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太康元年(280)置新安郡,新安江以江流源出古新安郡而得名。新安江街道地處新安江畔,故名。 [詳細] |
以溪水得名。洋溪,本為新安江的一條支流,古時作楊溪,發(fā)源于楊溪峰。唐宋之際,有楊姓人居于楊溪邊上,后人附會以姓得名,當為訛傳!秶乐輬D經》“鄉(xiāng)里”之下載有“楊溪里”,《建德縣境圖》上標有“楊溪峰”。新安江江流至楊溪之水來會后,江面顯得更為寬闊,地方上以“洋”相表,許是“洋溪”換“楊溪”的由來。 [詳細] |
古時此為建德、壽昌兩縣交界地帶。相傳,因之兵亂盜盛。人們?yōu)榱朔纻浔I,筑一大土堆,堆上建一高樓,樓中設有鐘和鼓,既報警,又報時,人稱更樓。居民集居其下,故稱其地更樓底或更樓下,簡稱更樓。街道名因此而來。 [詳細] |
鎮(zhèn)以橋而名。元初,楊姓人自建德縣西鄉(xiāng)楊溪(即今洋溪)遷來現(xiàn)楊村橋集鎮(zhèn)之地聚居,遂稱其地為楊村。里人在村東派溪上重建了處于官家大道上因山洪水毀的石橋,人們便稱名為楊村橋,即意由楊村人所建的橋。因其系官家大道上的橋,遂以地名指向明確,又因要與建德縣南鄉(xiāng)大洋之楊村有別,后便改村名為楊村橋。 [詳細] |
乾潭,本為建德境內富春江支流胥溪下游的一處水潭。后借以命名水潭邊上的自然集鎮(zhèn),進而借以作為行政區(qū)劃名。獅子巖下,胥溪轉彎處有一水潭,旱時竭涸,人們稱為乾(Gán)潭。后人怕旱,愿此潭萬世不竭,因乾又讀(Qián),《釋名》:“乾,進也,行不息也。”取“川流不息”之意。 [詳細] |
梅城,據地名來歷的說法,雖有追求地位“等次”上寓意,但實只因臨江一段城堞狀如半朵梅花而得名。城堞為何狀如半朵梅花,有二說:一說因為嚴州是皇上寵妃楊桂枝的家鄉(xiāng),所以當年建城時把城垛的所建的樣式要建成梅花花瓣型的。但建到一半時,楊桂枝就死了,所以只有半朵梅花的樣式。其二是說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戰(zhàn)功顯赫,據守嚴州府時適逢修建城墻,便以南京城垛為樣,做成半朵梅花花瓣。 [詳細] |
鎮(zhèn)以駐地得名。新安江流經此處,正好到了瑞平山之麓,于是成就了一個山之下、水之涯的地方,于是人們稱之為下涯,并成為新安江邊的一處鄉(xiāng)村埠頭。《玉篇》“涯,水際也”之義!跋卵摹痹诠偌椅臅兴,最晚不遲于1130多年前由李頻所撰的《朱買臣祠記》。 [詳細] |
大洋,本指蘭江建德段中一段開闊的江面,后衍生為沿江之地的地名。1919年《建德縣志》對“大洋”的得名,有一句精辟的話:“流諸港之水而鐘于斯,其勢浩瀚,故稱大洋”。南宋淳熙《嚴州圖經》中在“集福院”一條下有“大洋”地名出現(xiàn),為官書中的最早記錄。 [詳細] |
宋末,縣以下行都圖制。建德縣共劃為21個都,此地為第三都,后便習稱為三都。明弘治《嚴州府志》(也稱《嚴陵志》)已見“三都”地名記載。清代也有軍事關防意義上的“三都鎮(zhèn)”。 [詳細] |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改新昌縣為壽昌縣,以“縣西有壽昌溪”而得名,縣以溪名。武帝為開晉之先祖,改新昌為壽昌,自是希望寓含“國祚久長”之意,后人俗化為“延年益壽,國盛民昌”。壽昌縣撤銷后,遂以作鎮(zhèn)名。 [詳細] |
鎮(zhèn)以山名。蓮花山,以狀若蓮花而得名。明萬歷《嚴州府志》載:“蓮花山,在縣西五十里,與楊溪峰相連,狀若蓮花”。 [詳細] |
鎮(zhèn)以駐地得名。以峴嶺山、元山、金牛山山體走向大致成一個“川”字橫臥在大地上,又因烏龍溪、小江溪來水與壽昌江會合后,使主流更深、江面更闊,足以航船,故名航川。處于航川渡埠口之村落遂稱航頭。宋代胡楚材《春日題航頭橋》,為最早的書證。作為地名,在官書中所見最晚不遲于《嚴州圖經》所載。 [詳細] |
鎮(zhèn)以山岳得名。古壽昌縣南赤姑嶺西五里塢口摩崖之上(即大慈巖主峰山體),火成巖山體構出一幅天然的觀音大士面目形象。鄉(xiāng)民早在五代后唐之前就已禮奉大慈觀音佛成習。據《葉氏宗譜》記載,葉屏遷居紅裙巖下赤姑坪時,此地已是鄉(xiāng)民禮奉大慈觀音佛的熟道。元代,臨安人莫子淵棄家于此琢石筍為佛,號稱大慈巖。明嘉靖《壽昌縣志》載:“大慈巖,在縣南二十里,巖縫穹窿,有石筍從地涌出。元大德間,臨安人莫子淵棄家學道,求佳山水以棲。尋至此山,見其巖之奇秀,遂止焉。乃琢石筍為石佛,首號大慈巖!弊源,大慈巖成為一處天然與人工、形勝俱佳的禮佛之地。 [詳細] |
地以溪名。壽昌溪(今也稱壽昌江)支流蛟溪與主流相會合,從而水勢益大。自此以下溪段,便稱大同溪。大同《鄭氏宗譜》里有宋進士《鄭穎行狀》有“匯眾流”而稱“大同”之語。景定《新安續(xù)志》“壽昌卷”有大同橋的記載。按《說文解字》釋義,“同,會合也”。 [詳細] |
唐詩人李頻后裔,晚唐時期聚居于四靈山下、富峰廟邊,后遂稱所居之地為李家。行政區(qū)劃專名曾為“四靈”,以境域內自然地理實體肖龍、鳳、麟、龜四圣物而得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