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東江和沙河環(huán)繞鎮(zhèn)區(qū)而得名。[詳細(xì)] |
明崇禎二年前名為羅埠圩,屬博羅縣石灣巡司管轄,后來相傳有一年十個牧童在“孟蘭節(jié)”--招亡魂那天,到沙河轉(zhuǎn)彎處的深塘中游泳,其中九個淹死于潭中,從此人民稱之為“九仔潭”。后簡稱為九潭,故名。[詳細(xì)] |
說有一位將軍剛剛?cè)ナ,始祖陳子貴帶兒子陳墩實騎在馬上云游,驟然馬頭向北渡東江而奔跑,走到東莞與博羅交界處停下不走,忽然四蹄飛起,大嘶叫一起,表示要定居于此,故名。[詳細(xì)] |
1277年,為避戰(zhàn)亂,田頭陳氏始祖允迪攜妻兒共六人,從南雄珠璣巷遷至田頭,在此開荒定居。田頭是嶺崗地帶地形,好像個田字,村莊建在田字前端,故名田頭。[詳細(xì)] |
桔頭村譚氏先祖居江西寧都,后入廣東韶關(guān)南雄珠璣巷躲避戰(zhàn)亂,先祖譚維月退官后,遷入東莞大寧立村。元至大三年(1310年),譚維月第六代后裔譚禮常第四子譚祿郎移居園洲桔頭(由于村中社公廟旁有一棵特別大的老桔樹,故稱桔頭)。龍叫村全村姓莫,其先祖由江西省遷入廣東南雄珠璣巷,再由珠璣巷遷到東莞常平大洲村定居。始祖敘倫公,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由大洲村遷至龍叫立村。因村莊所在地附近,東江水沖刷“石龍”(水流角)發(fā)出嘩嘩聲,取名“龍叫”村,是園洲較早立居的村莊。桔頭村、龍叫村合并后,故名桔龍村。[詳細(xì)] |
清雍正九年(1731年),廖尾村始祖從東莞鰲峙塘遷入。該村位于“洋花潦”的末端,故稱廖尾村。[詳細(xì)] |
古語云:“鐵場九十九眼塘,禾山九十九個崗。”因大多數(shù)是山崗都長滿了野禾,故此命名為禾山。[詳細(xì)] |
1821-1850年,鎮(zhèn)域河南區(qū)仍沒有圩場,村民只能到土瓜圍上游的水口圩(龍溪鎮(zhèn)舊白勘角村)趕圩。后因受洪災(zāi),水口圩散圩,一些村民不約而同在土瓜圍西側(cè)的沙河埠頭上方擺賣農(nóng)副產(chǎn)品,逐漸形成永和圩。后來,朱、梁、熊、陳、毛、蔡、邱、李、鄧、黃等姓氏先后在此定居。因擺賣的多是土地里種出來的瓜菜,1865年起稱作土瓜圩。[詳細(xì)] |
南宋末年,東莞常平板石有部分梁姓居民遷移到深瀝建房定居,村莊建在沙河南岸邊分流一條大瀝,故名深瀝村。[詳細(xì)] |
相傳宋朝梁氏從增城板石遷來定居,因當(dāng)時沙頭土地多數(shù)都是沙粒地,故名為沙頭。[詳細(xì)] |
1800年前,陣村原名坑口,彼時屬東莞縣管轄,因東莞縣有多處“坑口”,便依據(jù)6個自然村形成的長蛇狀陣勢,故名陣村。[詳細(xì)] |
上南位于東江之濱,園洲中心,乃沙河片的南面,下南(劉屋、陳屋)居其下,故稱下南,上南居其上,故名上南。[詳細(xì)] |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村始祖十一世祖乳南公偕兩個兒子劉明順、劉明安從江西沿北江、東江南下謀生,至劉屋,見地平土沃,且與古鎮(zhèn)石龍相靠,水陸交通便利,于是在此建村,因其姓劉,故名劉屋。[詳細(xì)] |
南宋時期,始祖少一公隨父母從河南許昌潁川南遷。少一公有兩個兒子,南震公為長,南冥公為次。還有陳圓圍玉存公,也從河南許昌潁川遷居到南雄珠璣巷,來到東莞城馬齒巷經(jīng)商,又從東莞城來到下南經(jīng)商定居。先人以養(yǎng)鴨為生,后發(fā)現(xiàn)下山崗?fù)系臇|江魚蝦、蜆豐富,于是在下南村沿東江河畔建村繁衍生息,因村處下山崗下游,故稱為下南。[詳細(xì)] |
本村地形屬于平原,一片平坦,其中有一崗嶺比周邊高,村民就在此立村,且在此崗嶺的頭,故起為崗頭,后來村民為方便書寫,便寫成“江頭”,故名。[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