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縣城區(qū)洺河以南,故名。 |
地處縣城區(qū)洺河以北,故名。 |
地處鄲城縣城新區(qū),故名。 |
傳,鎮(zhèn)政府駐地吳臺原有李、馬、陳、崔、田、晉、王、許、劉9個(gè)小莊。三國時(shí),孫權(quán)北伐中原至此,命建5座廟宇,從此9村合一,稱五臺廟。因?qū)O權(quán)為吳主,亦稱吳臺廟。是清代46大集之一。吳主孫權(quán)建廟臺,故名吳臺。 |
南豐又名孤柳樹、轱轆墳。明代,原有苗、胡、李三家。后從山西洪洞縣遷一大戶李家,村前有一棵千年老柳樹,故取村名為孤柳樹。1946年該村屬鹿邑縣所轄。一次,縣領(lǐng)導(dǎo)來此地考查時(shí),看見一片豐收景象,地又處鹿邑縣城南邊,改村名為南豐集。 |
白馬又名白馬驛。傳為唐宋驛站,該驛站所飼養(yǎng)的馬均為白色,故名。 |
寧平系西漢寧平縣故城,又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妹伯姬(寧平公主)封地,故名。寧平又名臨兵城。西晉永嘉五年(311),東海王司馬越靈柩東運(yùn)時(shí),途經(jīng)此地,被石勒的軍隊(duì)追上,大敗晉軍,焚其尺骨,“王公士庶死者十余萬,故后世又稱寧平城為“臨兵城”。 |
宜路系西漢宜祿縣故城。清順治《沈丘縣志》記載:“宜路店,據(jù)舊志,此店或曰迷路。蓋因其地荒蔓,行人多有迷之者,故以‘迷路’名;蛉找岁。蓋因其地從新安集以北為大湖,每歲秋水一望無際,行者多舟,至此方可舍舟登陸,故以宜陸名。二說俱無所考,然于理皆可從!敝两袢杂腥艘浴懊月返辍狈Q之。后因客商過往日益頻繁,有人以“驛路店”書之,1912-1949,曾稱驛路鄉(xiāng)。今人簡稱宜路。 |
傳,有一錢姓人從山東棗林莊遷此開店,故名錢店。 |
汲冢古名楊憲鎮(zhèn),漢代因在此建有淮陽太守汲黯墓(此墓系時(shí)人念其德政而修的衣冠冢),改稱汲冢集。 |
元末(1368)一場洪水過后,村北廟前出現(xiàn)一石槽得名。 |
汲水原名墳店集,舊時(shí)集西有汲心臺,周圍每歲秋水似湖。清代改墳店集為汲水集。傳,隋唐時(shí)期,老寨東官道旁有人在靠近墳瑩處開了家過路店,故名墳店。后來居住的人多了,又起了集,又稱墳店集。集西老寨附近有一汲心臺,周圍地勢低洼,每歲秋水似湖。清朝年間,人們覺得“墳店”不文雅也不吉利,便取汲心臺的“汲”字和湖水的“水”字為名,稱汲水集,F(xiàn)習(xí)慣稱汲水。 |
因所轄區(qū)域位于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而得名。 |
《鹿邑縣志》載:“虎頭崗……崗匝一里,蹲踞如虎形!睆膮桥_的岳橋到虎頭崗東南西北為一崗嶺,九里十八崗,象虎形,該村座落在虎頭上,故名虎頭崗鄉(xiāng),簡稱虎崗鄉(xiāng)。 |
傳,在此定居的是一名叫張完的賣茶老人,開一過路店,后來人漸多成為集市,取名張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