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院位于炭步墟西南六公里處,開基始祖譚嘉靖,于明朝中葉從廣州白云區(qū)郭塘村分枝遷入發(fā)展而成,始名為藏壽莊,建國后行政村名曾改為“藏峰村”,改革開放后恢復藏書院村名延用至今。村中古村落建筑面積約占全村建筑的三分之一,明清兩朝已形成,由廟宇、炮樓、祠堂、書舍、古巷道、古民居構成,整齊統(tǒng)一,保存完好。每列建筑間多有巷里相隔,巷深約195米,現存古巷道11條,大多由石頭鋪砌,側砌排水溝,大部分巷里設有水井。巷門樓均嵌紅砂巖石額,刻有巷名,其中“敦仁里”門樓外層嵌紅砂巖,里面嵌花崗巖門框,有明、清兩朝特征。
現在到藏書院村觀光,你會驚詫于村莊的干凈衛(wèi)生;是一座有書香氣息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著特別的傳統(tǒng)習俗:藏書院每年重陽秋祭,時間不在九月初九,而在八月初六,不是分豬肉而是分魚,不是只限男丁,而是全村男女老幼都有份。每年新春元宵佳節(jié)前一天即正月十四日,全村舉行投燈、游燈活動,包括外嫁女及其夫婿、子女、朋友、外族群眾均可前來參加,吃大圍餐幾百席,熱鬧非常。洪拳舞獅也是藏書院一大特色,至今也有悠久歷史;藏書院村非常注重教育,自1996年開始,村里就設了“學校專線巴士”,每天接送村里所有的孩子到鎮(zhèn)上學校去就讀。交通:從廣州火車站搭15元班車到炭步鎮(zhèn)車站(1小時左右),再搭摩托車10元左右即到。參觀路線推薦:洪圣古廟-譚氏祖祠-南炮樓-譚氏宗祠-云溪公祠-云山公祠-桂詩書室-北炮樓洪圣古廟位于炭步鎮(zhèn)藏書院村。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1998年重修。坐西朝東,廣三路,總面闊18.3米,總進深25.6米,建筑占地386平方米。
中路建筑山門面闊三間11米,進深兩間8.2米共十五架,前廊三步。前廊梁架柁墩、雀替、封檐板均施有戲曲人物、鳥獸花草等紋飾。蝦公梁刻楹聯(lián)“耋艾歌詠其來已久;樽爵靜潔不懈益虔”,上款刻“光緒廿九年(1903年)孟秋吉旦立,順德蘇□湖□書”,下款刻“沐恩弟子儒雅堂來合號譚福揚譚桂揚譚金勝譚金鏞敬奉”。大門兩側鑲嵌花崗石,石門額陽刻“洪圣古廟”,落款刻“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桂月吉旦立”。石門聯(lián)陰刻“流不竭恩波書院桑麻齊浴日,顯無窮圣化獅山井里樂南天”。
左右石檐柱刻楹聯(lián)“愷澤頌旁流萬頃水田開歲稔,新猷歌式煥千重獅嶺起人文”,落款刻“嘉慶七年歲序壬戌(1802年)仲秋吉旦”,下款刻“恩沐信婦譚門林氏□□敬奉”。石金柱左刻“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1807年)仲春吉旦”、右刻“信士譚□□仝奉”。明間木中門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上畫“八仙過海”。門前三級石階。
譚氏宗祠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藏書院村,始建清咸豐元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
譚氏宗祠坐西南朝東北,廣三路,深三進,總面闊23.6米,總進深39.1米,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中路建筑頭門共十一架;中堂共十七架,前設四架軒廊;后堂共十五架,明間設有譚氏祖先牌位;中路前帶兩廊,六架卷棚頂左右路建筑為襯祠,各面闊4.2米,與中路建筑以寬1.5米青云巷相隔。
左路襯祠中后進已毀,部分墻體有裂紋,F狀一般,祠內建筑有多處損壞。譚氏宗祠目前有部分木梁架發(fā)霉腐爛。后堂前二廊滲漏,有部分木梁架腐爛;中堂前右廊存在倒塌危險,左路襯祠中后進已毀,頭門墀頭磚雕有損壞。2015年12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藏書院村:藏書院村委會位于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西部,面積約7.5平方公里,下轄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57人,藏書院村委會距離新華城區(qū)20公里,離炭步城區(qū)7公里,花都大道從村南面經過。藏書院村歷史悠久,建村約600年,古建筑充分體現了嶺南古村落的布局特色,彌漫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村內的洪圣古廟(清)以及下社古建筑群(清)均為炭步鎮(zhèn)的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別的古村落。農業(yè)主…… 藏書院村詳細信息++