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間,李氏三兄弟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始名李莊。后三人分居,在分家之時(shí),因家貧糧少,又無(wú)升斗,只好用所戴的帽子分量,后被人們廣為流久之,稱今名李帽頭。 |
明崇禎十四年(1641)李自勺從內(nèi)黃縣老軍營(yíng)遷此建村,村以人名,故名李自勺。 |
唐天寶十四年(755)徐景文建村始名徐村。明代在此置兵鋪,故名徐村鋪。 |
據(jù)考證:順河集始于隋代,古臨澮河,村民順河建村起集故名順河集,因在順河集北部,故名順北。 |
據(jù)考證:順河集始于隋代,古臨澮河,村民順河建村起集故名順河集,因在順河集南部,故名順南。 |
據(jù)《夏氏家譜》考:明洪武四年(1371)夏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后蓋樓得名夏樓。 |
據(jù)《任氏家譜·序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任儀偕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其子清,在村西河上筑橋一座,始名任清橋。清道光元年(1821)任學(xué)初出任亳州州官,并在家鄉(xiāng)蓋樓一座,改村名任樓。 |
春秋宋之新城,亦稱新城亭。后遭兵焚,成為一片瓦礫,俗稱瓦子坡。宋、金、元、明之際為戰(zhàn)場(chǎng),成為廢墟。據(jù)《李氏家譜·序言》記載:明洪武十五年(1382)李德(南京南45千米顯臺(tái)村人)保燕王隨軍北征,以軍功授千戶,初落戶李莊。后遷此建村,因臨交通要道和渡口,更名為李家口。后有市集,俗稱李家口集,簡(jiǎn)稱李口集、李口。 |
明永樂十七年(1419)孫氏自開封府杞縣西寧寺集遷此建村蓋樓,故名孫樓。 |
明萬(wàn)歷二十四年(1597)溫氏自山西洪洞縣遷至興龍廟,因始祖姓溫故名溫堂。 |
明代楊氏在此蓋樓居住,得名楊樓。明永樂年間,賈氏從賈老家遷此,戶大人多,改村名為賈楊樓。 |
元工部尚書賈魯督修沁河,改名賈魯河。賈魯河水匯入清河處,稱清河咀,咀與口同,亦稱清河口。后賈氏在清河口岸上建村,得名清河口。 |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李氏由李花園遷此建村,始名李新莊,后俗寫為李辛莊。 |
明崇禎十五年(1642)此地建有觀音大士廟,南距高辛集五里,得名五里廟。后楊氏依廟建村,改今名五里楊。 |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郜氏在此建村,始名郜莊。清光緒年間,郜氏發(fā)民筑寨,改今名郜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