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952年改為小鄉(xiāng)。 1959年-1961年為管理區(qū)。 1961年-1962年為大隊。 1963年-1971年為小公社。 1971-1983年改稱大隊。 1984年-1987年稱為鄉(xiāng)。 1988年稱行政村。 2000年8月1日改為村委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49年至1954年為鄉(xiāng),駐地水頭。 1954年至1957年為高級社。 1958年至1960年為管理區(qū)。 1961年至1962年為生產(chǎn)大隊。 1963年至1971年為小公社。 1971年至1984年為大隊。 1984年,農(nóng)村體制改革,稱鄉(xiāng),駐地水頭。 1987年區(qū)鄉(xiāng)體制改革為村行政村,駐地塘子邊村。 2000年8月1日改為水頭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58年,成立山心大隊。 1985年,成立山心彝族自治鄉(xiāng)。 1988年,更名為山心行政村所。 2000年8月1日更名為山心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50年1954年稱小鄉(xiāng)。 1959年至1960年為管理區(qū)。 1961年至1971年為公社。 1972年至1983年為大隊。 1984年至1987年設(shè)鄉(xiāng)政府。 1988年區(qū)鄉(xiāng)體制改革為行政村。 2000年8月1日改為白馬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53年稱壩達鄉(xiāng)。 1959年至1960年為管理區(qū)。 1961年至1971年建小公社,駐地秧革,以壩達為名。 1971年至1983年為大隊,駐地秧革,以壩達為名。 1983,農(nóng)村體制改革,為鄉(xiāng)政府,以秧革為名。 1988年區(qū)鄉(xiāng)體制改革,稱秧革行政村。 2000年8月1日改為秧革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50年-1954年設(shè)為小鄉(xiāng)。 1959-1960年為管理區(qū)。 1961年-1962年為大隊。 1963年-1971年為小公社。 1972年-1983年為大隊。 1984年-1987年設(shè)區(qū)建鄉(xiāng)即為鄉(xiāng)。 1988年為行政村。 2000年8月1日改為蚌郞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49年-1956年設(shè)鄉(xiāng)。 1959-1962年建大隊。 1963年-1971年為小公社。 1971年-1984年為大隊。 1984年設(shè)區(qū)建鄉(xiāng)后稱鄉(xiāng)。 1987年區(qū)、鄉(xiāng)體制改革稱行政村。 2000年8月1日改為秧補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49年至1952年設(shè)為小鄉(xiāng),稱為禹王平寨鄉(xiāng)。 1953年至1956年設(shè)為鄉(xiāng)。 1959年至1960年為革勒管理區(qū)。 1961年至1962年為大隊。 1963年至1971年為小公社。 1972年至1983年稱大隊。 1984年農(nóng)村體制改革,大隊改鄉(xiāng)稱禹王鄉(xiāng)政府。 1987年區(qū)鄉(xiāng)體制改革鄉(xiāng)改村公所稱禹王行政村。 2000年8月1日改為禹王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49年至1954年設(shè)小鄉(xiāng)。 1959年至1960年改為管理區(qū)。 1961年至1962年稱大隊。 1963年至1969年改為小公社。 1970年至1983年稱大隊。 1984年至1988年稱鄉(xiāng)政府。 1988年區(qū)鄉(xiāng)體制改革稱行政村。 2000年8月1日改為飛土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50年-1956年成立革勒鄉(xiāng)人民政府。 1956年-1957年高級社。 1958年-1962年稱管理區(qū)。 1962年-1964年稱中公社。 1965年-1966年稱公社。 1968年-1976年稱大隊。 1978年-1984年稱管理委員會。 1984年-1987年稱革勒鄉(xiāng)。 1987年為行政村。 2000年8月1日改為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