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已有村,居楊、白二姓,因村地原為黃泥山埔(丘),故名“赤崗”;清初,朱姓從鳳鎮(zhèn)遷入。 1949~1958年辦過初、高級社,1958~1983年稱生產(chǎn)大隊,1983~1986年改稱鄉(xiāng)政府,1987~1999年改稱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村委會至今。 |
宋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世祖都巡公創(chuàng)居巨鎮(zhèn)里,明末崇禎十四年(1641),因地形似飛鳳,改稱鳳鎮(zhèn),鳳鎮(zhèn)有林、朱二姓,東為林,西為朱,1958年改稱“鳳紅”。 1949~1958年辦過農(nóng)業(yè)社;1958~1983年改稱大隊;1983~1986年改稱鄉(xiāng)政府;1987~1989年改稱村委會;1989~1999年改稱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村委會至今。 |
元天歷年間林氏肇基祖攜眷至此定居,稱世鎮(zhèn);明崇禎年間(1635),因村地勢形若飛鳳,故改名“鳳鎮(zhèn)”,原有林、朱二姓,分別居住在村東、西兩畔;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政府改林姓居住地為“鳳光”,朱姓居住地為“鳳紅”。 1949~1958年曾辦過初、高級社,1958~1983年公社化期間改稱鳳光大隊,1983~1986年改稱鳳光鄉(xiāng)政府,1987~1999年改稱鳳光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鳳光村委會至今。 |
明永樂初(1403~1410),鐘姓從華清(現(xiàn)屬岐石鎮(zhèn))至此創(chuàng)基,新中國成立初期辦過初、高級社,1958~1973年合陳隴村改稱前埔大隊,1973~1983年與陳隴分開獨立成立前埔大隊,1983~1986年改稱前埔鄉(xiāng)政府,1987~1999年改稱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村委會至今。 |
1949年設(shè)東門鄉(xiāng),1956年改稱東門村,1949~1958年曾先后辦過初、高級社,1958年9月改稱東門大隊,1983年改稱東門鄉(xiāng)政府,1987年改稱東門村委會,1989年改稱東門管區(qū),1999年改稱東門村委會至今。 |
1949~1958年曾辦過農(nóng)業(yè)社,1958~1973年合前埔設(shè)前埔大隊,1973~1983年拆出獨立成立陳隴大隊,1983~1986年改稱鄉(xiāng)政府,1987~1989年改稱村委會,1989~1999年改稱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陳隴村委會至今。 |
宋末時由福建莆田蔡瑤裔知潮洲府軍事受職,后經(jīng)澄海西門相土螺溪擇居立籍。 明嘉靖(1534~1544)因遭賊寇搶劫散居山野,至清順治四年(1647)圍寨定居。 因地理形狀屬乾亥龍、乾亥水,開基定居時,以村內(nèi)古井水清甘甜為名,稱“定美”、“井尾”,后稱“井美”。 1949~1958年曾辦過農(nóng)業(yè)社;1958~1983年改稱生產(chǎn)大隊;1983~1986年改稱鄉(xiāng)政府;1987~1998年改稱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井美村委會至今。 |
清順治四年(1647),蔡氏先祖從澄海遷來井美創(chuàng)鄉(xiāng)。 新中國成立后,與井美村、塘邊村、東門等村并為井美鄉(xiāng);1958年合井美大隊,屬隆江公社;1983年改稱鄉(xiāng)政府,1987年改稱村委會,1989年改稱管理區(qū),1996年拆出獨立成立西塘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村委會至今。 |
明崇禎年間(1626~1636),陳姓先祖從岐石遷此創(chuàng)村;清乾隆年間(1738~1795),村民開山造田,后由分散的居民聚集成村,清光緒六年(1880)以后在此安居樂業(yè)。 因村后是高山地,荊藤密布,俗稱“荊山”。 歷史上村窮民少文化,潮音“荊”與“宮”同音,為方便書寫,后人改為“宮山”。 1949~1958年曾辦初級社、高級社,1958~1983年改稱大隊,1983~1986年改稱鄉(xiāng)政府,1987~1989年改稱村委會;1989~1999年改稱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宮山村委會至今。 |
明萬歷年間(1550~1562),張、蘇兩姓從福建省莆田縣來此定居。 因村背靠山丘,其狀宛似鵝,南面一丘,地形圓如豆,故名。 民國18年(1929)成立鄉(xiāng)蘇維埃政權(quán),民國27年(1938)成立鄉(xiāng)青抗會,同年10月成立中共鵝豆支部,新中國成立初辦過初、高級社,1958~1983年公社化期間改稱大隊,1983~1986年改稱鄉(xiāng)政府,1987~1989年改稱村委會,1989~1999年改稱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村委會至今。 |
明代晚期形成村落稱“山家”。 村為二片,處山坡部分稱上山家,在上山家南面約500米處稱下山家。 新中國成立后,稱村,辦過農(nóng)業(yè)社;1958~1983年公社化期間,合并海埕村改稱海埕大隊;1983~1986年區(qū)鄉(xiāng)制改革改稱山家鄉(xiāng)政府,1987~1989年改稱村委會,1989~1999年改稱山家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山家村委會至今。 |
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莊姓從潮陽城西門外遷此創(chuàng)村。 1949~1958年稱海埕鄉(xiāng),辦過初、高級社;1958~1960年合見龍大隊;1960年獨立稱海埕大隊;1983年改稱海埕鄉(xiāng);1987年改稱村委會;1989年改稱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海埕村委會至今。 |
北宋年間(1085~1127),林纮(宋元豐己未科進士),從福建莆田縣遷居揭陽,其子遷居惠來縣古巷村定居。 新中國成立后辦過初、高級社,1958~1983年公社化期間改為見龍大隊,1983~1986年區(qū)鄉(xiāng)制改革改稱見龍鄉(xiāng)政府,1987~1989年改稱村委會,1989~1999年改稱見龍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見龍村委會至今。 |
明代中后期創(chuàng)鄉(xiāng),有吳、張、鄭、林四姓在此聚居。 1958年前稱吉清;1958~1983年合并于見龍大隊;1983~1986年改稱鄉(xiāng)政府;1987~1989年改稱村委會;1993年拆出獨立成立吉清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吉清村委會至今。 |
新中國成立初期辦過初、高級社;1958年9月~1983年合孔美、祥子、林太、周尾稱孔美大隊;1983年11月~1986年合孔美等五個自然村稱孔美鄉(xiāng)政府,下設(shè)經(jīng)濟合作社;1987~1988年拆出,合祥子、林太稱邦莊村委會;1989~1999年改稱管理區(qū);1999年合三個村稱邦莊村委會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