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原名平越。據(jù)《平越直隸州志》載:平越名稱源于'月山,在州城南半里,山形如半月,下有月山古剎,向稱州為平月蓋以此'。1953年貴州省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提出關(guān)于'平越縣縣名含有侮辱岐視少數(shù)民族之意,請討論更改',以縣城西南隅有福泉山屹立,環(huán)江帶水,為名勝古跡,且'福泉'二字含義深遠,1953年7月1日報經(jīng)中央人民政府政務(wù)院批準,更名為福泉縣。 [詳細] |
宋置荔波州,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降為荔波縣,旋升為州,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荔波縣入思恩縣,十七年復(fù)置,1958年并入獨山縣,1961年復(fù)置。 [詳細] |
貴定縣名稱也屬兩地各取一字命名的縣名。宋稱麥新城,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改稱新添,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析新貴縣之平伐司、定番州之定字兩字結(jié)合組縣名,治新添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省新添衛(wèi)入縣,移治今城關(guān)鎮(zhèn),原叫衛(wèi)城,1952年貴陽專署遷貴定,改稱貴定專區(qū),1956年省貴定專區(qū),1958年成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為該州的一個縣。 [詳細] |
宋紹興中(公元1131~1162年)開設(shè)甕安水寨,元置舊州草塘長官司,明洪武初置甕水長官司,十七年(公元1384年)六月置草塘安撫司,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九月置重安長官司,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以草塘安撫司及甕水、重安長官司置甕安縣。甕安之名是在平定'番州之亂'后出現(xiàn),當時川貴湖廣總督李化龍在其《播州善后事宜疏》中說:'甕安重安合設(shè)一縣',意為平定播州之后得到了安定,兩地各取一字命名。 [詳細] |
獨山之名,取于城東南之獨坡。獨坡是一個方圓零點一平方公里的獨峰,凸起于八平方公里的大平壩中央,山高百余米,顯得特別突出,故以為名。元置獨山州蠻夷軍民長官司,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置九名九姓獨山州長官,司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五月置獨山州,1913年廢州置獨山縣。 [詳細] |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定遠府,稱羅斛哨,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羅斛州判,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筑城,光緒六年(公元1880提)置羅斛廳,1913年廢廳置羅斛縣,1930年更名為羅甸縣,1954年置羅甸縣布依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為羅甸縣布依族自治縣,1956年復(fù)稱羅甸縣。 [詳細] |
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以安撫司地置廣順州,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建州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置長寨廳,駐貴陽府同知,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移同知駐羅斛,長寨廳改駐廣順州判,1913年廢廣順州、長寨廳置廣順縣和長寨縣,1941年并二縣各取一定作縣名,命名為長順縣。 [詳細] |
明洪武初置龍里驛站,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置龍里長官司,二十三年四月置龍里衛(wèi),筑城,二十九年升為軍民指揮使司,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裁指揮使司置龍里縣,1958年并入貴定縣,1961年復(fù)置。龍里之名,是因縣城位于龍架山下,故名。 [詳細] |
惠水縣境內(nèi)有一河流,名叫漣江,漣江有條支流,名叫惠水。唐宋時置羈縻州,歷元、明、清形成五姓番、七姓番、八姓番等,明時置定番州,清襲明制,1913年廢州置定番縣,1941年依河流名改稱今名。1952年改稱惠水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56年改稱今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