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300多年前,此地有幾棵高大而空心的皂角樹,故得名“椌桐樹”。據(jù)《黔西州志》記載,清代曾在此設(shè)有“椌桐樹鋪”,是重要鄉(xiāng)場,后商人到此地趕場忌諱“空”字,且街上常失火,據(jù)說是“椌桐樹”中的陰火所致,故后來將“椌桐樹”改為“石桐樹”。聯(lián)系電話18076107899,所跨行政區(qū)為綠化白族鄉(xiāng)。 |
古為水西彝族闊波土目居住地之一,其東、南、西、北四方皆有水井而得名“四方井”。 |
境內(nèi)有兩座大山,兩山之間形成一彎槽。因兩山皆林密,當(dāng)?shù)厝藢⑵浞Q之為“灣箐”。 |
明、清時(shí)有驛道經(jīng)此,因路窄坡陡常導(dǎo)致馬摔倒,故有“倒馬坎”之名,后更名“馬坎”。 |
在當(dāng)?shù)睾幢环Q為“海子”,大海子之名便源自于此。 |
在當(dāng)?shù)睾幢环Q之為“海子”,小海子之名便源自于此。 |
原名“桃子寨”,1958年,取“五谷豐登”之寓意,寄寓著村民們的美好愿望,更名“豐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