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b>

  • <li id="pn9gm"><meter id="pn9gm"></meter></li>
      <div id="pn9gm"><label id="pn9gm"></label></div>
    1. > 重點推薦 > 東臺市各鄉(xiāng)鎮(zhèn)地名由來

      東臺市各鄉(xiāng)鎮(zhèn)地名由來

        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先后有數(shù)名英烈欲血奮戰(zhàn)犧牲在此,1957年8月,東臺撤區(qū)并鄉(xiāng),為紀念唐學海、陳維仁、許文華、孫保民、李友存五位烈士,將在此處建立的鄉(xiāng),命名為五烈鄉(xiāng),五烈由此得名。 [詳細]
        溱東鎮(zhèn)地處里下河溱湖洼地,因位于溱潼之東,故名”溱東“。 [詳細]
        相傳,唐代初年,揚州有一姓時的漁戶到此打漁為生,為縮短路程方便打漁,同時抵擋海潮,就帶領一家人圍堰筑壩。后人為紀念姓時的人圍堰做堤、開墾荒灘的功德,就將此地取名為時堰。 [詳細]
        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遷來一戶姓梁的,居此燒鹽為生,頗為發(fā)達,因而得名梁垛。因梁垛位于西溪南側,故又稱南梁。 [詳細]
        安豐鎮(zhèn)成陸于新石器時代,地處古揚州,淘河之東,別稱東淘。漢初以煮鹽入史,唐朝時,為海陵監(jiān)小淘鹽場。宋天圣六年(1028年),捍海堰筑成(后人稱“范公堤”),自此人民安居樂業(yè),既安全又豐收,故名安豐。 [詳細]
        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有個名叫沈煌的灶戶(設灶煎鹽的鹽戶)啟奏官府將此地段的草地劃分給灶戶收割燒鹽,由灶戶向官府納稅,沈煌奏呈被采納。當?shù)匕傩諡榧o念他,將此地稱謂沈灶。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與境北大豐縣沈灶公社同名,故冠以“南”字,更名南沈灶。 [詳細]
        富安古稱虎阜、虎墩,1000多年前就設有富安場,為煎鹽灶區(qū)。因其地勢較高,水災較少,鹽業(yè)發(fā)達,人民生活富裕安定,寓意富安而得名。 [詳細]
        據(jù)《明史地志》記載,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唐姓官吏奉命來此監(jiān)管漁業(yè),因地處海灘,有一條東西向的大洋(港),故名唐家洋,簡稱唐洋。 [詳細]
        1914年,南通張謇派人來此籌辦大賚公司,開墾植棉,集市逐步隨之繁榮興旺。來往行人都說此街是“興街”,后即諧音為“新街”。 [詳細]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有許氏前來選辦鹽場,監(jiān)開運鹽河,故名許家河。后來,灶民在運鹽河兩岸定居,漸成小街,河名即成地名。故稱此地為許河。 [詳細]
        三倉原為煎鹽灶地,清康熙五年(1666年),鹽商為便于運鹽,倡議開挖五倉沙河(又名運鹽河)。1914年,鹽商在第三條沙河畔設鹽倉,從此得名三倉。 [詳細]
        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有羅姓和李姓兩戶居此合伙燒鹽,是當?shù)氐念^一個鹽灶,故名頭灶。 [詳細]
        清乾隆年間,弶港原為淺海灘涂,后因潮流瀕繁沖積,淤泥不斷積聚,海洋逐年東移,灘涂日漸增高,逐漸形成一座大潮期仍能露出水面的墩子。其時,有安豐一帶的梅、王、韓、楊四姓人家來此捕魚,采貝,潮間歇腳于墩子之上,用蘆笆擋風避雨,方言叫"打弶",故稱此墩子為"弶墩子"。 [詳細]
        南唐昇元初曾是海陵縣八大鹽場之一,又處于泰州之東,地勢較高,漲潮時狀如突兀高臺,故得名為東臺場。 [詳細]
        以古時地處泰州之東,地勢較高,故名“東臺”。 [詳細]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91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