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初正式置縣,定名“爰陵”。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改名“宛陵”。 隋開皇九年(589),改宛陵名“宣城”,置宣州。 1949年,宣城縣先后屬皖南行政公署、宣城專員公署,蕪湖專員公署、蕪湖地區(qū)革命委員會和宣城地區(qū)行政公署。 1949年7月宣城縣宣州鎮(zhèn)(城關鎮(zhèn))及城郊敬亭、蓮東、城東三個村置宣城市。 1950年3月,撤銷宣城市,改為宣城縣轄城廂區(qū)。 1987年8月15日,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 2000年6月25日撤銷宣州市,設立宣州區(qū),至此無更名。 |
夏禹分天下為九州,屬揚州之域;商屬勾吳。 春秋時,屬諸侯吳國的桐地;戰(zhàn)國時,先屬吳,后屬越,越滅,屬楚;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屬鄣郡地;漢元封二年(前109),屬故鄣縣。 建安八年(203),屬廣德縣;三國時,廣德縣隸屬吳國丹陽郡;西晉太康二年(281),改屬宣城郡;南朝宋永初三年(422),設綏安縣。 宋泰始四年(468),改屬南徐州義興郡。 不久廢,復置廣德縣,仍屬宣城郡。 南齊時,廣德縣屬南豫州宣城郡。 梁紹泰元年(555)廣德縣隸屬南豫州廣梁郡。 陳永定二年(558)改廣梁郡為陳留郡;隋開皇九年(589),廢陳留郡,入石封縣,改石封為綏安縣,屬宣州。 仁壽三年(603)隸入湖州。 大業(yè)二年(606)又改屬宣城郡;唐至德二年(757),改綏安縣為廣德縣,屬宣城郡,后改稱宣州;五代南唐設廣德制置使,屬江寧府。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設廣德軍。 端拱元年(988),改名建平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廣德軍為廣德路,屬江浙行中書省。 至正十六年(1356),改廣德路為廣興府,屬江南行中書;明洪武元年(1368),廣興府改稱廣德府,建平縣屬廣德府。 洪武四年(1371)九月,建平縣屬廣德州。 永樂元年(1403),建平縣直隸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建平縣改屬安徽布政使司,咸豐四年(1854),建平縣暫歸浙江巡撫代管,同治三年(1864),建平縣復屬安徽省,隸徽寧池太廣道及皖南道;1914年,建平縣改名郎溪縣。 1922年,設吉原保,屬城廂區(qū)。 1939年,屬第一區(qū)。 1940年,直屬縣政府。 1942年12月10日,改名郎步鎮(zhèn)。 1945年11月8日,更名吉原鎮(zhèn)。 1949年4月郎溪解放,5月,成立郎溪縣人民政府,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專區(qū)。 1952年8月,郎溪屬蕪湖專區(qū)。 1971年3月,郎溪屬蕪湖地區(qū)。 1980年2月,郎溪縣屬宣城地區(qū)。 2000年撤地建市,郎溪縣隸屬宣城市,轄8個鎮(zhèn)、9個鄉(xiāng)。 2004年底,郎溪縣轄8個鎮(zhèn)、4個鄉(xiāng)。 截至2021年10月,郎溪縣下轄7個鎮(zhèn)、2個鄉(xiāng)。 |
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滅楚國,翌年,平江南,置涇縣,屬會稽郡。 秦末,屬鄣郡。 不久,屬廬江郡。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七月壬子,改屬丹陽郡。 東漢永和四年(139),屬宣城郡。 建和元年(147年),仍屬丹陽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今縣境涇縣、安吳2個縣,屬宣城郡。 隋開皇九年(589),安吳縣并入涇縣,屬宣州。 大業(yè)三年(607年)四月,屬宣城郡。 宋元明清,涇縣先后隸屬寧國路、宣州府、寧國府等。 1912年1月,廢道、府,涇縣屬安徽省。 1914年6月2日,涇縣屬安徽省蕪湖道。 1928年直屬安徽省。 1932年4月2日,涇縣屬安徽省第九區(qū)。 10月10日,涇縣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qū)。 1940年5月,8月6日,第九專區(qū)改為第六專區(qū)。 1949年10月1日建國,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專區(qū)。 1952年3月28日,改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蕪湖專區(qū)。 1971年3月29日,蕪湖專區(qū)改稱蕪湖地區(qū),涇縣屬之。 1980年2月,蕪湖地區(qū)改名宣城地區(qū)。 涇縣仍屬之。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宣城地區(qū)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涇縣屬之至今未變。 |
