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將曾轉(zhuǎn)戰(zhàn)到此,修建一點(diǎn)將臺,金大定十年修建東岳廟,遂以臺和廟取名,將原名吳敏村改為吳臺廟。明嘉靖十六年(1811)修復(fù),清代重修,為清十大名鎮(zhèn)之一,至今廟宇、碑仍在。 |
明洪武元年(1368),晉氏兄弟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村民多以種菜為生,故名晉菜園。 |
明末,有一姓張的大戶,兄弟分家,其中一人從河北大明府早汝莊遷到此地,建了一座樓房,故名張樓,后有丁姓、袁姓、王姓遷入,發(fā)展成莊,村名未改。 |
張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由于村莊較大,故名大張莊。 |
李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在村北地勢較高崗處修建高樓一座,故名李崗樓。 |
孫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入大河口(今屬鹿邑縣試量鎮(zhèn)),后從大河口遷此建村,莊中間是宋代趙椎義的運(yùn)糧河轉(zhuǎn)彎處,故名孫河灣,現(xiàn)簡稱河灣。 |
明洪武年間,李姓人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建村,村名取李建莊,后簡稱李莊。 |
劉姓人劉三官從山西棗龍莊遷此建村,故名劉三官,后村民習(xí)慣寫為劉三關(guān)。 |
明洪武年間,顧姓從南京炬永縣遷居而來,村莊較大,村民曾在村莊筑寨,故名大顧寨。 |
孟姓人從小十字河(今屬鹿邑縣)遷入本村居住,因村址地處嶺上,且村民多為孟姓,故名。 |
晉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周圍晉姓人多以此遷出,故名晉老家。 |
明洪武七年(1374)據(jù)張氏家譜記載,祖先由于明洪武七年(1374)從山東棗林莊遷居于西八里羅屯(現(xiàn)新城街道羅屯),四世后二次分居于張堆村(今屬鹿邑張店鄉(xiāng)),之后又有張堆分居此地,取名張小莊,康熙年間建造了一座小樓房,故名張小樓。 |
明初,吳姓、陳姓、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人多村大,吳姓居多,故名大吳莊。 |
三家姓王的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三王嶺村,后分為兩個村莊,以村中的土嶺為界,土嶺前的為前三王嶺。 |
明代,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居而來,有趙姓,原名趙莊。后來,由于土壤肥沃,種瓜人較多,瓜的品質(zhì)好,遠(yuǎn)近聞名,取名瓜莊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