈奎鄉(xiāng)。 |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后,屬益州郡地。 東漢至南朝,先后屬牂牁郡、興古郡地。 北朝至隋代,屬濮部。 宋朝時,屬威楚府。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屬元江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分屬元江府河紐御夷長官司。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分屬元江直隸州和普洱府他郎廳。 1950年,改屬紅河縣和墨江縣。 1955年,劃入六村街道辦事處。 1958年,屬綠春縣大水溝鄉(xiāng)轄。 1969年,綠春縣?讌^(qū)析置為?缀痛笏疁2個公社。 1984年,大水溝公社改為大水溝區(qū)。 1988年,由大水溝區(qū)改為大水溝鄉(xiāng)。 |
民國元年(1912年),屬墨江縣。 1954年,屬紅河哈尼族自治區(qū)。 1955年,改屬六村街道辦事處。 1958年,屬綠春縣。 1974年,為半坡公社。 1984年,半坡公社改為半坡區(qū)。 1988年,由半坡區(qū)改為半坡鄉(xiāng)。 |
1958年3月,設立騎馬壩鄉(xiāng)公社。 1984年,由騎馬壩公社改為騎馬壩鄉(xiāng)。 |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后,為益州郡地。 東漢至南朝,先后屬郡、興古郡。 北朝至隋朝,屬濮部。 唐朝時,屬和蠻部。 宋朝時,屬秀山郡。 元朝時,屬和泥路。 明清至民國時期,屬納樓土司。 1950年,屬元陽縣,并置三猛街道辦事處(縣級行政機構),先后駐治于勐曼和加禾街。 1955年4月,改屬六村街道辦事處,置四區(qū),亦稱三猛區(qū),區(qū)公所駐加禾街。 1958年7月,綠春縣建立后,仍置三猛區(qū),區(qū)公所現(xiàn)駐加禾街。 1988年,由三猛區(qū)改為三猛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