績溪漢代稱華陽鎮(zhèn),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設良(梁)安縣,唐朝永泰二年(766年)置績溪縣。 績溪是古新安、古歙州、古徽州的重要組成部分,唐至宋代屬歙州,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績溪有“徽嶺、徽溪、大徽村”,改“歙州為徽州”(“徽,善也”《爾雅·釋詁》,“績、功也”《爾雅》),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安徽省時,取安慶、徽州二府首字為省名,可以說績溪是名副其實的“安徽之源”。 1949年4月30日績溪縣解放,改屬徽州專區(qū),1988年1月劃入宣城地區(qū),2001年1月屬宣城市。 |
唐寶應二年(763)二月,置旌德縣,屬江南西道宣州管轄,旌德縣建置自此始。 宋至道三年(997),屬江南路寧國軍。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屬江浙行省寧國路。 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屬中書省寧國府。 清康熙元年(1662),屬安徽省寧國府。 1912年1月,裁府留縣,直轄于省。 1914年6月,劃屬安徽省蕪湖道。 1928年,安徽省直轄。 1949年4月24日,旌德解放。 1956年1月,隨徽州專區(qū)并入蕪湖專區(qū)。 1959年1月,旌德并入績溪縣。 1961年1月,復置旌德縣,仍屬徽州專區(qū)。 1988年,旌德縣劃屬宣城地區(qū)。 2001年,宣城撤地建市,旌德縣屬宣城市。 |
寧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屬吳、越、楚。 秦屬鄣郡地。 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屬丹陽郡宛陵縣。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吳分宛陵縣南部置懷安縣和寧國縣,屬丹陽郡。 《宋書·州郡志》載:“宣城郡之懷安、寧國、安吳、臨城皆云吳立,是孫吳既分丹陽郡為新都,又置四縣也! 寧國意取《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寓意邦寧國泰,長治久安。 吳景帝時(258—263)改屬故鄲郡。 西晉太康二年(281),又分丹陽郡置宣城郡,寧國縣屬之。 南北朝沿舊制。 隋開皇九年(589),并懷安、寧國縣入宣城縣。 唐武德三年(620),分宣城復置懷安縣、寧國縣,屬宣州。 武德七年又并入宣城縣。 此后,懷安縣再未設置。 唐天寶三年(744),以原懷安、寧國二縣地置寧國縣,屬宣城郡。 五代十國時屬宣州。 北宋屬宣州宣城郡。 南宋乾道二年(1166)屬寧國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世祖忽必烈改府為路,屬寧國路。 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路為府,復屬寧國府。 明、清相沿。 民國元年(1912)廢府,寧國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蕪湖道,民國21年,屬宣城首席縣長,同年11月,屬第九行政督察區(qū),民國29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qū),民國35年,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4月23日,寧國縣解放,5月隸屬宣城專區(qū)。 1952年1月,屬徽州專區(qū)。 1956年2月,屬蕪湖專區(qū)。 1961年3月復屬徽州專區(qū)。 1980年1月,改屬宣城地區(qū)。 1997年3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寧國撤縣設市。 |
古稱桐汭,西漢時期置故鄣縣。 東漢建安二年(197),分故鄣置廣德縣。 隋開皇三年(583),并入綏安縣。 唐至德二年(757),復稱廣德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設廣德路。 明丙申年(1356),設廣興府,改廣德縣為廣陽縣。 洪武四年(1371),改府為廣德州。 洪武十三年(1380),省廣陽入州。 1912年,改為廣德縣。 1949年4月26日,廣德解放,成立廣德縣人民政府。 2019年7月12號,《民政部關于同意安徽省撤銷廣德縣設立廣德市的批復》(民函〔2019〕70號),撤銷廣德縣,設立縣級廣德市,由安徽省直轄,宣城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