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利川縣志》記載:“又東北十里,徑縣治東,有官渡橋,乾隆時建,光緒十年重修。又東至兩會灘”!肮俣蓸颉惫畔荡ā⒍、湘要沖,瀕臨清江,官方在這里設橋,故得名。 |
因該地山包上有宋建法光寺,山包下面有一巖洞故名曰:“巖洞寺”。 |
此地處于元堡河下游,河流周圍地勢平坦、全部為肥沃的平壩,故名“下壩”。 |
因早年該處通往下河壩的道路兩旁有成片參天的杉樹林,在杉木林旁有一口深不見底,長年不枯的水塘,村委會位于此地,故名杉木塘村。 |
據(jù)《利川縣志》卷之十二-山水志二記載“忠孝水,源出金字山......徑李子坳場,又西北十三里,徑馬橋壩。有明代古橋,橋左有碑”,文曰:“崇禎十二年春,善事蔣汝相妻陳氏建”。傳說此橋為木橋,橋基有一石柱,搖得動,取不脫。相傳為過往者系馬的石柱,故名為馬橋。加之地勢平坦,習稱馬橋壩。 |
該地初名李子坳,因該地早先李子樹多。1938年即民國27年由利川縣警察局督查長萬金龍在每家店鋪門楣上掛上燈籠并書寫“建新理智”四個大字,意在倡導一方文明。次年(1939),國民政府鄉(xiāng)長陳子興就從“建新理智”中取“理智”二字替換“李子”,將“李子坳”更名為“理智坳”。 |
因該地在1920年修建了一庵堂名曰:“太平庵”,故名“太平村”。1990年1月撤縣建市時將“平”換用為“坪”字,后沿用至今。 |
因該地對面山坡上早年建有一寺廟。廟下河邊楊柳樹很多,并有一根大楊柳樹因年代久遠而空心成洞,樹洞中可容納4人擺桌打牌,經(jīng)常有人在此打牌和玩耍,故稱楊柳寺。 |
因長堰槽位于清江河落水洞伏流上面,兩邊為大山,中間形成一長約3千米、寬不過100米的狹窄槽地,很早以前若遇洪水,清江河水從落水洞伏流通不過時,水位上漲便從上面狹槽流出,形如一條很長的渠堰,“長堰”因而得名;村民委員會以此命名。 |
此地系一山腰平臺,后靠大山,左右兩邊有山堡環(huán)抱,前面地形低洼開闊,形如交椅。村民委員會辦公駐地設于此處,故名。 |
因村中有一大山,森林茂密、環(huán)境幽靜,是鳥類白鵲的棲息之處。每到傍晚白鵲云集,青山變成一片白色,故而得名白鵲山。村委會居于此取名白鵲山村民委員會。 |
傳說金子山走蛟形成一河流,阻斷此處出行的路。如要外出,需淌水過河,為了方便出行,有人就砍柳樹四根橫跨河流之上,用泥土鋪面,故名。 |
因該地位于官道南側,臺與道之間隔一寬約50米,深約30米的溝。行人至此,都要向土臺拋碎石塊,如石塊拋至臺上,其妻可產男孩,否則為女,故名求男臺。 |
因此地境內群山聳立,峰巒疊嶂,村委會駐地對面有三座山并列相連為一排,中間一座略高,兩邊的稍低,酷似擱置毛筆的筆架,“筆架山”因此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